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共同體、工具與過程

公共政策︰共同體、工具與過程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趙德余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100616
  • ISBN13:9787208100619
  • 裝訂:平裝 / 23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公共政策研究是社會科學理論界近年來日益重視的研究學科。《公共政策(共同體工具與過程)》作者趙德余試圖對公共政策研究過程中的下列問題作出回答︰是否存在或發展一個能夠解釋各種復雜的政策問題的理論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是否能夠將靜態的政策性質特征與動態的政策過程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及該框架能否很好地包容政策科學理論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全書從公共政策的界定,政策的工具,公共政策的起因、發展和實施過程等角度對上述問題作出研究和解答。


趙德余,現任教于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長期致力于公共政策與新政治經濟學研究,在《社會學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學學報》和《中國人口科學》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研究成果獲國家勞動保障部首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一等獎、國家計生委與中國人口學會著作獎一等獎以及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出版專著《主流觀念與政策變遷的政治經濟學》、《政策制定的邏輯︰經驗與解釋》和《政策績效評估》等。目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糧食政策史(1949-2008)”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理解公共政策︰範圍、層次與性質
一、政策的範圍︰生活中每天面對的政策問題
二、政策的水平層次︰從社區到國家
三、公共政策的性質︰概念界定
四、理解公共政策︰一個概念性框架
五、結論與討論︰本書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政策過程的因果結構與解釋模式
一、引言
二、政策分析的政治因果系統
三、政策解釋的結構性框架︰共同體、工具和過程
四、結論與進一步討論
第三章 政策共同體及其行動者︰角色、作用與資源
一、政策共同體與行動者
二、官方的制定者︰行政當局、文官與立法機構
三、非官方的參與者
四、政府組織體制與社會組織資源
五、三權分立民主與民主集中制下政策參與者角色的比較
六、有待討論的問題
第四章 政策工具︰比較與選擇
一、引言
二、政策工具的界定與分類
三、各類政策工具的制度特征及其適用邊界比較
四、政策工具的組合與選擇依據︰一個權變的觀點
五、政策工具選擇的政治特征︰共同體與過程
六、結論與討論
第五章 問題識別與政策議程設置
一、導言︰政策問題的性質
二、政策問題的類型與特征
三、影響政策議程設置的因素︰對問題的識別與界定
四、公共政策議程的設置模式
五、結論與討論
第六章 政策決策與制定
一、概念和問題
二、解釋政策制定的各種模式︰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三、決策共同體︰誰制定以及如何制定了政策
四、民主集中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中國的經驗模式
五、結論與討論
第七章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邏輯
一、引言
二、政策合法化的層次與性質︰共同體的主體權限配置
三、政策合法化的政治過程︰中國與美國的經驗比較
四、合法化的政治邏輯︰兩個案例的反思
五、結論性評價
第八章 政策執行的解釋模式︰從多元到綜合
一、引言
二、政策執行過程的解釋︰若干經典模型
三、政策執行過程解釋的理論模式︰分類與比較(1)
四、政策執行過程解釋的兩種視角︰分類與比較(2)
五、執行共同體與政策工具選擇性實施︰民主集中制下的政策執行案例
六、結論與討論
第九章 政策評估、政策學習與變革
一、政策動態學︰評估、學習與變革
二、政策評估的類型及其政治特性
三、從政策評估到政策變遷︰政策共同體內的政策學習
四、學習驅動政策變革的動力學︰內生、傳播與創新
五、結論與討論
第十章 結束語︰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戰與展望
一、公共政策的復雜性
二、如何構建公共政策理論
三、如何擴展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基礎
四、政策科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與展望
參考文獻
 

在我的上一本著作《政策制定的邏輯》的序言中,事實上我已經提及本書《公共政策︰共同體、工具與過程》的寫作來源主要是基于自己多年來授課講義修改而成的。應該說,自從2005年以來作為復旦大學本科生公選課和公共管理第二專業課程以及公共行政管理碩士(MPA)課程,本書的內容已經被講授多次。每一次的講課,我都要修改和充實講義。而在每一次課堂講授以及和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總能發現一些新的靈感和思考的火花,這些都成了促使我去設法修改和完善講義的重要驅動力。因此,關于這本書的出版,我的確是非常感激那些選修和旁听過我的這門課程的學生。

不過,正如我以前也反復提到的“公共政策科學研究進展在中國還是非常緩慢的”一樣,公共政策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教學在中國大學也是相當落後的。由于國內的大學基本上沒有專門的公共政策學院和正式的政策學科,有關公共政策課程設置也是非常簡單和粗糙,譬如許多學院和研究機構的公共政策原理課程都是由特定領域的研究專家(包括公共衛生專家、人口學家、社會保障學者以及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等)開設和主講的。由于缺乏專業性,一些課程難免過于粗糙和經驗性特別強,缺乏理論的系統性,且和國外政策科學研究的學術前沿相脫節。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自己對于公共政策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與政策學科的教學相結合。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設計一個合理的政策科學學科的課程培養體系,可以兼顧本科生,但主要側重點放在研究生人才的培養上。

對于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設置,我細致地研究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布朗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及我以前讀過的一些學校的課程體系,發現一個規律︰一個成熟的學科至少應該包括四大類課程。第一類是理論或原理類。第二類是研究方法論的課程(這里特指一個學科閂身的研究方法論問題的課程)。第三類是文獻類的課程,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文獻系統,這門課程需要告訴研究生如何尋找有學術價值的學術問題,即問題的源流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而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如果沒有學習這門課程就不知道做課題和做學位論文的差異,也無從知曉如何提出一個正確的學術問題。第四類課程是關于學科的前沿問題或系列專題討論課,即這個領域目前研究的進展和現實中存在哪些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但是,對于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這個新興學科,目前國內高校還缺乏方法類、理論類和文獻類等三大體系的課程,這就意味著我們目前迫切需要開設這樣的課程,來強化和改變公共政策類研究生的培養體系。鑒于此,我在2011年初回國之後正式提請學院領導或者學術委員會盡快將自己計劃開設的三門新課程(“政策文獻導讀”、“政策科學方法論”和“政策系統動力學”)加入到研究生的課程培養目錄之中,以此試圖彌補和校正現行政策科學研究生培養體系的缺陷和不足。當然,對于每一類體系而言,其相關的課程不是唯一的,而是需要不斷地開發和設計更多的新課程出來。如對于政策理論類課程,我相信除了本書之外,其他的諸如《政策決策與制定》、《政策變遷理論》、《政策實施研究》等等都是在可選的課程之列。而對于政策方法類的課程,除了系統動力學方法之外,制度主義、政策模擬和實驗、政策網絡分析以及政治經濟學等大量的方法類課程都是拓寬和深化學生研究能力和視野的必要基礎。當然,對于政策文獻類的課程,隨著政策經典文獻的翻譯和引進工作的不斷推進,目前給研究生開設相關的文獻導讀課程已經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