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倫理研究

政府倫理研究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高曉紅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65955
  • ISBN13:9787500465959
  • 裝訂:300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政府倫理研究專著。全書除緒論外,共七章,主要包括政府與倫理的概念分析,作為倫理實體的政府,政府倫理精神,政府制度倫理,公共行政倫理,公務員道德等。本書全面論述了政府的倫理實體本質,認為公共行政倫理滲透在政府活動的方方面面,道德倫理對公務員的公共行政實踐至關重要。本書對促進政府倫理道德建設、提高公務員公共行政水平,具有重要理論指導價值。

高曉紅,女,1964年10月出生。1982年中學畢業考入山東大學哲學系,1986年大學畢業后進入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工作,任教至今。1999年獲經濟碩士學位,200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MPA中心常務副主任、副教授。先后發表學術論文20篇。
 

目錄

緒論 政府的政治本性與倫理本性
上篇 政府倫理的道德哲學基礎
 第一章 政府與倫理的概念分析
  1.1 倫理與道德
  1.1.1 倫理
  1.1.2 道德
  1.1.3 倫理與道德的分殊與統一
  1.2 政府與倫理
  1.2.1 政府
  1.2.2 作為組織的政府
  1.2.3 政府與倫理關系的兩種傳統
 第二章 作為倫理實體的政府
  2.1 實體與倫理實體
   2.1.1 實體
   2.1.2 倫理實體
  2.2 倫理實體的辯證體系
   2.2.1 家庭:自然社會的倫理實體
   2.2.2 市民社會:異化的倫理實體
   2.2.3 國家:政治社會的倫理實體
  2.3 政府:「國家」倫理實體的「整個個體」
   2.3.1 政府是「國家」倫理實體的「整個個體」
   2.3.2 政府的倫理規律
 第三章 政府倫理精神
  3.1 「政府倫理世界觀」
   3.1.1 「道德世界觀」
   3.1.2 「倫理世界觀」
   3.1.3 「政府倫理世界觀」
  3.2 「政府倫理世界觀」與「政府倫理精神」
  3.2.1 「精神」與「倫理精神」
  3.2.2 「政府倫理精神」
 第四章 倫理「普遍物」與政府公共性
  4.1 政府的公共性
  4.1.1 政府公共性的理論探源
  4.1.2 作為政府根本屬性的公共性
  4.2 現實中的公共悖論
  4.2.1 權力的公共悖論
  4.2.2 利益的公共悖論
  4.3 政府組織的道德責任
 ……
下篇 政府倫理的邏輯結構與現實建構
 第五章 政府制度倫理
 第六章 公共行政倫理
 第七章 公務員道德
主要參考文獻
 

東南大學的倫理學科的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蕭昆燾教授、王育殊教授創立,90年代初開始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構成的年輕的學科梯隊,至90年代中期,這個團隊基本實現了博士化。在學界前輩和各界朋友的關愛與支持下,東南大學的倫理學科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自20世紀末以來,我本人和我們團隊的同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個問題:我們這個團隊應當和可能為中國倫理學事業的發展作出怎樣的貢獻?換言之,東南大學的倫理學科應當形成和建立什麼樣的特色?我們很明白,沒有特色的學術,其貢獻總是有限的。2005年,我們的倫理學科被批准為「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這個歷史性的躍進推動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經過認真討論並向學界前輩和同仁求教,我們將自己的學科特色和學術貢獻點定位於三個方面:道德哲學;科技倫理;重大應用。

以道德哲學為第一建設方向的定位基於這樣的認識:倫理學在一級學科上屬於哲學,其研究及其成果必須具有充分的哲學基礎和足夠的哲學含量;當今中國倫理學和道德哲學的諸多理論和現實課題必須在道德哲學的層面探討和解決。道德哲學研究立志並致力於道德哲學的一些重大乃至尖端性的理論課題的探討。在這個被稱為「后哲學」的時代,倫理學研究中這種對哲學的執著、眷念和回歸,着實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之舉,但我們堅信,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稀缺的學術資源和學術努力。科技倫理的定位是依據我們這個團隊的歷史傳統、東南大學的學科生態,以及對倫理道德發展的新前沿而作出的判斷和謀划。東南大學最早的研究生培養方向就是「科學倫理學」,當年我本人就在這個方向下學習和研究;而東南大學以科學技術為主體、文管藝醫綜合發展的學科生態,也使我們這些90年代初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再次認識到,選擇科技倫理為學科生長點是明智之舉。如果說道德哲學與科技倫理的定位與我們的學科傳統有關,那麼,重大應用的定位就是基於對倫理學的現實本性以及為中國倫理道德建設作出貢獻的願望和抱負而作出的選擇。定位「重大應用」而不是一般的「應用倫理學」,昭明我們在這方面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只是試圖在倫理學應用的某些重大方面和重大領域進行我們的努力。

基於以上定位,在「985工程」建設中,我們決定進行系列研究並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嚴肅而審慎地推出以「東大倫理」為標識的學術成果。「東大倫理」取名於兩種考慮:這些系列成果的作者主要是東南大學倫理學團隊的成員,有的系列也包括東南大學培養的倫理學博士生的優秀博士論文;更深刻的原因是,我們希望並努力使這些成果具有某種特色,以為中國倫理學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東大倫理」由五個系列構成:道德哲學研究系列;科技倫理研究系列;重大應用研究系列;與以上三個結構相關的譯著系列;還有以叢刊形式出現並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創刊的《倫理研究》專輯系列,該叢刊同樣圍繞三大定位組稿和出版。

「道德哲學系列」的基本結構是「兩史一論」。即道德哲學基本理論;中國道德哲學;西方道德哲學。道德哲學理論的研究基礎,不僅在概念上將「倫理」與「道德」相區分,而且從一定意義上將倫理學、道德哲學、道德形而上學相區分。這些區分某種意義上回歸到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但它更深刻地與中國道德哲學傳統相契合。在這個被宣布「哲學終結」的時代,深入而細致、精致而宏大的哲學研究反倒是必須而稀缺的,雖然那個「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朱熹氣象」在中國幾乎已經一去不返,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今天的學術已經不再需要深刻、精致和宏大氣魄。中國道德哲學史、西方道德哲學史研究的理念基礎,是將道德哲學史當作「哲學的歷史」,而不只是道德哲學「原始的歷史」、「反省的歷史」,它致力探索和發現中西方道德哲學傳統中那些具有「永遠的現實性」精神內涵,並在哲學的層面進行中西方道德傳統的對話與互釋。專門史與通史,將是道德哲學史研究的兩個基本緯度,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法是其靈魂與方法。

「科技倫理系列」的學術風格與「道德哲學系列」相接並一致,它同樣包括兩個研究結構。第一個研究結構是科技道德哲學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科技倫理學,而是從哲學的層面、用哲學的方法進行科技倫理的理論建構和學術研究,故名之「科技道德哲學」而不是「科技倫理學」;第二個研究結構是當代科技前沿的倫理問題研究,如基因倫理研究、網絡倫理研究、生命倫理研究等等。第一個結構的學術任務是理論建構,第二個結構的學術任務是問題探討,由此形成理論研究與現實研究之間的互補與互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