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終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帝國的終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易中天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9057880
  • ISBN13:9787309057881
  • 裝訂:平裝 / 30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秦最終奪取了天下,只能歸結為秦國有當時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說,他們把這個新制度建設得最徹底。這就是初具規模的中央集權制。

這是一個帝國制度不斷成熟、完善的過程,它表現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秦創郡縣制,漢因之;隋創科舉制,唐因之;宋創文官制(文臣將兵制),明因之;明創閣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的午餐。倫理治國或者說獨尊儒術的原則維護了帝國制度,卻讓我們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皇帝對官員常有一種復雜的心理。一方面,他離不開官員;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認為帝國的事情會壞在這幫家伙手里。奇怪,帝國的產權怎麼會成為問題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不是很清楚嗎?

公元1911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在內外交困中滅亡了。隨同它一起被埋葬的,還有整個帝國制度。

易中天先生的《帝國的終結》,就是他對于中國歷史的一種解讀方式,或者說是對于中華帝國從形成、發展到終結的歷史的一種獨特理解。讀者諸君如果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便不難發現,他對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對于“天下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獨到的看法,顯現了對歷史與現實的睿智與敏感。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目錄

序言 樊樹志
引言 轟然倒塌的帝國
第一章 天下一統
一 來之不易的勝利
二 制度之爭
三 邦國與城邦
四 封建的秘密
五 集權是一種必然
六 帝國的前夜
第二章 中央集權
一 君臨天下
二 軟硬兼施
三 焚坑事業要商量
四 盛極而衰
五 集權,再集權
六 王朝的氣數
第三章 倫理治國
一 非法之法
二 無德之德
三 家天下與泛倫理
四 文化大戰略
五 一箭雙雕
六 沉重的代價
第四章 官員代理
一 代理與授權
二 如此牧民
三 權力的贖買
四 自殺政策
五 龍爭虎斗
六 帝國的掘墓人
第五章 內在矛盾
一 天下為公
二 產權問題
三 無法與無天
四 誰為帝國簽單
五 變法與動亂
六 出路何在
第六章 共和之路
一 歌未竟,東方白
二 來者不善與徒勞無益
三 錯失良機
四 缺失的傳統
五 民主與憲政
六 最後一問
後記
新版後記
 

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聖遂先生、總編高若海先生,要我為易中天先生的大作《帝國的終結》寫一篇序言,當即欣然同意。如何下筆頗費躊躇。以易先生目前“學術明星”的聲望,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如曰中天”,所寫的書,都是讀者爭購的暢銷書,無須我的序言來錦上添花,何況我的序言未必能夠“添花”。之所以“欣然同意”,不僅僅是作者和出版社方面的盛情難卻,確實發自內心。在我認識易先生之前,已經在新聞媒體上有了文字之交。

2006年上海書展,我應邀在書展現場(上海展覽館)作一次演講,推介中華書局出版的拙著《國史十六講》,演講的題目叫做“從新解讀國史”。演講完畢後,有人提問︰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的“品三國”是不是“戲說”?我說︰不是。

他再問︰是不是介于“戲說”與“正說”之間?我說︰不是,就是“正說”。他問︰為什麼這樣說?我說︰他用《三國志》,而不是用《三國演義》來講三國歷史,對歷史事實與細節有所辨析,所以是“正說”。只不過講的方式和歷史學家有所不同,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令人耳目一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還特別強調,由于他和百家講壇的各位“講師”的努力,通俗生動講解歷史,為大眾喜聞樂見,激發大眾對歷史的興趣,形成了近年來盛況空前的歷史著作暢銷的“歷史熱”,這是一件大好事。我作為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的專業人員,非常感謝他們,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沒有想到,這些話竟然在第二天的《新聞午報》上發表了,標題赫然︰“史學大師樊樹志教授力挺易中天”,使我感到意外。所謂“史學大師”當然是那位記者“加冕”的,本人何德何能,敢戴這樣的“高帽子”!無論道德、文章都與前輩大師相去不可以道里計,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不過“力挺易中天”倒是事實,並未違背我的原意。後來听說,同樣標題的報道,也見于海外媒體。可見,敏銳的新聞記者,感覺到這是吸引眼球的“新聞”。或許是因為,與大眾一片叫好形成強烈的反差,在學者圈子里,對易先生頗多非議。我大概屬于學者中的另類,敢于“力挺”,便成了“新聞”。我感到很高興,新聞記者能夠把不同聲音公之于世,表明學術界並非只有一種聲音。

此後,我在復旦的課堂上,多次重申了上述觀點,並且向他們學習,盡力把歷史講得生動活潑,而又要入木三分,發人深思。這幾年來,我每個學期都在復旦開講“國史概要”,每次听講者都有兩百多人,看來“歷史熱”已經影響到大學。

央視百家講壇推波助瀾的“歷史熱”,對于我們歷史學界來說,實在是一件大好事。不僅使得全民關注歷史,而且也影響到了高考。據我從權威部門獲得的信息,這兩年上海高考文科考生,“3+1”的“1”,多數考生的選擇,已經由以往的政治轉移到歷史。“歷史熱”對于幾代人的影響,將是無可估量的。

看來,歷史應該寫得“好看”,講得“好听”,已經不單是一個形式問題。要從象牙塔里面出來,為大眾接受,必須寫得“好看”,講得“好听”。但是,這個“好”,並非“戲說”。對于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的“戲說”之風,人們愈來愈厭惡。歷史劇的編導們似乎依然故我,有人批評他們胡亂“戲說”,他們就借口“我們不是編歷史教科書”來回敬。人們當然喜歡看有趣的戲,而不是乏味的教科書演繹。但總不能老是讓大家看“關公戰秦瓊”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