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與流動: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選擇

留守與流動: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選擇
定價:180
NT $ 157
 

內容簡介

農民流動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勢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深刻影響,成為學界和政府部門關注的熱點。民工面臨着子女就學的選擇,留守在老家還是隨父母流動到務工地就學,不僅僅是農民工的個人問題,而且是涉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公共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研究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可供教育界、社會學專業相關人士、政府決策機構人員閱讀,對其他關注「三農」問題與和諧社會建設的人士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導論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文獻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樣本
上篇 比較篇
 第一章 教育社會化的比較
 一、教育社會化的家庭環境
  二、教育社會化的學校環境
  三、學習過程比較
  四、學習的態度與評價
 第二章 家庭生活社會化的比較
  一、家庭互動的比較
 二、家庭親子關系的比較
  三、生活感受與滿意度的比較
 第三章 身心健康的比較
  一、身體健康的比較
  二、心理健康的比較
 第四章 人際交往社會化的比較
  一、同輩群體交往
  二、師生交往
  三、與其他社會成員的交往
  四、人際交往評價
 第五章 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一、教育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二、家庭生活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三、身心健康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四、人際關系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五、知識面廣度及他人評價的比較
  六、總體社會化水平的比較
下篇 結構篇
 第六章 國家與中央政府——制度的理性設計
  一、國家對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演變
 二、國家政策設計的理性化導向
 三、制度安排與現實運作的矛盾
 第七章 社會——文化沖突與社會排斥
 一、流動人口與社會排斥
  二、主體性思維支配下的排斥
  三、文化沖突與反排斥
  四、主體間性與社會融合
 第八章 民工個人——留守與流動的艱難選擇
  一、經濟成本——選擇的第一焦點
  二、公辦與民辦——教育質量的困惑
  三、文化沖突與社會排斥——流動的焦慮
 四、代際轉移——家庭關系的影響
 第九章 地方政府——多元沖突的協調與整合
 一、注重務實的操作化政策
  二、區域社會結構的改善與和諧
  三、整合的中軸原理——財政壓力
 四、矛盾與利益的協調與整合
 第十章 總結與討論
 一、留守兒童相對受到忽視
  二、流動兒童優於留守兒童的社會意義
  三、公辦學校與民工子弟學校
 四、社會制度與社會環境
  五、協調與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展望
附錄一 留守與流動兒童社會化調查問卷
附錄二 農民工對子女教育選擇的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后記
 

頭一回為文庫寫序言,有點為難。這五種書打包出版,各有主題話語,各有內容專攻,各有邏輯套路,面對如此境況,我的學問顯然不濟,很難就每本著作絮言一一。我之所以「硬寫」,往雅了說,支持年輕學者出書這是文化功德;往俗了說,策划者與本人是老朋友盛情難卻。

從和諧社會提出的歷史與現實背景上看,這套書值得關注。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是執政黨治國方略的歷史性飛躍,是對我國改革開放歷程理性反思的寶貴成果。爾今,四十五歲往上年紀者都耳熟能詳一段最高指示:斗則進,不斗則修。其后果呢,帶給中國人民的是幾近民族自毀之災。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最大成就,莫過於中國人告別了短缺經濟之苦,喜氣洋洋地步入了小康社會。可是,歷史的進程從來是圓與缺相伴而行的,與此相形而出的是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沖突……概而言之是公共產品的短缺。諸如看病難、就學難、住房難之類,有人把它們喻之為新「三座大山」。面對如此的負面社會現實,近兩年來,關於改革開放進程得失的評估、下一步發展路徑的討論、爭鳴,從理論精英到平頭百姓,都不同程度地「熱」入其中。若從開放言論的社會現象而言,這本身就是和諧社會的精神表征了,可是從底里說,它也反映了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了在所難免的不和諧病灶和問題。假如一任這類問題漫浸,勢必減弱改革開放的社會動員力,動搖百姓對社會轉型的信心和參與熱情,異化改革開放的終極目的。正是出於對如此重大國事的反思與總結,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方略,為堅定進一步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就着如此宏大的背景來考量理論研究的成果,用一句理論評價的套話講:這套書具有重要的現實針對性。

從和諧社會所包容的理論空間上看,這套書值得關注c在我看來.和諧社會理念與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現是同一質級的冶匡差念.二軍:在於重點指向而已。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約瑾念一經提=.錘君蟶迄.成果汗牛。這一方面表明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另一下百也說明這個理念激發了各學科理論職業者的創作靈感,政治學、經淬學、社會學、哲學、管理學、法學……紛紛覺得「有話要說」。更有學者在和諧社會指標體系上動腦筋,在可操作性上進行着探索。究其所以然,是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是長遠復雜系統的社會大工程,所涉及的理論層面和操作對策范圍的包容量太大了。幾乎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視角都可以介入其中。(說到這里,我想起了費孝通前輩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命題,即社會學前瞻的方向應該「從共存的生態秩序研究進入共榮的比態研究」。這一思想啟發人們,和諧社會的研究不必局限於外在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關系層面,要深入到人的主體自身。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和諧也在於心性。如果認可我這樣的說法,人們就有理由呼喚社會心理學的聲音。)這正如文庫策划者所言:「和諧社會的研究,∶是一項巨大的學術工程。絕非個別人或某一學科在短期內能夠完成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選擇不同的路徑和方法進行多方位的研究,才可能形成豐碩的理論成果。」這番話作為策划者是邏輯自洽的。這套文庫的作者們在大量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別從哲學、經濟學、人口學、教育學、社會學視角契入,講了作者要說的話。在研究方法上也各有不同,有的重思辨,有的重實證,這一切全憑讀者去選擇了。

作為序言者,我要為這套文庫美言上幾句話,即它是一面聚焦於和諧社會的學術廣角鏡。換個說法,如果人們不囿於陳規的學科界限,它們統統可以歸結為「社會理論」的大范疇,大理論。賽德曼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了「社會學理論的終結:后現代的希望」一文,引起學界紛爭。他在批評經典社會理論沉湎於基礎性概念之爭的同時,提出了區分「社會學理論」和「社會理論」的思想,認為后者采用一種寬泛的社會敘事的形式,與時代沖突和公共爭論聯系在一起,具有明確的實踐介入意圖。假如讀者認可這個見解.也許會更加關注這套文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