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4月號/2019 第402期

文訊 4月號/2019 第402期
定價:200
NT $ 190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日期:2019-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淘氣的文學備忘錄──發現作家與作品角色們的「孩子氣」

初臨這世上的目光,都是好奇的。我們先是用手去指,然後才有語言。孩子般的人事,有時純粹得如此深邃,有時也只是淘氣,便推動了時代的前進。

作為文學素材的蒐集,本期專題收錄「孩子氣」角色100名──由作家或學者,從書裡或生活經驗中尋覓孩子的特質。也經由學術或出版等角度,認識童話、繪本、動畫等孩子氣文本內容與現象。

當我們討論起孩子,我們討論的往往是大人。可愛或可惡的,可以選擇與無法抵抗,要如何成為一個「人」?每個人心中的孩子氣,都能聽見自己童年的回聲。在生命實現及轉變的過程,用文學記得原初的能量,讓我們永遠保持對話。
 

編者的話

飛起來
 
在邀約、收集「孩子氣」人物例子與討論的過程中,其實有點訝異,我心目中最孩子氣的幾位作家與角色(這名單仍祕密地增生中,且請容我耍個孩子氣:不,告,訴,你),完全沒有人提及。他們多半深居簡出,始終不打算好好地社會化,或者與社會、世界的關係,總會發展成各種內心或外在歷險。但對於文字書寫或創作(若是小說角色,則是對於生活、人際關係),他們極度認真虔誠,這認真裡面有種相當排他的,唯「我輩」能默契懂得、通關的自在幽默感──在這大世界中,自有打造內在小宇宙的演練法門,以及步調。他們外貌大多一派悠閒,並不逞強,更像嬉戲於時間中,或之外的旁觀者。
講究起來,「孩子氣」這個詞其實十分曖昧,成熟的大人通常不會以此指稱他者,純真的孩子更不會這樣描述自己或儕輩。一般說出來的時機,多少帶著點歲月的俯視感,就算是目光帶著憐惜也並不倖免。
因此「孩子氣」其實有些許使我不自在的成分,或許是因為閱讀或接觸前述那些我心目中的孩子氣人物,我總是很容易感受到自身的限制與匱乏。某個角度來說,他們遠比我更直視、認清身為人類,或書寫者、創作者的限制與匱乏──也正因此,才更心無旁鶩服侍文字藝術魔神,在其中創造最大自由。而這無關於那個限制與匱乏的現實源頭、背景,實際上有多麼橫暴、殘酷。寫到這兒,我想起的例子,是一部多年前的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 1997),在納粹集中營中,一個天性幽默的父親,持續盡最大力量,對年僅五歲的兒子撒著規模驚人的漫天大謊:一家人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種種規矩以換取分數,贏得最後大奬。這至今仍是我心目中關於「孩子氣」最溫暖悲傷,也最動人的演繹。
回說專題邀稿,最過癮的,正是發現名單彼此交錯不重疊的部分──原來某某這樣想像孩子氣啊;或者竟然也可以那樣去想某某的創作與作品。
在今日這幾乎無所逃於眾人目光(甚至更多是有意迎上前去)的當代網路世界,世界浩浩浩蕩蕩更前進主張個性的時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不論天然或者後製加工,無數這些「個性」,正是難以定義、不可框限的孩子氣?──當然你會知道,結果是,各種個性未必相容,必定催生更多的,自願或非自願的壓抑。這反映到文學中,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帶,以及可能被創造出來(與他人與世界總是衝突)的人物典型。
「孩子氣」的存在,於是也常被比擬為常受監督、規訓的孩子:或許是難以親近想像的異質存在;是不可預測的意志;是愛之重之卻彼此羈絆為難;是創造力或破壞力的譬喻、象徵;是失落的純真、壓抑的邪惡的鏡象殘影。當然,也可能是天地間孑然一身唯可確認但須妥善封存的珍寶。只是孩子氣並不等同於孩子。「孩子」加上了沒有具體形質的「氣」,彷彿就變化成一種帶點虛幻或幻滅預感的東西。
對於「孩子氣」的文學人物,這會兒,您會聯想起誰?是來自刻板印象,童年時期的摯愛依戀,心有靈犀的一點祕密聯繫,或者心底角落始終不能忘懷不會更易的,讓靈魂可以柔軟也可以強韌的形象呢?
是誰,都很好。我們並不打算為人物或作家貼標籤──我們期待發生的,不是變成孩子,而是希望與有趣的(大)人在文學中邂逅。或許就像彼得潘與他的夥伴們常說的,要飛起來,「你只需要一個快樂念頭!」(丁名慶)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丁名慶

