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日本︰告別『全民中產』社會

不平等的日本︰告別『全民中產』社會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該書在日本短短半年內便再版十四次

揭示出日本當代社會日益嚴重的階層分化現象

以及知識精英階層浙趨封閉的事實和導致不平等現象加劇的原因

同時,作者針對『全民中產』社會崩潰之後日本社會蔓延的挫折感和虛無觀

發掘了『走向公平正直的「業績社會」』的呼吁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文化的輸入和了解絕不能再“厚此薄彼”。固然,今天仍然有少數日本右翼分子試圖用卑劣的手段掩蓋那段令大和民族蒙恥的血腥史實,但我們還是應該以宏闊的歷史氣度、開放的文化心態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了解日本文化。因為要固守民族的文化之根,我們不能單面守護自己的文化母體,而是要積極了解異域文化,吸收和借鑒異質文化的精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001年12月7日,南京大學成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下設的“日本學術譯叢編輯部”致力于譯介日本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當代學術稜鏡譯叢》中專門設置了“廣松哲學系列”,所譯著作在中國哲學界已經引起了強烈反響。不過這次的譯叢“看東方︰日本社會與文化”與之有較大的不同。如果說“廣松哲學系列”目的在于譯介前沿性學術成果的話,那麼此譯叢在選書時看重的則是知名度、影響力和可讀性。也就是說,這是一套針對一般讀者而非專業讀者的譯叢。所譯介的七種圖書,都是由日本著名學者撰著的論述日本文化的專業著作。內容涉及日本的意識構造、風土人情、國民性格、文化特征等。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是一本為大家熟知的分析日本國民性的經典著作,她的異域文化背景和獨到的研究視角是對日本國民和文化性格的一次本質探析。而日本本土學者撰寫的類似的著作,則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域——這種交叉的學術視野可以多稜鏡地折射日本社會與文化。當然,其中的褒美和謚惡,則要靠讀者的明鑒了。
 

目錄

序篇 尋找“大家閨秀”
終極標準
出生與成長
由階層度量社會
可疑的“大家閨秀”
失敗的戰後體制
日趨崩潰的“全民中產”社會
推翻雙重基礎
勾畫未來
第一章 平等中的疑惑——“業績”VS“努力”
選拔型社會的理想與現實
四種分配機制
“業績”VS“努力”
失敗者的強詞奪理
源于職業的差異
業績主義與論資排輩
“業績”的虛實
學歷的傳承
選拔制度的陰影
第二章 知識精英的再生產——解析階層化社會
一、“無階級社會”的神話
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
開放性的測量:概率比、φ系數、開放性系數
迄今定論:“開放的選拔”
漸趨平等的戰後日本社會
消解的“中產階級”
二、封閉的選拔制度
數據陷阱
新中間大眾論的錯覺
40歲時的職業
“團塊代”的逆轉
“開放性”泡沫的破滅
上層、中層與下層
知識精英的再生產
“學歷社會”的實質
第三章 選拔型社會的空洞化——腳跟不穩的巨人
一、“戰後階層化社會”的終結
差距未曾縮小
代際不平等的激化
隱形化的上層白領職業再生產
跨越白領與藍領的職業邊界
一國一城之主
保護渠道的喪失
何謂“戰後階層化社會”
“可能性中產”的終結
二、新階級的出現
出身差距的變化趨勢
封閉化的上層白領職業
“知識階級”的誕生
開放的動力與封閉的動力
經濟的發展與差距的固定化
第四章 日落西山的“全民中產”社會——自行毀滅的系統
選拔內涵的變化
名存實亡的“責任”
日本選拔制度的特殊性
自我否定的精英們
成為“協約”的學歷批判
“團塊代”的轉折
徹底崩潰的體制信任感
變成上層白領後距離依舊
“沒有努力意願”的社會
新希望:上層藍領的歸宿
重組“戰後階層化”社會
第五章 實現機會平等社會的途徑一效率與公平
一、重組日式產業社會
市場主義的勢力範圍及其局限
四個課題
專家與公司相輔相成
“克里斯瑪美容師”機制
市場的欲望與市場的倫理
由專業藍領職業到專業白領職業
重組“公司人”
選拔型社會的多元化
教育改革的神話
代際不公平問題
二、女神的天平
“信息讀寫能力”與父母職業
“信息化”加劇不平等
個人的底線與市場的底線
單薄的“實力本位”信仰
機會平等只能“事後”知曉
二十年之後的表現
不確定性的消釋機制
機會平等與安全網
走向公平正直的“業績社會”
尾篇︰延長了的後記
[解說1]關于SSM調查
[解說2]關于檢驗與置信區間
[資料]
[文獻]
 

