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通過重新建構民主觀念,使民主重新有利于人民和左翼的反資本主義運動。作者認為,自由主義往往將民主等同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有政治制度,而事實上後者在很多領域是反民主的。作者主張為政治、文化和經濟等多種目的,形成面對面的小群體,以普遍價值相號召,爭取在社區、工作場所和第三世界的本土盡可能實行直接民主和自治,壯大公民社會,建立自由空間,從而既可以代替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的制度安排,又可以代替傳統左翼的權威主義的組織方式。作者認為,這樣的民主重建可以使左翼發現資本主義不是歷史的終結,並使左翼重新獲得目標和號召力,這樣,民主將再次和人民站在一起,有利于人民,這樣的民主就是激進民主。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拉米斯,1936年出生于美國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後來長期任教于日本津田塾大學政治學系。拉米斯學生期間曾受伯克利分校政治學理論家對自由主義的批評傳統的影響,並和被視為20世紀下半葉最激進的政治和社會思想家伊凡‧伊里奇交往頗多。拉米斯曾經積極參加過反越戰運動,並考察過很多民主運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的菲律賓民主運動。拉米斯力圖重新發現民主和左翼之間的親和關系,尋找一種獨立于馬克思主義的激進政治視角,探索一條新的反資本主義道路。
 

目錄

導言 激進民主
第一章 激進民主
第二章 反民主的發展
第三章 反民主的機器
第四章 民主有缺陷的傳統
第五章 民主美德
結論︰普西芬尼回歸
譯後記
 

我很高興為《激進民主》中文版寫序。我也很想知道今天中國的讀者如何看待這本書。當我寫作時,我心中最初設定的對象是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讀者。很自然,這本書是以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歷史為背景的。更確切地說,它是後20世紀60年代的著作,即是說,它既被20世紀60年代的激進主義也被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由于“現實社會主義”的失敗所產生的幻滅感所影響。

激進民主力圖表達的是一個特殊的美國問題(稱呼它是一個“美國問給世界的其他地方)。這個問題就是,大多數美國人,不僅一般的民眾而且社會科學家對于民主真實意義的理解很混亂。這種混亂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雖然民主的本義是指人民擁有主宰自己生活的權力這樣一種狀態,但是它卻逐漸被重新定義為一套制度,這套制度發展出來幫助人民贏得和擁有這種權力。由于很多這樣的制度(憲政、由法律確立的人權和定期選舉等)在美國已經建立起來,美國人就易于將“民主”等同于他們自己那一套政治制度。于是,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早期還是反抗國家權力的人們之理想的民主就演化成為超級大國的意識形態。美國人被教導成持這樣一種觀點——民主行動的主要任務就是︰投票選舉這個或那個政黨來輪流統治這一超級大國(或被這一超級大國統治),並支持這個超級大國在國外的“保護民主的戰爭”。

第二,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他們在學校里被這樣教育——平等的民主理念只能適用于政治領域,不適用于經濟領域。在經濟領域,自由就是自由市場,以至于任何通過把資本置于政治控制之下的方式來矯正自由市場所產生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做法都被看作是非民主的甚至是獨裁的。在這種世界觀的籠罩下,人們很難理解到經濟體系本身也能成為一個權力體系,在這種體系之下,人們比如工人被一種非民主的方式所統治。

這本書(像我在第一章中所寫)呼吁“正名”。我從孔夫子那里借來這一術語,雖然孔夫子的原意與此大為不同。這本書呼吁回歸到民主的原意——人民的權力上去。我們應將這個詞從那些行使國家權力的人手中奪回,將它歸還給人民。我認為,不應該將民主看作一個已經建立的制度性的權力體系,而是應看作“一項還有待實現的承諾”。這一承諾特別在經濟領域還沒有實現。工廠民主化的問題,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工人們都努力斗爭以求解決,但是在21世紀它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難問題。

為實現正名,本書往西方特別是英美歷史深處挖掘,以喚起人們,使他們認識到︰民主在歷史上曾經是站在人民一邊的一個理想。它指出,定義為人民權力的民主不是一個新的思想,而是恢復這個詞的本來意義。

當然,所有這些論述本來是面向西方的。我能肯定中國讀者將在這本書中發現很多不適用于他們狀況的內容。提出要注意這本書的西方背景可能不利于說服那些生活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中的人們。如果對中國歷史有豐富的理解的某位能夠為中國讀者寫作一本和本書意圖類似的著作,它肯定和這本書不一樣。而且我相信這樣的書可以寫出來,也許已經有這樣的書了。也就是說,如果承認民主意味著人民的權力,而不是取得權力的任何一種特定的制度,那麼這種理念的根本精神肯定能夠在任何一種文化中找到。就像沒有任何有機體自己去尋求疾病一樣,沒有任何民族會去尋求衰弱、壓迫、剝削和墮落。如果這是我的一種傾向,那麼就讓它是吧︰這正是我的信仰。同時,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馬克思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肯定意味著歐洲政治思想傳統已經以一種間接的方式成為中國傳統的一部分。這本書主張馬克思的解放哲學的倫理基礎是民主(像馬克思年輕時候所公開表達的一樣)。資本主義發展的缺陷是,它剝削和壓迫工人並產生不平等,也就是說,它是不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它結束剝削和壓迫並給工人支配自己生活的權力,也就是說,它將使經濟領域民主化。因此,社會主義是手段,而民主是目的。如果承認社會主義是手段,那麼社會主義只是通向目的的一種設計。如果它不能帶來所期望的目的,這絕對不會使民主本身失去可信度。它只是意味著必須尋求別的方式。

如果這種主張被接受,那麼也許將有助于中國讀者認識到,民主不是美國政府利用禁運等壓力方式從外部強加給中國的“美國體系”,而是中國人民在過去100年和更長的時間中歷盡巨大的、痛苦的和英勇的斗爭而力求達到的重要價值。

本書認為,馬克思從未將社會主義看作是一種“發展道路”。正是列寧在掌握政權後,在發現蘇維埃國家的工業革命還是一片空白時對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這種轉換(我認為這種轉換是很根本的)。我希望即使那些不同意我這種解釋的讀者也能夠發現,我這樣做是在力圖回到馬克思的倫理觀的根本上去。而且,這本書認為,馬克思本人從未很清楚地把握到“壓迫的意志”和“剝削的意志”在何種程度上已經被物化進機器和生產結構之中。這便利了恩格斯、列寧和以後的理論家這樣主張︰工廠中自由的缺乏不可避免,工人對它的反抗是錯誤的。我相信,對機器的神秘化對全世界工人運動產生了不良影響。工業機器並不簡單是既可以用于好的也可以用于壞的目的的中性工具。機器已經嵌入了深刻影響操作機器的工人的倫理選擇(例如效率)。這意味著,工人民主化這一歷史任務(工人的解放)必須包括“機器”的“去神秘化”和“去物化”。如果關于機器的這種主張是正確的,那麼它也適用于作為今天中國工業化基礎的機器。因此中國讀者可能發現這本書的有些內容和他們今天的情境還是有關系的。

最後我要感謝翻譯和編輯《激進民主》中文版的朋友,特別要感謝劉元琪,他為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