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定價:400
NT $ 290 ~ 360
  • 作者:原研哉
  • 譯者:李茶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4-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200043
  • ISBN13:9789866200045
  • 裝訂:精裝 / 160頁 / 14 x 20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的設計就是以「白」為根基。—原研哉

  本書要談論的不是顏色,而是可以感覺到白色的「感受性」。所以我們不需要尋找白,而是要尋找能夠感覺白的感受方式。

  白不只是「白」
  在想像顏色時,我們或許必須捨棄一切對於色彩的既有觀念,回到零的狀態重新想像。因為白跳脫顏色,所以擁有可以強烈喚起物質性的質感,就像空隙、留白一樣包含時間性與空間性,也包括了像是「不存在」和「零」這類抽象概念。

  紙張的白
  紙擁有的顏色屬性絕非偶然,它以閃耀著光輝般的白以及緊繃的張力出現在人類史上。在白之中,充滿事物開始發展前的純潔靜謐,以及偉大成就發生前的怦然心跳。作者身為專業的平面設計師,當然要使用顏色,但是在運用顏色時會意識到清楚明確的「機能性」,注視細微情緒及感覺的差異時,會將氾濫的人工色轉為天然的原色。

  設計中白的存在
  白紙的種類很多,有表面如同鏡子般光滑、如同魚鱗般粗糙、如同石膏般平滑無光。作者發現,只採用白色程度高的紙無法加強白的印象。比起謹慎搭配封面、書腰、襯紙和內文用紙的書籍,純白的書反而削弱白的力量。這是因為有暗有亮,人類的眼睛才能迅速適應。體會透明感與不透明感、重與輕,達到白的和諧,產生共鳴,白就會讓人感受到更強烈的印象。例如在觸感如同蛋殼的封面上覆蓋半透明的玻璃紙,就會產生具有神祕感的白;或是翻動如鏡子般平滑的白時,會出現像漆(口食)一樣無光澤的白,其中充滿了莊嚴的光芒。

  「白」與「空白」
  白包含了沒有任何顏色存在的概念,因此發展出象徵不存在的涵義。可是空白並不代表「無」或是「不含能量」,反倒充滿了「無限未知的可能性」。我們稱之為「空」,也就是﹁空虛﹂的意思。在與人進行溝通時,與其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表達意見,倒不如傾聽接納對方的心聲來得有效。也就是說成功溝通的關鍵,並不是如何去賣力說服,而是在於有無靜心傾聽。陵墓與教會的空間,也可能是和風茶室或是日式庭院,這些都是以「空」來進行溝通時所得到的結果。

  比起一般認知的白,藉由尋找白的感受性,我們將能進一步意識到何謂白淨的白,並能在日本文化中發現大量而多樣的白。我們不僅能夠理解寂靜和空白等詞彙,更能明白它們隱含的意義。藉由完全瞭解「白」,這個世界會更明亮,幽暗的程度也會加深。唯有提升對於白的敏銳度,我們才能發現這個世界更多耐人尋味的美好。

作者簡介

原研哉

  1958年生於日本岡山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本職雖為平面設計師,但近年來其活躍領域已然跨越單純的平面設計,舉凡展場規劃設計、商品包裝設計、企業形象塑造等,皆能見其活躍的身影。在長野冬季奧運的開、閉幕式手冊和2005年愛知萬國博覽會的宣傳案之中,他展現了起源自日本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在商品包裝設計方面,原研哉也接受來自日本各地的請邀,為富含當地特色的各式產品,生成相應的設計。而在銀座松屋百貨的全面翻修計畫之中,原研哉縱橫於空間與平面設計,創造了一個「複合性」設計的典範。在梅田醫院指示標誌設計案中,表現出觸覺在視覺傳達中的可能性。另外,於「建築家們的MACARONI展」、「RE-DESIGN(21世紀日用品再設計)展」及「HAPTIC(使觸覺愉悅)展」之中擔任總策劃,從「日常」的視點切入,為設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從2001年開始,原研哉也開始擔任無印良品的顧問委員會委員,其所製作的廣告行銷案獲得了2003年度東京ADC大賞。而在書籍裝幀設計方面,亦曾獲得講談社出版文化賞、原弘賞、龜倉雄策賞等的肯定。

譯者簡介

LeeTea

  在日本學的是數位內容設計碩士,思想卻是類比般的傳統,來往日本台灣之間從事印刷設計的事業,進而認識了許多日本品牌負責人。與日本設計師松江Macchu以及旅日攝影師TAMAGO…多人共組LDope Studio。並協助中國企業引進品牌和規劃展覽,對於日本藝術設計以及流行文化產業有深入研究。