對中國與其東方鄰國日本,我們往往喜歡用“一衣帶水”來形容,指的是中日兩國之間的地緣距離和相互之間依存的關系。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則源遠流長,秦漢時期就有徐福帶五百童男童女海上求仙到日本的傳說。隋唐時期,是日本與我國交往的第一個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國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國也曾派遣過大量的迎送使節。兩國友人、僧侶、學者之間交往不絕,特別是唐高僧鑒真和尚的東渡,為中日文化的交流刻畫下了濃墨重彩。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的許多典章制度、風物民俗等都有取法華夏文化的痕跡,所謂“和魂漢才”,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全面師法西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文化取向上則要“脫亞入歐”,一時被稱為蕞爾小島的日本,物阜民豐,國勢強盛,在東方國家中第一個完成了近代化的轉型而忝為列強。而其時的中國,則是積貧積弱,國勢衰微,于是一大批有識之士東渡日本,欲從“同文同種”的鄰國汲取強國的良方。但從晚清至近現代,以前的“學生”欺負了“先生”,日本的擴張主義和軍國主義政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八年的全民抗戰和艱難困苦之後,中國人對日本的一切自然都持排拒之態。而在“二戰”後的衰墟上,日本又在經濟上重新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文化上則受歐美文化影響至巨。但值得關注的是,走進全球化的東亨日本卻沒有真正失卻自身的民族文化之魂。

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但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了解上,卻呈現出一種非對稱性︰日本對中西優秀文化采 取的是“鯨吞”式文化輸入方式,再加以本土的改良,消化,為我所用。而近現代以來,我國的文化思想界對東西方文化采取的是兩種不同的態度︰對西方文化信奉的是“文化仰視”(“全盤西化”論為其代表),而對東洋文化則是另一種“文化俯視”,以為曰本的一切皆來自中土,故在知識界殘留一種文化自大和自戀的弊病,正如近人戴季陶所言,日本已把中國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千百次,而我們自己對日本文化則不甚了了。這實際乃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的余韻流響。反映在文化出版界,對西方文化著述的譯介可謂疊床架屋,品種眾多,而對日本研究著述的引進譯介,卻是門庭冷落。其實,我們若是真正走近日本,就可知曉日本文化在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礎上,具備自身的文化特質。事實上,九世紀末遣唐使終止之後,中日兩國之間基本上中斷了官方往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相應減弱,而獨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即所謂“國風文化”日漸發展;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更是不遺余力地“向西看”。因此,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雖然在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說中曰兩國的文化形似而神不似也不為過。所以,我們要想深入地認識了解日本文化,就得從認識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開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文化的輸入和了解絕不能再“厚此薄彼”。固然,今天仍然有少數日本右翼分子試圖用卑劣的手段掩蓋那段令大和民族蒙恥的血腥史實,但我們還是應該以宏闊的歷史氣度、開放的文化心態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了解日本文化。因為要固守民族的文化之根,我們不能單面守護自己的文化母體,而是要積極了解異域文化,吸收和借鑒異質文化的精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001年12月7日,南京大學成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下設的“日本學術譯叢編輯部”致力于譯介日本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當代學術稜鏡譯叢》中專門設置了“廣松哲學系列”,所譯著作在中國哲學界已經引起了強烈反響。不過這次的譯叢“看東方︰日本社會與文化”與之有較大的不同。如果說“廣松哲學系列”目的在于譯介前沿性學術成果的話,那麼此譯叢在選書時看重的則是知名度、影響力和可讀性。也就是說,這是一套針對一般讀者而非專業讀者的譯叢。所譯介的七種圖書,都是由日本著名學者撰著的論述日本文化的專業著作。內容涉及日本的意識構造、風土人情、國民性格、文化特征等。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是一本為大家熟知的分析日本國民性的經典著作。她的異域文化背景和獨到的研究視角是對日本國民和文化性格的一次本質探析。而日本本土學者撰寫的類似的著作,則給我們提了一種新的研究視域——這種交叉的學術視野可以多稜鏡地折射日本社會與文化。當然,其中的褒美和謚惡,則要靠讀者的明鑒了。

感謝“中心”同仁和南京大學日語系年輕俊彥們的支持。為了全方位地介紹日本文化,我們後續還會有日本現當代文化譯著的出版,敬請讀者期待。

張一兵
2007年11月于南京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