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與雲南民族文化

竹與雲南民族文化
定價:96
NT $ 84
  • 作者:何明 廖國強
  •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9-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22023658
  • ISBN13:9787222023659
  • 裝訂:310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竹對於人類來說,是大自然的恩賜,竹全身的實用價值,早已被原始先民所認識和利用。

《竹與雲南民族文化》中,全書結構分為上下兩編,但上編題為「竹與物質文化」,下編題為「竹與精神文化」,而不是「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我想,這也許更符合雲南少數民族竹文化的實際。從物質文化的層面看,竹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普遍;但從精神文化的層面看,卻不像漢文化中的竹文化那樣,在文學、藝術以及倫理道德觀念和人格意識等文化領域中表現得那麽充分。

研究竹與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不僅具有文化學、民俗學、人類學的價值,而且對當代各民族文化轉型與民族經濟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錄


竹文化:在適應自然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
一、豐富的竹類資源:文化賴以生成與演進的環境特征
二、走出混沌:竹的文化開啟之功
三、從采集——狩獵到集約農業:竹與食物獲取方式的演進
四、從原始崇拜到人為宗教:竹與精神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演進
五、竹涉及范圍的廣泛性:以拉祜族和獨龍族村寨的三個調查為例
六、縱橫交織的文化結叢:雲南少數民族竹文化事象的性質
七、在適應和創造中達到和諧:竹文化事象所構築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擦竹取火:文明之光
從采集到農耕:竹與農業的起源與演進
一、采集竹具:竹農具的源頭
二、竹農具的演化與存留
竹制漁獵工具:人的力量的延伸
一、竹制獵具
二、竹制漁具
竹制用具:生活必備之物
一、從竹鍋烹食到竹筒佳餚
二、背水竹筒和引水竹筧
三、竹筷
四、竹飯盒
五、竹制服飾
六、竹制育具
七、竹制酒具
八、竹制茶具
食筍之風: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
竹樓:特色獨具的重要民居
竹制交通工具:經濟文化交往的載體
種竹護竹習俗:人與自然的調協
竹編:人的本制力量的進一步確證
自然崇拜:竹所表現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圖騰崇拜:竹在規范社會秩序中的功用
祖先崇拜:竹所表現的倫理關系
禮物的法力:竹在巫術中的作用
禁忌和占卜:竹與禳災避禍和預知未來
樂舞:竹在審美表現中的多重功用
走向現代:雲南民族文化的開發前景
後記
 

大約是五年前吧?何明君因要查找有關竹文化的資料,和我談到他和另一位朋友打算寫一本中國的文化研究的專著,並談了他們的設想。我覺得這是文化研究中的一個極有特色的新課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很高的學術價值,希望他們能早日或書。兩年之后,《中國竹文化研究》問世了,我讀到此書,才知道另一位作者是廖國強君。何明君在讀大學和攻讀文學碩士期間,曾修過我講授的課,由於他勤學好問,我們之間過從較密,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他獲得碩士學位后,從事方志編篡工作。我們也時有來往,學術是我們師生友誼的橋梁,我主持的幾項民族文化研究課題,都邀請何君參加,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多年的交往,使我對他的學術成就有較多的了解。何君治學,長於多學科綜合研究,其視野開闊,中西融通,而對文化學和美學的研究,尤見功力。廖國強是專攻唐宋經濟史的碩士,師從雲南大學著名歷史學家李埏教授,精於史學,也兼及文化學等其他學科。何、廖兩君的合作,可以做到文史結合,史論互補,相得益彰。《中國竹文化研究》表現出理論的深度、資料的廣度和歷史的厚度,都表明他們合作的成功。時隔不久,兩君又開始另一部著作《竹與雲南民族文化》的寫作,並對我談到他們的寫作計划,我很高興地把這個課題列入雲南大學「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經濟文化研究叢書」。歷時二年,此書現已脫稿,在付梓之前,應作者之邀,特撰序文以記其始末。

竹對於人類來說,是大自然的恩賜,竹全身的實用價值,早已被原始先民所認識和利用。當人類還處於穴居野處的時代,就已經發現竹筍是天然美食,而且還逐漸認識到竹的用處很多。例如築巢而居,竹是最好的原始建築材料;用石刀石斧刮削竹子制成的弓箭,是遠距離捕捉禽獸和防身的最好器具。所以,我國古代歌謠中才有「斷竹續竹,飛土逐六」的描寫。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原始先民從蠻荒時代逐漸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由石器時代進入銅鐵器時代,由對自然天火的恐懼到鑽石木以取火的偉大發明,竹的利用范圍日益廣闊,竹和人們生活的關系也更趨密切。於是,竹的價值也由單純的自然之物,進入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領域,人們賦給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竹文化」。什麼是竹文化?它包含哪些內容?其本質特征是什麼?這些問題可留給文化學理論家們進一步探討。何、廖兩君在《中國竹文化研究》一書中,也有許多精辟的理論分析。例如他們認為很難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類模式去划分中國竹文化,他們用「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兩大類去概括紛繁的竹文化現象,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一家之言。用符號學的理論闡釋竹文化現象,也有助於將一般的竹文化事象,上升到理論上作更深層次的探討。中國竹文化經歷代士大夫文人的提煉、抽象,成為人們意識領域中種種與竹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文化觀念,用符號學的理論去闡發其文化內涵,無疑更具有理論意義。但是,在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竹文化,和華夏文化中經士大夫文人發展加工的竹文化比較,則有很大差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雲南少數民族的竹文化,更接近他們的現實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我們直接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交匯點上,去探討這些民族的竹文化,更便於把握其本質特征和民族特色。何、廖兩君在《竹與雲南民族文化》中,雖然仍把全書結構為上下兩編,但上編題為「竹與物質文化」,下編題為「竹與精神文化」,而不是「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我想,這也許更符合雲南少數民族竹文化的實際。從物質文化的層面看,竹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普遍;但從精神文化的層面看,卻不像漢文化中的竹文化那樣,在文學、藝術以及倫理道德觀念和人格意識等文化領域中表現得那麼充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