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浪漫派(馮克利 劉鋒譯)
      再版前言(1924)
      導論
      德國人的觀點:政治浪漫派作為反動和復辟的意識形態
      法國的人觀點:浪漫派作為革命原則;盧梭主義
      從浪漫精神和古典精神角度解釋革命
      政治浪漫派概念的混亂和定義的途徑
      一、表面狀況
      德國浪漫派作家個人的政治意義
      施萊格爾在政治上無足輕重
      繆勒的政治生涯:在哥延根是親英派:在柏林是封建主和等級
      保守主義的反集權派:在蒂羅爾是絕對王權的集權國家職員
      二、浪漫精神的結構
      1.尋求實在
      時代的哲學問題:思想與存在的對立與實在的非理性
      四種反對現代理性主義的類型
      上帝(舊形而上學的最高實在)及其兩種替代上帝的新實在:全人類(人民)和歷史
      全人類作為革命派的造物主,歷史作為保守派的造物主
      浪漫的主體與這些新的實在
      可能性與實在性的對立
      人民和歷史的浪漫化
      反諷和密謀
      實在性和總體性
      對大全的浪漫使用
      2.浪漫派的機緣論結構
      主體主義的幻滅
      「機緣」作為「起因」之反題的意義:機緣作為主觀的與幻想的東西之間的關聯
      舊機緣論的本質:靠更高的第三者揚棄對立
      靠更高的他者浪漫地揚棄對立:真正的實在及各種對實在的權利主張者(自我、人民、歷史、神)
      結果:每一他者都是更高的,而且是這些概念的雜湊
      浪漫的創造性:世界作為體驗的動因,及這種創造性的審美方式
      理智主義的浪漫派人士地精神領域的雜糅
      三、政治的浪漫派
      1796年以後國家學說的發展概述
      浪漫派國家觀與反革命國家觀和正統論國家觀的差別
      國家和國王是浪漫旨趣的機緣論對象
      浪漫派在倫理和法律評價上的無能
      政治哲學中的浪漫化觀念
      繆勒的創造力:其論證是對有意義的印象的修辭式回應:其反題是修辭對比
      一切被浪漫化了的對象的機緣性質
      扼要說明政治浪漫派與浪漫派政治的區別
      對後者來說,結果而非原因是機緣性的
      附論:按自由派市民階級的看法,浪漫派是一種政治類型,以施特勞斯的《叛教者儒略》為例
      結語:政治浪漫派作為政治過程的伴生性情緒反應
      當今議會制的確思想史狀況(馮克利譯)
      引論:論議會制與民主制的抵牾(1926)
      導言(1923)
      一、民主制和議會制
      (民主思想的規范的同一性觀念和政治現實中取代這些觀念的同一性)
      二、議會制原理
      (公開性與辯論:分權與制衡:真正的議會制的法律觀:議會制理論的相對理性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專政
      (專政與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形而上學證據:無產階級專政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四、直接運用暴力的非理性學說
      (索雷爾的神話理論:資產階級的神話比喻:布爾什維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對立中的階級斗爭和民族神話)
      附錄:論議會制的意識形態(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