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為你選一本書,也選一本你的書──選書職人們的快樂實驗場
      
      
        正享受著挑選新書的躊躇的你:
      
      
        需要、想要怎樣的一本書?
      
      
        怎樣的訊息傳播媒介與方式,發揮最大的效益,才能打動你?
      
      
        有一群人,他們的工作就是整天思索這些課題,並將必然持續變動演化的答案附諸實踐,那麼,這些原本都是單純的愛書人,怎樣(跟自己過不去地)將選書變成一種志業、職業與專業,傾盡半生甚至一生?
      
      
        本期專題,嘗試為讀者畫出一幅「選書職人」們的專業地圖──以文學為主但不限於文學──關注這些年來總低調隱身幕後的閱讀推手們,也對書店通路與獨立書店進行邀訪或邀稿,並邀請多位作家與資深讀家,閱讀誌與文學雜誌的主編們,各以不同角度談談參與選書的經歷、甘苦與思考,回憶與願景,以及這些年來他們為了活絡閱讀風氣、出版市場所做的種種努力,或優遊風景。也帶領讀者一窺選書人們的秘密基地。
      
    編者的話
        新年,新聲 
      
      
        最開始動念,只是想多知道些,做著相似的事情(或者看很多書,或者沒時間好好看書卻想著把好書介紹給更多讀者)的同代我輩,具體來說樂在(困於)工作時,想什麼、做什麼;什麼時候,腦袋裡會閃過「活著」的美好與懊惱躊躇。所以挑選了在看書、賣書、做書、說書、評書等等各種事情的公約數「選書」,讓我們有堂皇理由得以穿門踏戶,見到心目中的專業「藏鏡人」偶像們,迷弟迷妹般親手摸到出版圈最負盛名的OKAPI娃娃本尊;名正言順討看誠品《提案》編輯團隊的落版單;提前知曉「鏡文化」書評版與博客來的年度書獎名單卻得壓抑著這個美好的祕密(後來如您知道,就是許多人久盼的喜悅與祝福了);(再一次)聽蘇偉貞、李金蓮說紙媒黃金昔時編《讀書人》、《開卷》周報的並不如煙往事;在OPENBOOK宛如小家庭的溫馨工作空間,細撫各種活化閱讀想像企畫誕生,以及好書獎各階段評審激烈討論過程的餘溫……
      
      
        那讓我們暫離電腦(儘管都得再回去),如測繪著一望無際書海各自討海維生的部族,其生態與日常活動的地圖;實際走訪才更確認,每一個受訪者自身都是一片美麗深邃的海洋,各擁豐富內在與變化萬端姿態,每一刻都邀請愛書人尋書人航向其中。
      
      
        因此在製作專題過程裡,收穫最多的絕對是我們自己。對選書職人們,從陌生、想像逐漸修正為真實認識,預存來日的交流契機;獲得嶄新的視角與感性,如提醒也是再學習,啊有人這樣款待讀者與作品;從他者的經歷與思索中,意識到自己的盲點、限制。一開始,我們嘗試對受訪者們提出了些好奇或者尚屬蒙昧的問題,在往返應答之間,卻召喚、收取了更多自問:
      
      
        如何更開闊,再溫柔、放輕鬆些著眼觀察?所以專題內並存編者、從業者與作者們的傾談但不急著分析。對讀者或同業們最直接有參考價值的會是什麼?所以有了各種年度書單的整理。我們會不會自己一頭熱想偏或想錯?所以有多位選書人的對談。
      
      
        更多的問號,我們此際猶在琢磨,更盼望邀您一起:現有的各種選書機制,還有變化、進化的可能?「閱讀」或者建立「屬於自己的閱讀/選書途徑」這件事,對您來說,最核心的判準,會是什麼?──也可以僅是極素樸、個人的(並期待您與我們分享):如何為自己找到一本書?如何讓書找到您?
      
