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與整合︰一項以浙江為個案的實證研究

分化與整合︰一項以浙江為個案的實證研究
定價:474
NT $ 412
  • 作者:楊建華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08591
  • ISBN13:9787509708590
  • 裝訂:平裝 / 51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選擇浙江的城市、鄉村為個案,以田野調查為研究基礎,考察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當代中國社會分化與整合的演變,討論分析社會分化整合的類型與演變及理想型的社會分化整合何以可能。

作者將社會整合根據其形成誘因劃分內源性整合與外源性整合,並根據社會分化與整合的狀態、程度,將人類社會發展狀況區分為四種形態,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分析中國社會分化與整合演變的邏輯框架,從而為中國社會變遷的路徑提供一個實證與學理性的解釋。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經典作家對社會分化與社會整合的理解
  一 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理論
  二 迪爾凱姆的社會分工理論
  三 馬克斯‧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
  四 帕森斯的功能性系統結構理論
  五 盧曼的新結構功能主義理論
  六 其他社會學家的相關理論
  七 經典作家社會分化整合理論的啟示
 第三節 近十年中國對社會分化與整合的研究
  一 社會分化的研究狀況
  二 社會整合的研究現狀
  三 研究評述
 第四節 研究的方法與邏輯框架
  一 研究的視角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社會分化整合個案分析
 第一節 個案一——湖州市蘆溪村發展狀況
  一 村莊概覽
  二 經濟狀況
  三 村莊權力組織
  四 村落文化
 第二節 個案二——溫州發展狀況
  一 城市概覽
  二 經濟概況
  三 溫州城鎮“總體化”時期(1949~1977)
  四 溫州城鎮社會的分化
第三章 社會分工
 第一節 社會分工
  一 社會分工的一般意義
  二 社會分工的總體性分析
  三 社會分工的個案分析
 第二節 職業分化
  一 職業分化的進程
  二 職業分化的動因
 第三節 社會化小生產
  一 概念的提出
  二 社會化小生產的基本特征
  三 社會化小生產的內生邏輯
第四章 社會分層
 第一節 階層分化
  一 社會階層劃分標準
  二 社會階層分化
  三 社會階層分化的路徑
 第二節 群體分化
  一 鄉村社會群體分化
  二 城市社會群體分化
 第三節 利益分化
  一 利益分化的三種研究範式︰群體分析、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
  二 利益分化的特征與表現
  三 利益分化的向度
  四 利益分化的動因
  五 利益分化的性質——正向分化抑或負向分化
第五章 系統功能分化
 第一節 社會系統功能分化
  一 系統功能分化
  二 社會體制改革形成系統功能分化
  三 政府系統功能分化
 第二節 社會組織分化
  一 社會組織分化類型
  二 社會組織分化路徑
 第三節 權力結構分化
  一 權力釋義
  二 權力分化
 第四節 權力結構分化個案分析
  一 城市社區權力結構分化個案分析
  二 鄉村社區權力結構分化個案分析
 第五節 文化系統分化
  一 文化分化的必然性
  二 文化的分化
第六章 內源性整合
 第一節 分工、市場及利益整合
  一 分工整合
  二 市場整合
  三 利益整合
 第二節 家庭整合
  一 代際關聯
  二 代際互惠
  三 家族影響
 第三節 組織整合
  一 政治組織整合
  二 經濟組織整合
  三 社會組織整合
 第四節 社區整合
  一 社區與社區整合
  二 城市社區整合
  三 農村社區整合
  四 社區整合的路徑選擇
 第五節 文化整合
  一 文化傳統對社會的整合
  二 民族精神的整合功能
  三 核心價值觀對社會的整合
  四 社會認同的整合功能
  五 人情文化對鄉土社會的整合
  六 宗教信仰對社會的整合
第七章 外源性整合
 第一節 制度整合
  一 制度與制度整合
  二 法律對社會的剛性整合
 第二節 契約整合
  一 社會契約
  二 村規民約在浙江金華A村的實踐
  三 村規民約對村落整合與發展作用分析
  四 村規民約尚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第三節 權力整合
  一 權力的整合
  二 權力整合個案分析
第八章 理想型社會︰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
 第一節 當前中國社會分化整合面臨的問題
  一 社會分化不足
  二 社會分化過度
  三 社會排斥
 第二節 理想型社會︰高分化度與高整合度的融合
  一 社會分化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
  二 社會分化快速推進浙江區域社會現代轉型
  三 理想型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的社會
附錄一 金華A村
附錄二 調查問卷
附錄三 訪談提綱
參考文獻
後記
 

人類社會踏上了充滿挑戰和希望的21世紀,世界各種文明和思想文化經歷著深刻的激蕩和變革。面對這樣的形勢,堅持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因此,承擔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職責的哲學社會科學,任重而道遠。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新型社會,是人類歷史中前無古人的創舉,需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不懈的探索,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胡錦濤同志2003年7月1日《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的征程中,我們將長期面對三個重大課題︰一是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國發展的主動權。二是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這個社會主要矛盾,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始終成為團結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立足國情,立足當代,以這三個重大課題為主攻方向,同黨和人民一道,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前瞻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研究,努力解決廣大群眾關心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共中央在2004年3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精闢地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這個文件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必將喚起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于中國人民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使命感,迎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又一個陽光燦爛的春天。

地方社會科學院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20多年來,除台灣省之外,各省市自治區和部分計劃單列市先後建立了社會科學院,總數已經達到44家。可以說,地方社會科學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軍。在各省(市)黨委、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地方社會科學院在隊伍建設、科研體制改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可貴的經驗,涌現出了一批科研骨干,獲得大批立足地方實踐、富有地方特色的優秀科研成果,為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立足地方特色,緊密結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地方社會科學院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相信《中國地方社會科學院學術精品文庫》作為一個多系列精品工程的編輯出版,能夠比較集中和系統地展示地方社會科學院的優秀科研成果及其固有特色,激勵和推動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和提高,有益于社會科學工作者之間的聯系和合作。

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繁榮社會主義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任重而道遠,讓我們大家共勉,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迎接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美好明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