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迷信 or 智信?!

佛教—迷信 or 智信?!
定價:320
NT $ 155 ~ 288
  • 作者:慈誠羅珠 堪布
  • 出版社:喇榮文化
  • 出版日期:2008-06-2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440505
  • ISBN13:9789868440500
  • 裝訂:平裝 / 248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佛教最基礎、重要的見地;尤其導正一般人對佛教的錯誤認知。

本書開篇,首先推翻一般對佛教既定的錯誤概念,
佛教≠信仰、哲學、科學、唯心主義、宗教;其次,建立正確的佛教定義,佛教=佛學、教+證、智+悲。一破一立間,達到破誤顯正的效果。
接著,以十一個主題進一步介紹佛法的三大次第,緊緊扣住佛教的核心思想,內容簡明扼要。

●依循佛陀三轉法輪之順序、方便讀者掌握佛法的關要
●簡單二行字,正是本書主旨。

全書共十一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三篇為概念篇。首先界定佛教的定義,釐清一般人對佛教似是而非的看法;其次,更進一步釐清“佛教與非佛教”、“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區別;最後,說明行善修行必須掌握的三個要點。學佛修行的三大次第--出離心、菩提心、空性。

★第二個部分四篇,以出離心、菩提心為主軸。學佛之初,最重要的就是深信因果,唯有如此才可能積極地去行善斷惡。其次,就是要了解輪迴的真相,必須如此才可能進一步去談如何脫離。但是,僅僅只想著自己如何脫離痛苦仍是不夠的,還必須更進一步地發起讓一切眾生脫離痛苦、獲得究竟安樂的菩提心,這也是大乘佛法最合新的思想。

★第三個部分四篇,以空性為主軸。佛法自始至終不離的兩大要素--慈悲、智慧,兩者缺一不可。唯佛法所謂的“智慧”,大異於世間所謂的“智慧”。一般的世智聰辯,往往令我們身陷輪迴的泥淖不可自拔;佛法獨有的空性智慧,卻令我們抖落一身俗塵,獲得身心自在。

●作者避開了一般人最感頭痛的艱澀的佛學名相,而以現代淺顯易懂的語言,佐以生活中隨手拾來的例証來說明佛法中被認為不易了解的難題。文字雖質樸平實,但字裡行間,時時流露出作者不可抑止的悲心,以及深廣的智慧。實為正確認識佛教最佳的導讀書籍。


作者簡介

慈誠羅珠 堪布

  一九六二年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洲爐霍縣。成年後,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隨侍法王 晉美彭措座下,潛心深入經藏,短期間即無礙融貫顯宗五大論及密宗之四續,成就聞思修三慧,為承續法王 晉美彭措佛行事業之主要法嗣。法王圓寂後,更成為五明佛學院的主要決策者之一,尤其負責學院新任堪布的評選工作。

  有鑑於藏族傳統文化的嚴重流失,近年來更深入藏區為百姓傳法,積極成立圖書館;同時,為了防範外語迅速侵蝕藏語,更耗時四年,集合藏地三大地區的知名學者,共同成立藏文新辭的創造及審定工作,目前已出版第一本《藏漢英圖解新辭字典》。

  近十多年,更廣泛研究西方科學、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期以更貼近現代人的方式弘法。其所著探討前世今生之《輪迴的故事》(橡樹林07年出版),目前已成為達蘭沙拉各中學之教科書;近作《東西方文化的對談》出版後,亦獲得海內外廣大的迴響。

 

目錄

一、 佛教的定義
二、 三個差別
三、 三殊勝
四、 淺談因果關係
五、 四諦──脫離生死的出路
六、 十二緣起支─生命輪迴的次序
七、 大乘佛法的核心──菩提心的修法
八、 如何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
九、 二諦──開啟中觀門扉之鑰匙
十、 中觀的基本觀點
十一、 淺談如來藏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以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新的物質文明,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難。但是人類的基本痛苦生、老、病、死是現代科學無法解決的,因此,科學史上所有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等都在生死老病之前無法不低頭。他們面臨生、老、病、死的時候與普通人毫無差別,所以,現代科學不能滿足人類最終極的心願——自由自在的解脫。

解脫是超越生、老、病、死的範圍和一切生命的終點站,也是每個眾生早晚將要回歸的大自然,已經回歸此境界的高僧們的來去是這麼自在、這麼安詳、這麼快樂的。他們沒有煩惱,也沒有痛苦。因獲得了內心的自在,自然也獲得了外境的自在,不受地、水、火、風等四大種的影響。這確實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是故,人類自我認識和開發自身智慧是唯一使人們實現最高之理想的。