      
        一如前述,我們製作這專題想法的初衷,正是想要聽見一些「(您)自己發出的聲音」。
      
      
        ‧
      
      
        新年伊始(撰寫此文的時候明明還有一星期,這多快!),我們也邀請一些新的聲音加入我們,譬如「草原」作家十人短專欄,如述說跨度新舊、昏明的心之十夜迷夢;或調整陣容,如「自由談」諸家。或者試著發現新的發聲方式與位置:如(不定時)新單元「造島運動」邀請《百年降生》作者群談書寫此書的時光溯探旅程所見所感;又或者如「推浪者們」對於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帶來的創作者養成課題的興趣。
      
      
        不知是否算是稍微離題,總編輯封姊看到這期封面的第一眼時,雖然仍是多年合作老夥伴翁翁的完稿,我猜應該是有被嚇一跳的(她當下演了一個迅速倒抽口氣的動作),極謝謝她對於我們後輩在新年度諸多嘗試的慷慨包容,且是在《文訊》這樣一個積累了長遠傳統的刊物。祝福她結集近年《文訊》編輯室報告的新作《我們種字,你收書》(爾雅),那完全呼應本期專題,且是長年作為一個文學推手,留予讀者的,一份最誠心的禮物。(丁名慶)
      
      
        ●反映物價水平與製作成本,本期起微調定價,盼望舊雨新知繼續支持,我們也將以最好的品質回報。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丁名慶
      