自由談  
〈溫室效應〉
宇宙會變成一顆糖果嗎  ◆許亞歷
〈粉筆胭脂〉   
台灣文學的BMI值  ◆陳栢青
〈城間集〉   
在路上  ◆吳億偉

本期專題  淘氣的文學備忘錄──發現作家、作品角色與你的「孩子氣」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謎  ◆唐捐‧林婉瑜‧廖宏霖‧賀婕
人的本質或詩的本質──孫梓評╳黃麗群:孩子氣的讀書會  ◆涂千曼
孩子氣100人  ◆張貴興等36位作家
英雄、諸神、哲人的孩子氣  ◆蔡翔任
童話只屬於孩子?  ◆安石榴
動物比人類可愛多了──文學視角下「人獸有別」的任性妄為  ◆黃宗慧‧黃宗潔
找回孩子氣的閱讀時光──專訪《歐洲獵書八十天》作者謝依玲、蘇懿禎  ◆劉佳旻
繪本,通往孩提時代的「我」  ◆盧方方
身體裡住著大孩子的圖像書編輯──訪大塊文化資深主編MaoPoPo  ◆冬耳
全身心投入眼前的歷險──加拿大動畫小品《David》的孩子氣  ◆林玲遠
孩子氣╳10 Zine  ◆夏夏
看見孩子,也看見自己的孩子氣  ◆馬尼尼為‧高翊峰‧樊光耀‧潘家欣‧諶淑婷‧駱以軍‧鍾岳明

遠方
孤獨的人在東京  ◆徐禎苓

草原副刊  
石頭記  ◆胡晴舫
橋上(上)  ◆許正平
角落生物  ◆楊隸亞
豢貓者  ◆崔舜華
書單,月球,黑暗  ◆曹馭博
光所給予  ◆連明偉
其三,小說語言的脈絡切換  ◆李奕樵
黃色小說  ◆陳柏言
梅酒  ◆盧慧心
公主的前世今生  ◆廖梅璇
居室求生術  ◆言畢生
鯨魚為什麼會爆炸?(上)  ◆段佩妤

2019台北文學季特輯
台北發聲練習──李明璁╳陳德政:從聲音回望台北今昔點滴  ◆黃基銓
回憶.52赫茲──台北聲音記憶  ◆夏夏‧郝譽翔‧馬欣‧盛浩偉‧陳思宏‧陶曉清‧葉覓覓‧鍾文音‧羅毓嘉
聲音魔力──台北文學季特展,錄音短記  ◆徐嘉君

談文論藝   
〈劇場客燒〉
街上的即興(之一)  ◆雙人徐
〈百草言〉
民國‧台灣:重論「五四」  ◆黃英哲
〈戰後詩風景〉   
凝視之眼,存在之心──鄭烱明的抵抗詩學  ◆李敏勇

書的世界
出版人札記2019.4  ◆謝至平‧陳怡慈‧邱建智‧巫維珍
〈華文新書訊息〉  
2019年2~3月華文文學出版品略覽  ◆楊迪雅
〈序跋〉   
風起南國:馬華文學百年  ◆鍾怡雯
〈書評〉   
但這又有什麼用?──讀胡遷《遠處的拉莫》  ◆果子離
安然地在我這裡──讀陳夏民《失物風景》  ◆朱嘉漢
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  ◆張瑞芬
隱地的文壇家記簿──讀《大人走了,小孩老了》  ◆陳美桂

我們的文學夢   
從數學白痴到文學記錄者:文壇時代風雲的見證人  ◆隱地

人物春秋  
〈作家的批信〉  
台灣後現代詩的推波者羅青  ◆向陽
〈懷念陶然〉   
曲盡河星稀:追懷《香港文學》前總編輯,作家陶然  ◆陳義芝
〈懷念李錫奇〉   
永別了!變調鳥──和李錫奇道別  ◆蕭瓊瑞
〈字以作頁〉   
熱愛以唬爛面對生活的慢性屠殺──專訪林峰毅  ◆沈眠

銀光副刊  
這是春天  ◆李有成
麻雀與耕耘機  ◆岩上
一品  ◆渡也
不一樣的童顏  ◆樂茝軍
女人盛妝  ◆愛亞
跨境與走城──來回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之二)  ◆童元方
一億年的樹林  ◆鍾玲
晚歸的鳥兒  ◆葉日松
 

內容簡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