生、老、病、死的來源和它的本質,以及超越它的方法等等諸多人生的重要問題,只有佛法才能獲得正確的答覆。所以,社會各界人士應該讀一讀佛法寶典,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收穫。

推薦序
  
與圖登諾布仁波切初相識時,就被他的正直及謙沖所感動, 在台灣弘法的藏傳老師中,仁波切是少數能以中文說法的上師, 十多年來仁波切默默的耕耘,有系統的將藏傳佛法翻譯成中文,一系列的《慧光集》出版替漢藏佛法間搭起了一座橋樑,而在這系列叢書中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的著作就像暗夜中的明燈般發人深省。

熟習圖登諾布仁波切的弟子,經常會聽到他以極大的虔誠心讚歎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盛讚堪仁波切的學養深厚、戒律嚴謹,對一切眾生滿懷慈悲。在本書中堪仁波切以無礙的辯才,將佛法與西方哲學做了深入的剖析與比較,除了展現令人折服的佛學智慧,更令人驚艷的是他對西方哲學的融會貫通。

在眾多的佛學書籍中,很難見到這樣一本「當佛學遇到哲學」的書。而佛學究竟是迷信抑或是智慧,在堪仁波切的精闢見解中讀者也會找到各自的答案。

丁乃竺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佛教的定義

什麼是佛教?長久以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什麼要談這個題目呢?因為,即使很多學佛多年的人,依然弄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麼?其所涵蓋的範圍究竟是什麼?有鑑於此,所以有必要在此略加說明。

佛教 ≠ 信仰
有些人認為:佛法是一種信仰。
信仰亦即信心。信心當然是佛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但若因此而界定佛法就是信仰的話,則又不免失之於過分簡單了。所以,若界定佛教僅是一種信仰是不正確的,信仰並不能等同於佛法。

佛教 ≠ 哲學
那麼,佛教是不是哲學呢?也不是。哲學有西洋哲學、東方哲學等不同的類別。雖說其中的某些思想與佛教相似,但任何哲理剖析出來的深度,都無法迄及佛法的層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於哲學。

佛教 ≠ 科學
佛教是科學嗎?雖然佛教中的某些觀點與科學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將兩者畫上等號。

佛教 ≠ 唯心主義
很多人認為:宗教是唯心主義,但這應該是針對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數西方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者,故而他們也將西方的宗教歸入唯心主義的範疇。然而,佛教的思想與唯心主義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義。
其實,不管是唯物主義、基督教、古印度宗教,還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與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這些例子僅只說明它們確實有某些相似處,卻並不表示它們在整體上無分軒輊。因此,縱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就此將佛教視為唯心主義,因為二者從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開小小的相似處而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則其間的差異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證明,將宗教視為唯心主義的觀點,純粹是西方傳來的一種主張,佛教是與此全然不符的。
綜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義,因為它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當然也不是唯物主義,因為它也不認為物質是第一性。

佛教 ≠ 宗教
佛教是宗教嗎?
『宗教』這個詞是從西方傳來的,如果從宗教的英文字religion本身的涵義來解釋的話,則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為religion的字義中含有承認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認為佛教是宗教,正因為佛教不承認造物主的存在。而過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相同的看法,祂們認為佛教不是宗教。我認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義的『宗教』,因為佛教向來都不承認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那佛教究竟是什麼呢?


佛教 = 佛學
佛教的真實含義就是佛學。因為,佛教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學科;或者可以說,佛法是讓凡夫通過修學以達到佛的境界的一種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學。

佛教 = 教+證
佛經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兩個字:『教』和『證』。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傳講的,或是經過釋迦牟尼佛加持和開許,然後由菩薩們寫下的經論,如藏傳佛教的《丹珠爾》和《甘珠爾》;證,是指個人的修證,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說,教證這兩個字代表了整個佛法。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字,也可以全面概括佛法的定義,那就是『智』和『悲』。我們今天就從智悲兩方面來談談佛教。

佛教 = 智+悲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內容,都可歸納於智悲當中。智悲雙運,是整個佛教的精華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雙運;所謂學佛也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智悲的“智”,可以簡單地解釋為證悟空性的智慧。證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義:證悟人無我,證悟顯宗中觀的空性,以及證悟大空性與光明;從密宗的觀點來說,空性與光明沒有任何分別,這也涵蓋了大圓滿的見解。
所謂“悲”,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華,因為所有的大乘發心,都是源於大悲心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稱其為大乘佛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8
    $155
  2. 二手書
    69
    $221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88
    $282
  6.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