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
定價:60
NT $ 52
  • 作者:(清)袁牧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1-20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289437
  • ISBN13:9787806289433
  • 裝訂:287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清朝袁枚之作。全書共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茶酒單十四個部分。「須知單」和「戒單」分別提出了飲食操作的要求和應當注意的事項。其余十二個部分記述了當時廣為流傳的三百二十六種菜餚飯點和美酒名茶。從南方到北方,從大菜到小吃,內容極為豐富,是我國一部較為系統的述及烹飪技術和制作方法的重要著作,自乾隆年間問世以來,流傳甚廣。
 

目錄

隨園食單序
須知單
先天須知
作料須知
洗刷須知
調劑須知
配搭須知
獨用須知
火候須知
色臭須知
遲速須知
變換須知
器具須知
上菜須知
時節須知
多寡須知
潔凈須知
用纖須知
選用須知
疑似須知
補救須知
本份須知
戒 單
戒外加油
戒同鍋熟
戒耳餐
戒目食
戒穿鑿
戒停頓
戒暴殄
戒縱酒
戒火鍋
戒強讓
戒走油
戒落套
戒混濁
戒苟且
海鮮單
燕窩
海參三法
魚翅二法
鰒魚
淡菜
海堰
烏魚蛋
江瑤柱
蠣黃
江鮮單
刀魚二法
鰣魚
鱘魚
黃魚
班魚
假蟹
特牲單
豬頭二法
豬蹄四法
豬爪豬筋
豬肚二法
豬肺二法
豬腰
豬里肉
白片肉
紅煨肉三法
白煨肉
油灼肉
干鍋蒸肉
蓋碗裝肉
磁壇裝肉
脫沙肉
曬干肉
火腿煨肉
台鯗煨肉
粉蒸肉
熏煨肉
芙蓉肉
荔枝肉
八寶肉
菜花頭煨肉
炒肉絲
炒肉片
八寶肉圓
空心肉圓
鍋燒肉
醬肉
糟肉
暴腌肉
尹文端公家風肉
家鄉肉
筍煨火肉
燒小豬
燒豬肉
排骨
羅蓑肉
端州三種肉
楊公圓
黃芽菜煨火腿
蜜火腿
雜牲單
牛肉
牛舌
羊頭
羊蹄
羊羹
羊肚羹
紅煨羊肉
炒羊肉絲
燒羊肉
全羊
鹿肉
鹿筋二法
獐肉
果子狸
假牛乳
鹿尾
羽族單
白片雞
雞松
生炮雞
雞粥
焦雞
捶雞
炒雞片
蒸小雞
醬雞
雞丁
雞圓
蘑菇煨雞
梨炒雞
假野雞卷
黃芽菜炒雞
栗子炒雞
灼八塊
珍珠團
黃芪蒸雞治瘵
鹵雞
蔣雞
唐雞
雞肝
雞血
雞絲
糟雞
雞腎
雞蛋
野雞五法
赤燉肉雞
蘑菇煨雞
鴿子
鴿蛋
野鴨
蒸鴨
鴨糊塗
齒鴨
鴨脯
燒鴨
掛鹵鴨
千蒸鴨
野鴨團
徐鴨
煨麻雀
煨鵪鶉黃雀
雲林鵝
燒鵝
水族有鱗單
邊魚
鯽魚
白魚
季魚
土步魚
魚松
魚圓
魚片
連魚豆腐
醋摟魚
銀魚
台鯗
糟鯗
蝦子勒鯗
魚脯
家常煎魚
黃姑魚
水族無鱗單
湯鰻
紅煨鰻
炸鰻
生炒甲魚
醬炒甲魚
帶骨甲魚
青鹽甲魚
湯煨甲魚
全殼甲魚
鱔絲羹
炒鱔
段鱔
蝦圓
蝦餅
醉蝦
炒蝦

