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眼科學

中西醫結合眼科學
定價:3000
NT $ 2,370 ~ 2,700
  • 作者:彭清華
  • 出版社:羅銧雄
  • 出版日期:2013-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310078
  • ISBN13:9789574310074
  • 裝訂:平裝 / 819頁 / 21 x 29.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數十位眼科專家合力編寫,眼科學完整介紹,中西醫結合一次收錄

  本書的編寫適合熱愛眼科醫學者使用,同時可以作為工具書供眼科臨床醫師、研究人員及醫學相關系所學生使用。本書力求保留中醫及西醫結合的特點,既保持全書的系統性,又注重對目前國內外研究比較深入的疾病、熱門問題濃墨重彩。

  本書內容和編寫體例從體現素質教育入手,重於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讀者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創造條件。本書的編寫原則是“夯實基礎,貼近臨床”,堅持基礎與臨床並舉,從而能夠符合學術與臨床兩者的實際要求。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為體現全書的系統性,將其分為了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兩大部分。

  “總論”主要介紹中西醫眼科的基礎知識,包括中西醫眼科發展史、眼的解剖與生理、眼與全身的關係、眼病的病因病理、眼科檢查與診斷、眼科辨證、眼科治法、眼科鐳射治療、眼科常用藥物、眼科常用方劑等。

  “各論”主要介紹眼部從前端到後段各疾病,對於每一個疾病章節,均按病名、無標題概述、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預防與調護進行論述。

  本著確切提高療效、提高患者依從性、減低患者負擔的原則,強調不能為了中西醫結合而勉強中西醫湊合,一切應從臨床實際出發。局部治療主要介紹眼局部治療方法,如散瞳、鐳射治療等。手術治療分項介紹各種手術療法及其適應症。

  “附錄”介紹眼科有關正常值、眼科解剖名稱中西醫對照、眼科疾病名稱中西醫對照、常用方劑索引、全書主要參考書目等。

  本書由湖南中醫藥大學国家眼底病中醫醫疗中心主任彭清華教授擔任主編,廣州中醫藥大學余揚桂教授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謝學軍教授擔任副主編,近20所高等醫藥院校及醫療單位專家聯合編寫,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陸高等中醫院校及科研單位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眼科專業的所有博士學位點和大部分碩士學位點,參編的專家大多是從事中西醫結合眼科和西醫眼科某一領域的知名專家,有的專家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清華


  男,1965年1月出生,湖南寧鄉人,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85年湖南中醫藥大學醫療系本科畢業,1988年眼科研究生畢業後分配至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工作。1994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995年聘為碩士生導師;1999年晉升主任醫師、教授,2000年聘為博士生導師。1998年始先後任醫院業務副院長兼眼科主任、大學校長助理、國際學院院長、國際交流處處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兼全國眼底病中醫醫療中心主任、眼科科研實驗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學科《中醫眼科學》和重點專科《眼底病》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學術帶頭人,湖南省重點學科《中醫五官科學》的學術帶頭人,湖南省普通高等院校青年骨幹教師,湖南省普通高等院校學科帶頭人。

  先後於1999年獲中國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湖南省衛生系統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对象,200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上海顏德馨中醫藥人才基金獎勵,200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3-2004年度中國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5年獲第五屆湖南省青年科技獎,2007年入選新世紀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2008年獲中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之星稱號,2011年獲第二屆中國中西醫結合貢獻獎、湖南省“十一五”研究生培養優秀指導老師;兼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眼科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眼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醫學教育中心眼科學術委員會常委、湖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教育部和湖南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學位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基金函審專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國家“973計畫”生物醫藥領域審評專家、國家新藥(中藥)審評專家,國家執業醫師考試湖南考區中醫類首席考官等。

  先後主持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學科點科研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各級科研課題36項;獲中國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等部省級科技成果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學術著作優秀獎2項;省廳級科技和教學成果獎16項。主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十二五”國家級本科規劃教材《中醫眼科學》、研究生教材《中西醫結合眼科學》及《眼底病特色專科實用手冊》、《中西醫結合眼底病學》、《中西醫臨床用藥手冊•眼科分冊》、《中醫眼科名家十講》等教材及專著13本,副主編“十五”、“十一五”國家級本科規劃教材《中醫眼科學》、《中西醫結合眼科學》和衛生部研究生規劃教材《中醫眼科臨床研究》等教材及專著9本,編委16本;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中華眼科雜誌》、《國際眼科雜誌》等專業性期刊及世界眼科學術大會、亞太眼科學術大會、亞太青光眼學術大會、全球華人眼科學術大會等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先後赴美國、法國、日本、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2次。指導培養博士生16名、碩士生58名,其中境外研究生19名;獲湖南省人民政府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獎勵7篇,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三等獎6篇。