      
        造島運動 百年一遇 
      
      
        為了下一個百年而寫:《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出版前後  ◆李時雍
      
      
        臺文再戰一百年  ◆陳允元
      
      
        《百年降生》下台灣文學的百年風華  ◆楊傑銘
      
      
        從知識走到知識的境外──淺談《百年降生》與文學史的故事化  ◆盛浩偉
      
      
        一種更靠近人的辦法──《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想要抵達的地方  ◆顏訥
      
      
        詮釋的容許  ◆林妏霜
      
      
        南方世界裡的臺灣  ◆詹閔旭
      
      
        本期專題 為你選一本書,也選一本你的書──選書職人們的快樂實驗場 
      
      
        全力進攻,最大化閱讀平台的可能性──專訪OPENBOOK閱讀誌  ◆沈眠
      
      
        書單是指標  讀書是生活──以《開卷》和繼起的《OPENBOOK閱讀誌》為例  ◆李金蓮
      
      
        不信青春喚不回──我的《讀書人》時代  ◆蘇偉貞
      
      
        無盡的閱讀,未竟的書評──資深選書人的評選外場對話  ◆黃宗慧‧黃宗潔
      
      
        推進有聲化可能的書評媒體──專訪鏡文化「書評」版  ◆沈眠
      
      
        迎向無窮的可能性──持續上線,把閱讀的暴食、偏食變成特色  ◆陳怡君
      
      
        下一步,以內容回應文本  ◆陳夏民
      
      
        是媒人也是戀人──博客來書籍企畫Team  ◆郝妮爾
      
      
        任性做好每一件事──專訪博客來OKAPI  ◆郝妮爾
      
      
        觀察、捕捉並創造美好的意外──TAAZE 讀冊生活圖書部專訪  ◆周岑霓
      
      
        為了百分之五──訪Readmoo讀墨電子書團隊  ◆蕭詒徽
      
      
        打造截然不同的誠品印象──專訪《提案。on the desk》企畫陳瀅如  ◆沈眠
      
      
        和讀者一塊成長──上海書店在台北  ◆周耕宇
      
      
        瓦當人文書屋:書店活動什麼都能辦!  ◆陳瀅羽
      
      
        三餘書店:閱讀的任意門  ◆陳晏華
      
      
        小小書房:出版與讀者的交會之處  ◆張語軒
      
      
        讀字書店:一開始,只是想跟創作者一起吃飯  ◆郭正偉
      
      
        探問一本雜誌的所有可能──林鈺雯╳神小風╳馬翊航:雜誌編者們的選書功課  ◆胡靖
      
      
        你並不孤單  ◆林立青
      
      
        為紙本閱讀尋找新的可能──新型態桌遊《選書師》發想歷程  ◆銀色快手
      
      
        喝字吃書,餵養靈魂大冒險──紀州庵文創書店的選書實驗  ◆方億玲
      
      
        自由談 
      
      
        〈百草言〉 
      
      
        近年日本台灣文學研究動向  ◆黃英哲
      
      
        〈粉筆胭脂〉 
      
      
        你的聖潔讓我噁心死了  ◆陳栢青
      
      
        〈城間集〉 
      
      
        窗外有鹿  ◆吳億偉
      
      
        〈溫室效應〉 
      
      
        洞洞之屋  ◆許亞歷
      
      
        田野通信 
      
      
        山深情遙:李亦園•劉時蒓的田野通信(1953-55)之一  ◆李子寧
      
      
        我們的文學夢 
      
      
        破布子念珠大賽:我的文學創作與跨界改編  ◆楊富閔
      
      
        推浪者們 
      
      
        乖張的姿態──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的社會實驗  ◆莊勝涵
      
      
        人物春秋  
      
      
        〈新秀登場〉 
      
      
        關於十一月與電吉他──羅士庭與《惡俗小說》  ◆楊若榆
      
      
        〈作家的批信〉 
      
      
        根植台灣的文學巨樹:楊牧  ◆向陽
      
      
        〈懷念方思〉 
      
      
        夜歌  ◆孫維民
      
      
        幻思,2018  ◆廖啟余
      
      
        港(書法)  ◆陳令洋
      
      
        時間  ◆莊子軒
      
      
        〈懷念林瑞明〉 
      
      
        悲懷林瑞明  ◆陳芳明
      
      
        府城巡守呢?──走找林瑞明老師的行影  ◆吳信宏
      
      
        〈懷念陳俊志〉 
      
      
        總是遲到的你,為何這次走得如此匆忙?  ◆陳瓊如
      
      
        說吧,那些關於她的美麗回憶──朱詩倩追憶陳俊志(琪姐)  ◆沈眠
      
      
        草原副刊 
      
      
        而天空正在下雨  ◆胡晴舫
      
      
        度冬之貓  ◆崔舜華
      
      
        小徑  ◆許正平
      
      
        寫信  ◆連明偉
      
      
        前言‧文本的理想目標  ◆李奕樵
      
      
        冗贅時刻  ◆廖梅璇
      
      
        普魯士鹹派  ◆楊隸亞
      
      
        草莓  ◆盧慧心
      
      
        夢狗  ◆陳柏言
      
      
        灰燼,雲,青苔  ◆曹馭博
      
      
        房間  ◆王信文
      
      
        風靜止的方向  ◆潘秉旻
      
      
        談文論藝 
      
      
        有父親香味的詩的泥土,有母親香味的詩的泥土──呼喚故鄉,堅守苦節的巫永福  ◆李敏勇
      
      
        胡金銓的四個夢想  ◆鍾玲
      
      
        童謠時光機:讀雨蛙、畫雨蛙  ◆鄭菁慧
      
      
        北原白秋的童心說  ◆傅林統
      
      
        書的世界  
      
      
        〈出版人札記〉 
      
      
        出版人札記2019.1  ◆簡伊玲‧林秀梅‧蔡昀臻‧廖志峯‧黃子恩
      
      
        〈書評〉 
      
      
        探問愛、生、死與世界──讀洪茲盈《墟行者》  ◆黃錦珠
      
      
        撥雲見日,氣象一新──讀張堂錡《邊緣的豐饒》  ◆袁紹珊
      
      
        小說的詩性咒術──讀張貴興《野豬渡河》  ◆崔舜華
      
      
        陪寂寞人寫寂寞的詩──讀海耶斯《不眠之城》  ◆高大威
      
      
        〈新書訊息‧華文〉 
      
      
        2018年11~12月華文文學出版品略覽  ◆詹宇霈‧楊迪雅
      
      
        銀光副刊 
      
      
        〈詩詞〉  
      
      
        梨山遇外  ◆岩上
      
      
        詩二首:匕首、等待  ◆靈歌
      
      
        詩二首:獨弦琴、舉杯邀明月  ◆陳和權
      
      
        眼兒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島東岸小鎮那奈莫海濱  ◆葉言都
      
      
        〈散文〉 
      
      
        浦東機場急診記  ◆郁思
      
      
        神明遶境  ◆徐惠隆
      
      
        〈極短篇〉 
      
      
        忘我  ◆馬森
      
    內容簡介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