  LDope.com/LeeTea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白的發現
白是一種感官性∕何謂顏色? ∕
石徹白(Itoshiroshi)∕跳脫顏色∕
啟示與生命的原始模樣

第二章 紙
來自石徹白(Itoshiroshi)的刺激能量∕一頁白紙∕
展現創意的媒介∕
反芻白∕四方形白紙∕重疊語言∕
文字為何物∕活字印刷術

第三章 空白 Emptiness
空白的意義∕長谷川等伯 松林圖屏風∕
滿滿空白的無限可能∕
伊勢神宮與資訊∕什麼都別說∕
白底紅圓的相容性∕空與白∕
茶道∕和室的起源∕
居住於空白的構思∕無須回答只管獨創性高的提問

第四章 返白
推敲∕躍向白∕
清掃∕未知 陌生化∕白砂月光

後記

 

前言

  本書所描述的白,指的不是色彩,而是每個人在受到自我文化背景的薰陶後,從延伸出來的感官認知中探究尋找而出的具體的「白」。總之,我試著圍繞白的四周,找出誕生於美學意識裡那份簡潔和纖細的原點。

  設計是我的工作,而溝通是我的專職。所以我做的是「事」而非「物」。具體來說,我完成了許多海報、包裝、企業商標以及書籍設計,並且舉辦無數次展覽來加以呈現,這些都可稱為「事」所留下的痕跡。要如何做到印象深刻、深植人心還能屹立不搖?工作至今我仍不斷地思考著,該如何與世人做出最特別且紮實的連結。在不斷重複這樣的思考中,是自己,是日本,是整個世界文化所累積的大智慧,或只是在蝸牛角上的芝麻小事都有可能再度啟發我們溝通的智慧。

  其中一種概念,我們稱之為「空」(Emptiness),也就是「空虛」的意思。在與人進行溝通時,與其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表達意見,倒不如傾聽接納對方的心聲來得有效。也就是說成功溝通的關鍵,並不是如何去賣力說服,而是在於有無靜心傾聽。因此人們傳承歷史文化,創造出一個空之容器,藉以容納了解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像是日本國旗的紅色圓圈和十字架等簡明扼要的符號,我們無法依賴字面上的意義來詮釋這些符號,反倒是依賴著思緒當中,那擁有浩大空間的空之容器,吸收人們對於這些符號的印象畫面 。可以是陵墓與教會的空間,也可能是和風茶室或是日式庭院,這些都是以「空」來進行溝通時所得到的結果。起初,我開始撰寫自己所認知的「空」,但是在摸索「空」的過程時,我發現了「白」這樣的概念。如同「空白」這樣的詞彙,兩者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我想,「白」是在發掘「空」的過程中勢必會先產生的。因此在描述「空」之前,我想先試著闡述「白」的概念。

  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您或許再也無法單純地去觀看「白」了。或許您會發現它比起更多白色物品閃耀更多光輝,這是您在感官上變為更為纖細的證明。唯有提升對於白的敏銳度,我們才能發現這個世界更多耐人尋味的美好。

 

內容連載

第一章白的發現
白是一種感受性
「白」指的不是白色,而是可以感覺到白色的「感受性」。所以我們不需要尋找白,而是要尋找能夠感覺白的感受方式。比起一般認知的白,藉由尋找白的感受性,我們將能進一步意識到何謂白淨的白,並能在日本文化中發現大量而多樣的白。我們不僅能夠理解寂靜和空白等詞彙,更能明白它們隱含的意義。藉由完全瞭解「白」,這個世界會更明亮,幽暗的程度也會加深。

鉛字的黑,並不在於文字本身的黑,而是和紙張相對的黑;日本國旗的紅,並不只是圓形本身的紅,而是白色的背景讓它閃耀紅色的光芒。無論是青色或米黃色,只要運用餘白,就能使白存在於內部。為了尋求存在,白的「不存在」有時反而比「存在」具有更強烈的存在感。此外,由於白容易變髒、難以保持潔淨,這種覺得「短暫」的心情,更使白添加了強烈美好的印象。

日本的建築、空間、書籍、庭園,便是呼應這種存在於意識的白而生。谷崎潤一郎在其著作《陰翳禮讚》中,就從陰影開始談及日本文化的美學意識。檢視日本的美學意識,並將陰影視為透視法的消失點 ,這樣的想法相當出色。然而相對於幽暗,明亮的極端不也存在另一個消失點嗎?我是這麼認為的。