  先後聘為《中醫眼耳鼻喉雜誌》副主編,《國際眼科雜誌》和《中華現代眼耳鼻喉科雜誌》的常務編委,《中華中醫藥雜誌》、《中醫雜誌》、《中國中醫眼科雜誌》、《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遼寧中醫雜誌》、《湖南中醫雜誌》、《中西醫结合學報》的編委和特約審稿人,等。主要從事眼科病證規範化及中西醫結合防治眼底病、青光眼和眼表疾病的研究。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西醫眼科發展史
第一節 中醫眼科學發展史
一、萌芽時期(南北朝以前)
二、奠基時期(隋~唐)
三、獨立發展時期(宋~元)
四、興盛時期(明~清鴉片戰爭以前)
五、衰落與復興時期(清鴉片戰爭以後至今)
第二節 西醫眼科學發展史
一、16~18世紀的西醫眼科學
二、19世紀的西醫眼科學
三、20世紀的西醫眼科學
四、我國現代眼科學的建立與發展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眼科學發展史
第二章 眼的胚胎與發育
第一節 胚眼的形成
第二節 眼的發育
一、神經外胚葉的發育
二、表面外胚葉的發育
三、玻璃體和晶體懸韌帶的發育
四、中胚葉的發育
五、鞏膜的發育
第三節 眼附屬器的發育
一、眼瞼和結膜的發育
二、淚器的發育
三、眼外肌的發育
四、眼球筋膜的發育
五、眼眶的發育
六、眼在胚胎時期的發育順序
第四節 眼部組織的發育來源
第五節 眼在出生後的發育
第三章 眼的解剖與生理功能
第一節 眼球
一、眼球壁
二、眼球內容物
第二節 視路及瞳孔反射通路
一、視路
二、瞳孔反射
第三節 眼附屬器
一、眼眶
二、眼瞼
三、結膜
四、淚器
五、眼外肌
第四節 眼部的血液供應與神經支配
一、血液供應
二、神經支配
第五節 中醫對眼解剖及生理的認識
第六節 研究進展
一、人工眼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二、角膜組織體外構建的研究進展
三、眼外肌研究進展
第四章 眼與全身的關系
第一節 眼與髒腑的關系
一、眼與五髒的關系
二、眼與六腑的關系
第二節 五輪八廓學說
一、五輪學說
二、八廓學說
附︰玄府學說
第三節 眼與氣血津液的關系
一、眼與氣的關系
二、眼與血的關系
三、津液與眼的關系
第四節 眼與經絡的關系
一、眼與十二經脈的關系
二、眼與經別的關系
三、眼與十二經筋的關系
四、眼與奇經八脈的關系
第五章 眼病的病理病因
第一節 中醫病因病機
一、病因
二、病機
第二節 西醫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第三節 研究進展
一、中醫病因病機
二、西醫病因病理
第六章 眼科檢查與診斷
第七章 眼科辯證
第八章 眼科癥狀學
第九章 眼科治法
第十章 眼科激光治療
第十一章 眼科常用藥物
第十二章 眼科常用方劑

下篇 各論

第十三章 眼瞼病
第十四章 淚器病
第十五章 眼表疾病
第十六章 結膜病
第十七章 角膜病
第十八章 鞏膜病
第十九章 晶狀體病
第二十章 玻璃體病
第二十一章 青光眼
第二十二章 葡萄膜病
第二十三章 視網膜病
第二十四章 視神經和視路疾病
第二十五章 眼視光學
第二十六章 眼外肌病
第二十七章 眼眶疾病
第二十八章 眼外傷
第二十九章 眼部先天異常
第三十章 眼部腫瘤
第三十一章 全身疾病的常見眼部表現
第三十二章 防盲治盲
第三十三章 眼科研究動物模型
第三十四章 眼科學研究方法概述

附錄
附錄一 眼科相關正常值
附錄二 眼科解剖名稱中西醫對照
附錄三 眼科疾病名稱中西醫對照
附錄四 國內外主要眼科學期刊
附錄五 眼科學網絡信息資源
附錄六 常用方劑索引
附錄七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序

  眼科學是一個既涵蓋外科手術技巧又包攬內科用藥精髓的學科,需要掌握的內容很多,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西醫眼科學也不斷在完善,特別是在最近30年,先進的檢查方法、創新藥物以及先進的治療設備、手術方式層出不窮,正是這些設備、藥物的廣泛使用,使西醫學對於眼科疾病本質的認識也更加深入、日趨完善,並也促進了針對這些病因機制的先進治療方法的誕生。中醫眼科學歷經數千年的流傳,其每一方、每一藥都是直接作用於人——這個醫療個體所得出的臨床經驗總結。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眼科不少疾病,如幹眼症、病毒性角膜炎、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色素變性以及眼科手術後促進視功能恢復等,中醫藥治療有其獨特的優勢,值得加以挖掘、整理和提高。而當今臨床上許多眼科疾病都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並能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本書的編寫分為上篇“總論”、下篇“各論”和附錄三大部分。

  “總論”主要介紹中西醫眼科的基礎知識,包括中西醫眼科發展史、眼的解剖與生理、眼與全身的關係、眼病的病因病理、眼科檢查與診斷、眼科辨證、眼科治法、眼科鐳射治療、眼科常用藥物、眼科常用方劑等。

