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雜誌 12月號/2018第56期

綠建築雜誌 12月號/2018第56期
定價:240
NT $ 228
  • 出版社:台灣建築
  • 出版日期:2018-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木瓜與瓊琚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很像建築與植物間的關係。
 
我們很想探究植物在建築中扮演的角色,植物可以為建築帶來什麼?建築又為什麼需要植物?這似乎難以用數據衡量,但我們卻又很當然地認為,這是有好處的,而我們也的確感覺有植物在生活中是件美好的事。
 
那是因為,其實是在建築裡的人需要植物。
 
或許大部分的人生活在都市也有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但你仍可能在市中心的巷弄中發現生長在山林的大花曼陀羅;肆意纏繞的紫藤包圍整棟住宅,不是憤怒而是保護你免受烈陽曝曬,不需開空調的自在涼意,只需平時也給予植物相對的照顧就能擁有。與台灣氣候及街屋型態類似的越南,不論是工作場所或是住家,都可以透過改造陽台或立面創造大面積的綠化,營造內外皆美的舒適空間。
 
當然,如果不能常常悠遊在山林之中,那麼,像「若山」一樣也是極好的,在風土人文與自然生態交融的環境整合下,建築被梳理成時序合宜的生活、自然材料的構築、生態開發的多樣性、自然通風的流動、可收可放的海綿建築,還有以植物串聯呼應的美意。我們以建築修復生態,尋回從前的自然記憶,那麼植物也會回報我們更怡人的盛景。大自然是個有機體,建築過去扮演安全庇護的角色,人的心靈卻無處安放,時至今日人們不願被水泥建築包圍的孤獨,而希望被植物全然擁抱,就是最好的證明。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人離不開自然,因此更應該要永遠與之共好,這是建築植物學的最終思辨。
 
我是這麼認為的。
 

雜誌目錄

【NEWS】
哥本哈根人行道的祕密
Climate Tile
 
大急流城的重生藝術
Harvest Dome 3.0
 
與當地共同營造的弱建築
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
 
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2018 台北雙年展
 
【COLLECTION】
book
在社會孤獨中重新連結|社區設計的時代
 
【MARKETING】
重拾自然之美
城市綠化的各種面向
 
[COVERSTORY]
建築植物學
在建築中,
我們如何與植物拉近距離?
 
Part1. 植物在建築中的角色
台灣|生活在綠意之中:Ali’s Home
越南|披著綠色簾幕的房子:Green Renovation
越南|築入住宅的微型農場:Wake space up! Urban Eco-Balcony
荷蘭|給大地的承諾:QO Amsterdam
香港|城市的富氧生活:Clubhouse Mongkok Skypark Hong Kong
 
Part1. 植物在建築中的角色
台灣|都市山林遊記:The Urban Mountain II
澳洲|以建築修復自然之境:2018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Grasslands Repair"
英國|植物的方舟、人們的樂園:Temperate House
台灣|好食、好住、好生活:Greenhouse as a Home
 
Part2. 生態、植物、建築:相互影響與修復
德國|植物小宇宙:Inside the Flower Pavilion
荷蘭|用植物發電:Living-Light
美國|城市街道的綠色點綴:Tulita
香港|看見徜徉在雲端的未來:Ronan & Erwan Bouroullec-Urban Daydreaming
 
[ARCHITECTURE] 
education
小小建築師養成教育
芬蘭Arkki 兒童和青少年建築學院
 
[ENVIRONMENT]
ecology
後工業地景再生:藏引之間的轉換與體驗
雪梨生態岬角公園
 
從金鐘小鶴看候鳥的棲地危機
 
設計承先,啟動循環
臺北市公共住宅政策與循環經濟實踐
 
不斷反芻的社會實驗
青年創新回饋計畫
 
technology
全球城市排碳榜揭曉,氣候行動板塊大位移
 
 [PAPER]
大自然之生態博物館─植物園的社會與環境角色/曾慈慧
 
城鎮不只要有風貌,也要能創生/李永展
 

內容簡介

《綠建築》雙月刊,為《GREEN綠雜誌》改版後之雜誌,綠建築廣泛議題的研究與討論,兼具建築專業、生態環境、人文關懷,力求嚴謹傳達觀念態度,普及綠建築的知識與概念,讓綠與建築更加融入生活與環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