蟹羹
炒蟹粉
剝殼蒸蟹
蛤蜊

蚌螯
程澤弓蟶於
鮮蟶
水雞
熏蛋
茶葉蛋
雜素菜單
蔣侍郎豆腐
楊中丞豆腐
張愷豆腐
慶元豆腐
芙蓉豆腐
王太守八寶豆腐
程立萬豆腐
凍豆腐
蝦油豆腐
蓬蒿菜
蕨菜
葛仙米
羊肚菜
石發
珍珠菜
素燒鵝


豆芽

青菜
台菜
白菜
黃芽菜
瓢兒菜
菠菜
蘑菇
松蕈
面筋三法
茄二法
莧羹
芋羹
豆腐皮
芋煨白菜
熏魚子
腌冬菜黃芽菜
萵苣
香干菜
冬芥
春芥
芥頭
芝麻菜
腐干絲
風癟菜
糟菜
酸菜
台菜心
大頭菜
蘿卜
乳腐
醬炒三果
醬石花
石花糕
小松蕈
吐蚨
海蜇
蝦子魚
醬姜
醬瓜
新蠶豆
腌蛋
混套
茭瓜脯
牛首腐干
醬王瓜
點心單
鰻面
溫面
鱔面
裙帶面
素面
蓑衣餅
蝦餅
薄餅
松餅
面老鼠
顛不棱即肉餃也
肉餛飩
韭合
糖餅
燒餅
千層饅頭
面茶

熏魚子
腌冬菜黃芽菜
萵苣
香干菜
冬芥
春芥
芥頭
芝麻菜
腐干絲
風癟菜
糟菜
酸菜
台菜心
大頭菜
蘿卜
乳腐
醬炒三果
醬石花
石花糕
小松蕈
吐蚨
海蜇
蝦子魚
醬姜
醬瓜
新蠶豆
腌蛋
混套
茭瓜脯
牛首腐干
醬王瓜
點心單
鰻面
溫面
鱔面
裙帶面
素面
蓑衣餅
蝦餅
薄餅
松餅
面老鼠
顛不棱即肉餃也
肉餛飩
韭合
糖餅
燒餅
千層饅頭
面茶

粉衣
竹葉粽
蘿卜湯團
水粉湯團
脂油糕
雪花糕
軟香糕
百果糕
栗糕
青糕青團
合歡餅
雞豆糕
雞豆粥
金團
藕粉百合粉
麻團
芋粉團
熟藕
新栗新菱
蓮子

蕭美人點心
劉方伯月餅
陶方伯十景點心
楊中丞西洋餅
白雲片
風枵
三層玉帶糕
運司糕
沙糕
小饅頭小餛飩
雪蒸糕法
作酥餅法
天然餅
花邊月餅
制饅頭法
揚州洪府粽子
飯粥單


茶酒單

武夷茶
龍井茶
常州陽羨茶
洞庭君山茶

金壇於酒
德州盧酒
四川郫筒酒
紹興酒
湖州南潯酒
常州蘭陵酒
溧陽烏飯酒
蘇州陳三白酒
金華酒
山西汾酒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豐富燦爛的古代文化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飲食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我國飲食的考究、烹調技術的精湛是舉世聞名的。今天重新審視這些文化瑰寶,可以看到,我們的前人,不僅重視飲食的精美、細致、可口,而且更加重視飲食中的醫理、保健、營養和食物的屬性、功能,具有強烈的科學意識和獨到的科學見解,這無疑是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在人們對身體健康和飲食條例的自我意識愈來愈強的今天,學習和繼承這一部分文化遺產,自然就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編輯《中國飲食文化》叢書,旨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並從中汲取營養,古為今用。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我們的前人也會有一些不符合現代科學或違背科學的說法,個別地方甚至還有一些迷信色彩,我們應當本着「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粨」的原則予以認識和鑒別。希望這套叢書能給這個方面的工作者和愛好者打開一扇歷史文化的窗口,拓寬視野,提供資料,增加知識。

這套叢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得到三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馬靜怡同志的熱情幫助,另外還參考過一些有關書籍,在此謹致謝忱。

限於水平,這套叢書尚有諸多不足之處,未能盡善,望專家與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劉築琴
二OO四年九月二十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