  “各論”主要介紹眼部從前端到後段各疾病。在各論的編寫體例上,對於每一個疾病章節,均按病名、無標題概述、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預防與調護進行論述。“無標題概述”主要介紹該病的概念、發病情況、臨床特點和中西醫病名對應關係、病名沿革。“病因病理”主要介紹西醫病因、病理、發病機制;中醫病因病機,且注重與治法、方藥的對應。“臨床表現”主要介紹病史、主要症狀和體徵,以及主要的併發症。“輔助檢查”主要介紹各種實驗室檢查方法及其臨床意義,由於目前眼科檢查設備更新較快,且對於臨床診斷十分重要,因此本書將“輔助檢查”獨立於“臨床表現”以外,較重點地進行闡述。“診斷與鑒別診斷”主要介紹每個疾病的診斷要點,以及需要鑒別的病種和鑒別要點。“治療”主要介紹中西醫結合治療一般原則、思路,中、西醫治療的優勢對比,治療又分全身治療、局部治療、手術治療三大方面。全身治療主要包括西藥治療、中醫辨證論治、常用中成藥、針灸治療或其他療法。每個疾病的具體用藥則強調臨床實用性,編寫過程中不牽強附會,力求“去偽存真”,只收錄切合臨床的藥物,已經淘汰的藥物不再收錄。本著確切提高療效、提高患者依從性、減低患者負擔的原則,強調不能為了中西醫結合而勉強中西醫湊合,一切應從臨床實際出發。局部治療主要介紹眼局部治療方法,如散瞳、鐳射治療等。手術治療分項介紹各種手術療法及其適應症。“預防與調護”主要介紹本病的預防、調攝與護理知識。

  “附錄”主要介紹眼科有關正常值、眼科解剖名稱中西醫對照、眼科疾病名稱中西醫對照、常用方劑索引、全書主要參考書目等。

  本書由湖南中醫藥大學国家眼底病中醫醫疗中心主任彭清華教授擔任主編,廣州中醫藥大學余揚桂教授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謝學軍教授擔任副主編,近20所高等醫藥院校及醫療單位專家聯合編寫,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陸高等中醫院校及科研單位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眼科專業的所有博士學位點和大部分碩士學位點。參編的專家大多是我國從事中西醫結合眼科和西醫眼科某一領域的知名專家,有的專家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這樣強大的編委會陣容,是編好這本著作的基礎,是確保本書權威性的基石。本書集各位專家教授數十年臨床、教學和科研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醫眼科學當前的學科現狀和學術水準。

  本書力求權威性與可讀性,編寫工作歷時近三年,雖經反復審改,但由於編者個人能力水準有限,不足之處甚或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海內外專家教授和醫生們批評指正,以便重印或再版時進一步補充、修改和完善。

湖南中醫藥大學校長助理、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彭清華
2012年4月28日
 

內容連載

第三章 眼與全身的關係

眼為五官之一,主司視覺。眼雖屬局部器官,但與整體,特別是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而臟腑的各種功能活動又是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的。眼之所以能辨色視物,完全憑藉臟腑通過經絡將精、氣、血、津液輸送至眼。中醫眼科學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創立了獨特的五輪與八廓學說,這些學說亦與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第一節 眼與臟腑的關係

眼稟臟腑先天之精所成,受後天之精所養。故《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說明了眼的發育、形成以及視覺的產生是五臟六腑精氣作用的結果。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包括視覺產生的物質條件。《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指出:“眼乃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注於目而為明”。若臟腑功能失調,精氣不能上輸充養於眼,就會影響到眼的功能,甚至引發眼病。因而《太平聖惠方•眼論》明言:“明孔遍通五臟,髒氣若亂,目患既生。”

一、眼與五臟的關係

(一)眼與心的關係

1.心主血,血養目珠

《證治準繩》說:“目為血所養明矣。”《審視瑤函》進一步提出:“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則有發生長養之功,而目不病;少有虧滯,目病生焉。”顯示血液的充盈及運行的通暢,是目視睛明的重要條件。現代解剖生理學指出,眼的脈絡膜血流量與腎臟相似,為腦血流量的2倍,肝血流量的3倍,在全身器官中,幾占首位。迴圈至目的血液均始發於心,又歸集於心。《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景嶽全書》亦指出:血“生化于脾,總統于心;”並說“凡七竅之用……無非血之用也。”血液在心的統領下,通過血脈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目,以供養眼目,包括神水、神膏與瞳神。《審視瑤函》說:“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

2.心合血脈,諸脈屬目    

《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從心上達於目,須以經脈為通道。而“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心之合脈也”(《素問•五臟生成篇》),揭示了全身的血脈均與心相通。遍佈全身各組織器官的經脈,以分佈於眼的經脈最為豐富,故《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脈者,皆屬於目。”《靈樞•口問》更加明確指出:“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經脈在目的廣泛分佈,保證了血液上養於目有足夠的通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370
  2. 新書
    79
    $2370
  3. 新書
    9
    $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