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定價:239
NT $ 208
  • 作者:高明士/編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58774
  • ISBN13:9787561758779
  • 裝訂:平裝 / 36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由于周以前是祭政合一,所以祭祀活動也是教育活動。論教育活動的起源,其與宗教的關系密不可分,是以可理解的。只是教育史的發展,正是在淡化宗教色彩,使其止于儀式,而其意義則歸為教育,在制度上乃曰“學禮”。因為禮就廣義而言也是法,所以後代的各種學規(包含官學、書院等)也可視為學禮之一。至于家學也有禮法規定,均可視為廣義的學禮內容。 唐以前已經有學禮規定,惜其實施情形多不明了,至唐以後始有較多可循之紀錄,但與周以來之規定則有若干距離,歷來對此問題較少著墨,本書探討唐、宋學禮的實施情形、中國書院教育中的學禮、學規,討論“學”字的意義、對社會控制的作用,以及在東亞文化圈中對近代學校教育的影響。


高明士,一九四○年生,台灣台中清水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韓國漢城大學國史學科研究教授。獲得學術榮譽包括胡適紀念講座(2003—2004)等。現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目錄

序言
隋唐的學禮
宋代的學禮
聖化與規範:學規指導下的南宋書院教育制度
明代徽州名宦祠研究
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
治統下的道統:清代八旗官學書院及其學禮學規
傳統中國的學規:試論其社會性及角色
朝鮮時代教育制度的發展過程與特徵
教育聖化及其建制:朝鮮儒家禮制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教育敕語之比較
日本德川時代書院或私塾的學規特色
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規:以武士學校與庶民階層為主
德川日本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章的解釋:中日比較的視野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由于周以前是祭政合一,所以祭祀活動也是教育活動。“學”與宗廟、明堂當是在同一地點而不同室,其祭禮自然也是國家大事。《禮記‧文王世子》雲︰“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根據孔穎達疏,此一規定當適用于天子、諸侯之國。始立“學”的釋奠,是“學”中最隆重的禮儀,所以天子必須親臨釋奠。另外,從《禮記》所載,可知在“學”中舉行釋奠禮的場合有六,此即︰“女台立學,釋奠一也;四時釋奠有四,通前五也(按,以上見于《文王世子》);《王制》︰‘師還(按,原指天子出征,反。)釋奠于學。’六也。”(《文王世子》篇孔穎達疏)這些祭禮的活動,後來被規定于《學禮》篇。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卷一六九《嘉禮‧學禮》條雲︰“古禮經有《學禮》一篇,見于《大戴記》、賈誼《新書》所引,惜其文不傳。”足見《學禮》篇到漢代還可見到。賈誼引《學禮》(見《漢書》卷四十八本傳)是用來說明天子入學之禮;《大戴禮記‧保傅》引《學禮》亦同,清‧王聘珍日︰“《學禮》者,《禮古經》五十六篇中之篇名也。”(《大戴禮記解詁》三)足見古禮經之中,本有《學禮》篇目,因世衰道微,禮樂崩壞,以致散亡。朱子撰述《儀禮經傳通解》,將禮分為家、鄉、學、邦國、王朝五種禮儀,其中“學禮”包含學義(即教法問題)、弟子職(即師生關系)、少儀(指少者事長之節)以及禮樂書數等項目。由此看來,古代的“學”,本有“學禮”,殆無疑義。

漢武帝“興太學”時,即命弟子員前往博士官處受業,同時要兼習禮儀。晉朝摯虞說︰

漢初,置博士而無弟子,後置弟子五十人,與博士俱共習肄禮儀。(《通典》卷五十三《禮典》注引晉‧摯虞《決疑》)

此意即說明到漢代興學,其“學禮”依然是教育活動的要項。當然論教育活動的起源,其與宗教的關系密不可分,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教育史的發展,正是在淡化宗教色彩,使其止于儀式,而其意義則歸為教育,在制度上乃日︰“學禮”。這樣的歷史現象,恐在周代既已成立,所以孔子的教學非常重視禮儀,當是基于這種背景而來;漢武興學,仍重視習禮,也是基于這個背景。東漢光武帝建國後,並于洛陽修建太學,在教學活動中,依據“古典”而有祭祀禮儀。《後漢書‧儒林傳序》雲︰“(光武帝)建武五年(29),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于列9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所謂“古典”,當指禮經的《學禮》篇規定。

《學禮》篇的內容為何?今日已經很難找出一定的規範,但從孔子講學以後之行事看來,至少包括束修之禮、鄉飲酒禮、養老之禮、釋奠之禮,乃至學校的學規等。因為禮就廣義而言也是法,所以後代的各種學規(包含官學、書院等)也可視為學禮之一。至于家學也有禮法規定,均可視為廣義的學禮內容。

此書所收諸論文,除丁淳佑先生論文外,其余各篇均曾發表于2004年1 1月5日(星期五)在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所舉行“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際學術研討會。各篇所論雖不足以涵蓋整個東亞傳統教育中的學禮、學規,但已經擇要地指出其中的精髓。如前所述,唐以前已經有學禮規定,惜其實施情形多不明了,至唐以後始有較多可循之紀錄,但與周以來之規定則有若干距離,歷來對此問題較少著墨,此次諸論文中,首先就唐、宋學禮加以探討(高明士、周愚文),以期對學禮的具體實施可有較明確的掌握,並兼及明代官學中的名官祠宇禮儀(劉祥光)。其次,宋代以後書院教育發達,進而影響韓國、日本的教育。因此,書院教育中的學禮、學規也成為本書的重點,中國書院教育方面共有三篇(只�洪波、呂妙芬、黃麗生),包含清代八旗官學與書院;綜論唐宋至明清官學與書院學規,並論其社會控制的作用有一篇(李弘祺)。朝鮮方面有二篇(丁淳佑、白永瑞),並含對官學的探討,以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敕語教育;日本方面有二篇(張昆將、橋本昭彥),除書院教育外,亦兼及寺子屋、藩校教育。從東亞儒學研究中,探討學禮、學規的“學”字涵義(黃俊杰),為本書提供另一面向的思考,凡此均值得一讀,是為序。

高明士
2005.4.21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