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比較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和實證論文集,由三個篇章組成。第一篇,“國家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再分配的促進者”,將對新興工業化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國家和台灣地區)的國家戰略研究與對發達工業民主國的不同、凱恩斯主義範式的探索收集到一起。第二篇,“國家與跨國關系”,範圍(尤其是時間跨度上)涉及甚至更廣。它包括一份對現代歐洲早期發動戰爭與國家締造歷史的分析,以及兩項對國家與“二戰”後的國際經濟體系(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工業國)之間的相關關系的討論。最後,第三篇,“國家與社會沖突的模式”,研究對象從19世紀的美國和英格蘭,一直到今天尼日利亞北部的約魯巴以及拉丁美洲“南錐體”地區的民族國家,目標都是探索國家對政治分化和集體行動的影響。 本書不僅融匯了諸多依時間和地區而劃分的不同的區域專家的關注,還試圖調和一般性理論辯論和具體經驗證據之間的關系,對後者來說,深度案例研究與比較能夠展示出有關國家組織、公共政策及其前因後果的不同情形。

本書是一部比較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和實證論文集,由三個篇章組成︰第一篇考察新興發展巾國家的國家戰略;第二篇重點分析現代歐洲早期發動戰爭與締造國家的歷史,以及國家與“二戰”後國際經濟的相關關系;第三篇則重新審視了國家如何影響政治分化和集體行動的議題。本書涉及比較政治學、比較公共政策、比較政治經濟學等領域,引用率甚高。
 

目錄

總序

緒論
一 找回國家——當前研究的戰略分析
第一篇 國家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再分配的促進者
二 國家與經濟轉型——一種支撐有效干預的條件分析
三 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
四 國家結構與國家以凱恩斯主義應對大蕭條的可能性——以瑞典、英國和美國為例
第二篇 國家與跨國關系
五 發動戰爭與締造國家類似于有組織的犯罪
六 跨國聯系與國家的經濟角色——對“二戰”後發展中國家與工業國家的分析
七 開放的國際經濟中的小國——瑞士和奧地利國家與社會的趨同均衡
第三篇 國家與社會沖突的模式
八 工人階級的形成與國家——從美國視角看19世紀的英格蘭
九 霸權與宗教沖突——大英帝國統治與約魯巴的政治分化
十 拉丁美洲南錐體地區的國家權力與公民社會的力量
結論
十一 邁向更加充分了解國家的大道
作者簡介
索引
譯後記
 

社會科學同人類社會一樣,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社會科學研究。協會(SSRC,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的使命就是發現有潛力的研究議程並大力推動其發展。本書是本協會研究計劃委員會(the Research Planning Committee)有關國家和社會結構的第一本出版物。近年來,許多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對國家作為行為主體和一種制度組織的視角產生了日漸濃厚的興趣,始建于1983年的研究計劃委員會的目標,便是要促進這些不同學科學者之間的長期穩定的交流。

一直以來,比較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主流理論範式對于將國家看作一種制度組織或是潛在的自主行為體並不重視,“國家”概念也極少出現在研究當中。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將國家看作一種行為主體,認為盡管它明顯受到周圍社會的影響,但同時也在塑造著社會和政治過程。因此,人們認識到,必須要盡快完善國家結構與國家能力的概念化工作,以更充分地解釋國家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重組的;從而探索在多種背景條件下,國家的干涉或者不作為,以及國家與社會群體的關系將怎樣對社會產生影響。

本書收集的大部分論文最早在“國家理論在當前研究中的應用”會議當中提出,該會議于1982年2月在紐約基斯科山(Mount Kisco,New Yock)舉辦,由社會科學研究協會和全美學術團體協會(ACLS,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的拉丁美洲研究與西歐研究聯合委員會共同資助。這次會議非同尋常地聚集了眾多領域(盡管並未覆蓋全部社會研究領域)的學者,這些學者都致力于國家在社會和世界背景下的比較研究和理論化等前沿工作。與會者包括政治科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當中既有理論學者,也有熟諳歐洲、拉丁美洲或亞洲事務的區域專家。1982年會議之後,為了進一步為社會科學研究協會未來的國家與社會結構研究委員會奠定基礎,在協會的資助下,八位與會學者繼續進行探討,其中包括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彼得‧卡岑斯坦(Peter Katzenstein)、埃拉‧卡茨納爾遜(Ira Katznelson)、斯蒂芬‧克拉斯納(Stephen Krasner)、查爾斯‧梯利(Charles Tilly),以及本書的三位編著者。

與本書得以集結的那場會議一樣,本書和國家與社會結構研究委員會的目的都是為了打破各知識領域長期以來愜意的孤立狀態,促進彼此間的對話與交流。因此,本書的每一個主要篇章都圍繞有關現代國家的一系列相關議題而展開,而每一篇內所收納的文章則對這些議題在不同時間段和不同地域上的表現分別進行探索。第一篇,“國家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再分配的促進者”,將對新興工業化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國家和台灣地區)的國家戰略研究與對發達工業民主國的不同、凱恩斯主義範式的探索收集到一起。第二篇,“國家與跨國關系”,範圍(尤其是時間跨度上)涉及甚至更廣。它包括一份對現代歐洲早期發動戰爭與國家締造歷史的分析,以及兩項對國家與“二戰”後的國際經濟體系(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工業國)之間的相關關系的討論。最後,第三篇,“國家與社會沖突的模式”,研究對象從19世紀的美國和英格蘭,一直到今天尼日利亞北部的約魯巴以及拉丁美洲“南錐體”地區的民族國家,目標都是探索國家對政治分化和集體行動的影響。

本書不僅融匯了諸多依時間和地區而劃分的不同的區域專家的關注,還試圖調和一般性理論辯論和具體經驗證據之間的關系,對後者來說,深度案例研究與比較能夠展示出有關國家組織、公共政策及其前因後果的不同情形。如同本書編者在緒論和結論中更詳細闡述的那樣,完善社會科學界對國家結構和國家行為理解的最好的方法論策略是“分析歸納法”,即通過比較和歷史研究來處理理論相關的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