暴力的衰落

暴力的衰落
定價:312
NT $ 271
 

內容簡介

在這本生動又宏大的作品《暴力的衰落》中,詹姆斯‧希恩記錄了歐洲史上也許最劇烈的一次變遷的前因後果︰從一片破碎的戰場到一個和平繁榮的社會。

戰爭曾定義了歐洲幾個世紀的敘事史,影響了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每個方面。但二戰後,歐洲開始重新思考國家定位,棄絕國防預算膨脹,著重物質福利、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斯坦福大學知名教授希恩揭示了這一變化發生的方式和原因,以及對美國和整個世界的意義所在。

以非凡的深刻和明晰,希恩包羅了過去百年問歐洲的重大思想和政治事件,從20世紀早期的和平主義和軍事主義運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到柏林牆的倒塌、伊拉克問題的激烈辯論。他的敘述使人興趣盎然,分析鞭闢入里,兩者結合,展現出暴力的消弭如何令一塊大陸轉變、令新歐洲成為可能。

這本希恩的權威歷史著作《暴力的衰落》縱覽了歐洲動蕩不安的20世紀,提供了一份亟需的背景文本,幫助我們理解這一身處其中的時代斷層。
 

目錄

致謝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卷一
在和平中準備戰爭(1900-1914)
1.“沒有戰爭,就不會有國家”
2.和平主義與軍事主義
3.身處暴力世界的歐洲人
卷二
一個戰爭造就的世界(1914-1945)
4.戰爭與革命
5.20年的休戰期
6.最後的歐戰
卷三
沒有戰爭的國家
7.戰後世界的基礎
8.平民國家的興起
9.為何歐洲不會成為超級霸權

平民國家的未來
參考書目
索引
 

2003年2月15日是周六,歐洲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抗議即將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在倫敦,估計有100萬人涌上特拉法加廣場,擠滿從泰晤十堤到歐斯頓火車站的街道;巴塞羅那和羅馬有100萬人游行,米蘭有60萬。50萬人無畏于刺骨的寒冷,聚在柏林的提爾公園,幾乎與該市夏季舉行的愛情大游行(Love Parade)人數相當。每一處聚集的人群都是和平的。有一些人被逮捕i但沒有暴力。參與示威的人形形色色︰有一些皮裝打扮的未成年人,還有披著巴勒斯坦式頭巾或身著無政府主義標志性黑衣的青年,他們看起來不那麼面善;但絕大多數穿著暖和的冬季外套和時髦的鞋子,他們是可敬的市民——退休老人、中年學者、工會成員、高中生和大學生。有許多示威者舉家出動,父母和祖父母自60年代以來頭一次參加游行,孩子們在人生中首度體驗政治示威中愉悅和艱苦相雜的獨特感受。一份德國報紙稱此事件為“普通人的起義”。

很多示威者帶著橫幅和標語牌,有些是組織者提供的,其他是自制的,宣告了他們走上街頭的各種動機︰“巴勒斯坦自由”,“不要為石油流血”,“瘋狂牛仔病可以休矣”,“美國,真正的流氓國家”,“泡茶不打仗”,還有(我個人最愛的)“別再有這種事”。不像抗議越南戰爭的示威,沒有人對被宣戰方抱有任何同情;沒有伊拉克國旗或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的相片。對大部分人,真正的焦點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戰爭是否是答案。73歲的托馬斯‧埃利奧特,一位來自埃塞克斯郡巴西爾登區的退休律師,解釋他為何來參加這次也是他人生首次的政治示威︰“我記得戰爭,”他告訴一名記者,“和轟炸在倫敦造成的後果。戰爭手段只有絕對必要時才能使用。”柏林當地一所高中的兩名同班同學——14歲的尤迪特‧羅德和里卡達‧林德納,對有人來問她們為什麼游行感到驚訝。“戰爭,”她們說,“不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一位支持和平的游行者一—77歲的老兵希爾德‧維塔舍克補充道︰“解放柏林時我們已經歷過戰爭——不要再有了,絕不再要戰爭(nie wieder Krieg)。”在一座又一座城市,當你的視線掃過外頭的人山人海,看到最多的往往是單寫一個“不”字的標語牌。

一些觀察家視2月15日為歐洲歷史的轉折點之一。前法國內閣大臣多米尼克‧施特勞斯一卡恩宣稱,一個新的“歐洲國家”已在那天誕生。數月後,在一篇原標題為“2月15日︰是什麼聯合了歐洲人”的文章中,兩位歐洲知名學者于爾根‧哈伯馬斯和雅克‧德里達呼吁歐洲人“制衡美國在國際舞台和聯合國中的霸權主義單邊政策”。如施特勞斯一卡恩、哈伯馬斯和德里達論稱,歐洲對美國軍事主義的抵制可為歐洲人創造出新的自我認同,而這一認同最首要的基礎是將棄絕戰爭立為國家政策的綱領。

就在大規模示威前10天的2月5日,出版了一本羅伯特‧卡根的著述︰《天堂與權威︰新世界秩序下的美國和歐洲》(Of Paradise and Power︰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New World Order)。卡根曾短暫地效力于里根政府,較早就開始提倡用美國的實力在全球散播民主,是最早力促對伊拉克開戰的一批人之一。這本著作很快就躋身暢銷書行列,其基礎是一篇名為《權威與軟弱》(“Power and Weakness”)的文章,出現在2002年春季的一份相當不起眼的期刊《政策審議》(Policy Reuietu)上。卡根試圖借用不久前一本關于性別差異的書的標題來概括歐洲和美國的差異︰“在主要戰略和國際問題上,”他宣稱,“美國人來自火星,歐洲人來自金星。”大西洋兩岸的紛爭不僅是歐洲人反對某個單一事件的結果,也不僅是反對美國政府某些特殊政策的結果。“是時候停止虛偽了,”卡根寫道,“假裝歐沙〞人和美國人共有相同的世界觀,甚至假裝他們共有同一個世界。”歐洲人已對權威背過身去,寧可活在後歷史(posthistorical)的天堂中;美國人則認識到真正的世界霸權和軍事實力仍然不可或缺。“造成大西洋兩岸間鴻溝的原因,深埋在長久以來的發展過程中,而且很可能繼續存在下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