何謂顏色?
白是顏色嗎?似乎是,卻又好像不是。那麼,究竟何謂「顏色」?
在近代物理學的研究成果下,色彩結構被整理成清楚的系統,其中包括所謂的「曼塞爾表色系 」和「奧斯華德表色系 」兩種色彩體系,以明度、彩度、色相──也就是明暗程度、鮮豔程度以及環狀光譜──構成三次元的立體形狀,引導我們更容易以物理現象瞭解色彩構造。然而,人們並非依照這種結構來感覺顏色。破掉的蛋所流出的濃郁蛋黃光澤、滿溢出茶杯的茶水色澤,這些不單單是色彩而已,還加上了物質本身的質感,和口感及氣味也有很深的關係,結合這些元素,人們才能感知顏色。也就是說,顏色不僅是視覺性的,而是整體的感覺,表色系則是從複合的顏色之中依據物理和視覺兩種特性加以歸納整理而已。

現在不論印刷、纖維或工業製品,都以色票本作為指定顏色的標準。它們多半是基於曼塞爾表色系和奧斯華德表色系,在尋找和指定顏色時確實相當方便,藉其客觀性及條理,在顏色的傳達上便不會出錯。

另一方面,我經常使用的色票本是《日本的傳統色》。它是根據日本傳統的色彩名稱編輯而成,由於並非以體系的整合性為目的,所以不見得適用於嚴謹的色彩規範,但一致公認能夠輕鬆喚起人們對於顏色畫面的想像。一接觸到這本色票,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由語言所捕捉的顏色性質,同時也有一種像是感覺的細微處正被喚醒的覺醒感、像是聽到故鄉方言的安心感以及些許的寂寥感。這般感慨究竟從何而來?

細膩的顏色情緒表現當然不僅於此,感慨的核心不就是因為人們注意到這些顏色時,對於那個判斷的觀點產生共鳴而有所感動嗎?顏色並非事先分離獨立於自然之外,而是隨著微妙光芒的轉移而有所變化,具有能以語言巧妙地賦予其輪廓的性質,並且對於那個貼切的判斷感到佩服。所謂的「傳統色」,就是將捕捉及品味顏色的方法,以「顏色名稱」這種語言在文化中累積的事物。

在想像顏色時,我們或許必須捨棄一切對於色彩的既有觀念,回到零的狀態重新想像。日語「いろ(顏色)」的語源也有「戀人」的意思,其中所隱含的意義相較於我們現今對色彩抱持的觀念,範圍應該更廣。我們使用十二色色鉛筆描繪幸與不幸的事物,因此得到諸如「水色」和「膚色」這類概念。然而,如果沒有這樣的指標、描述顏色的詞彙較少的話,我們分辨世界上的顏色會像現在一樣嗎?

據說在古老的萬葉 時代,形容顏色的詞彙很少,當時日語只有「紅的/黑的/白的/青的」四個後面加上「的」的形容詞。「黃色的」和「茶色的」則是加上「色」這個字的例外。這四個誕生於古代的形容詞,分別形容「明亮有勁/暗淡無光/光輝璀璨/茫然冷漠」。雖然只有四個,感覺很少,但是語言的範圍很廣,可以運用文章脈絡表達意思和情緒的微妙差異。此外,當時不需要像現在一樣嚴格區分顏色,藍和綠或許都能概括在「青的」情緒之中。至於其他的顏色名,根據包含對方心理狀態的形容詞,可以推測是依物體的名稱而誕生的,例如取自植物染料的靛藍、藍紫,或是橙、灰、青草等。

日本傳統色令人目眩的多樣性起源於平安時代的王朝文化,這個時代培育出一種捕捉自然界細膩的變遷,再運用、表現於服飾及日常用品並引起共鳴的文化。季節的變化稱為四季,日本以自身的感性為基礎,再沿用中國曆法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等分類,加以活用之後,將一年以五天為一個週期,以「雪月花」為語彙區分四季的細微變化,成為這個時代的教養,並以詩詞淋漓盡致地將它表現出來。

「萌黄 」和「浅葱 」這種從自然界捕捉的詞彙纖細而微弱,但是對於顏色的觀點具有說服力,所以能夠深入人們的感性部分。顏色的名稱就像穿線的細針,一針一線確實縫入我們感覺之中的敏感部分,從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刺穿目標的快感或共鳴。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因為體悟到那些纖細的感受性在現代生活環境逐漸消逝而產生的悲痛情緒,也是感慨的一部分。

如同滴滴答答持續落下的水珠逐漸形成「鐘乳洞」一樣,人們對於自然的光輝和世界的轉換時所產生的心理現象會逐漸累積轉化成顏色的名稱,在完成某些事物的失去及某些事物的變化時,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龐大的意識體系。或許世界上有多少語言及文化,就有多少這種傳統色的色彩體系,「日本的傳統色」只是其中之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3
    $290
  2. 二手書
    73
    $290
  3. 新書
    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