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茶席是為表現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規劃的一個場所,插花、焚香、掛畫是其中的重要構成要素。茶會是茶道或茶藝的表現形式,無我茶會、四序茶會、曲水茶宴等是當代茶會的代表。本書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于一體,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茶席設計和茶會舉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圖文並茂,是中國第一部關于茶席和茶會的大學教材。

本書既可作為茶學、茶藝、茶文化及相關專業的教材,茶藝師職業培訓輔助教材,也可作為社會大眾了解茶席和茶會的科學讀本。


蔡榮章,1948年出生于台灣高雄。任台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8),現任福建漳州天福茶學院教授與茶文化系主任、台灣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秘書長。1983年創設泡茶師檢定制度,1990年創辦國際無我茶會。1980年起主編《茶藝》月刊並執筆社論至2008年。主要著作有《現代茶藝》(1984)、《無我茶會——中日韓英四語》(1991)、《現代茶思相集》(1995合著)、《無我茶會180條》(1999)、《台灣茶業與品茗藝術》(1999)、《茶學概論》(2000合著)、《茶道教室——中國茶學入門九堂課》(2002)、《茶道基礎篇——泡茶原理與應用》(2003)、《說茶——陸羽茶道》(2005)、《茶道入六三篇——制茶、識茶、泡茶》(2006)、《茶道入門——泡茶篇》(2007)、《茶道入門——識茶篇》(2008)、《中英文茶學術語》(2010合編)等。

丁以壽,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副教授、茶文化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茶業學會副秘書長,安徽省徵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茶人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委員。主編《中華茶道》(“十一五”安徽省級規劃教材)、《中華茶藝》,編著《黃山毛峰》,副主編《中華茶文化》(“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參編《茶文化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茶譜》、《中華茶史》等書,發表茶文化研究論文40余篇。

林瑞萱,1947年出生于台灣彰化。坐忘谷茶道中心負責人。30年來從事茶道、香道之研究與教學,兼任台北陸羽茶藝中心茶道教室教師。著有《心經講義》(1989)、《南方錄講義》(1991)、《現代茶思想集》(1995合著)、《陸羽茶經講座》(2000)、《茶學概論》(2000合著)、《茶道十講》(2001)、《斗茶十講》(2002)、《韓國茶道九講》(2003)、《中國歷代飲茶法》(2005)、《香道入門》(2005)、《中國歷代茶器》(2006)、《香道美學》(2007)、《中日韓英四國茶道》(2008)、《聖經的香道》(2010)等書。
 

目錄

第一章 茶席概論
第一節 品茗環境
第二節 茶席基本原理
第三節 中國古代茶席
第二章 茶席掛軸
第一節 掛軸的作用和位置
第二節 茶席掛軸的選擇
第三節 茶席掛軸的欣賞
第三章 茶席插花
第一節 茶花的重要性
第二節 茶花的心得
第三節 茶花的類型和意義
第四節 茶花與季節
第五節 畫里看茶花
第六節 日本的茶花
第四章 茶席焚香
第一節 點香的場合
第二節 香氣的欣賞
第三節 香、茶不分家的禪宗茶湯會
第四節 靜室的茶與香
第五節 文人的茶席之香
第六節 坐忘谷茶香禮法
第五章 茶屋
第一節 陸羽的茶屋
第二節 白居易的茶屋
第三節 朱權的茶屋
第四節 許次紓的茶屋
第五節 《南方錄》的茶屋
第六節 日本茶室的結構
第七節 坐忘谷的茶屋
第六章 茶會概論
第一節 中國古代茶會
第二節 茶會概念
第三節 茶會的舉辦
第七章 無我茶會
第一節 無我茶會基本形式及七大精神
第二節 場地的準備
第三節 茶會報到
第四節 與會者事前的準備
第五節 就位時段
第六節 無我茶會的泡茶與奉茶
第七節 品茗後活動與收拾
第八章 四序茶會
第一節 四序茶會精神源起
第二節 四序茶會準備
第三節 四序茶會儀式
第九章 八卦斗茶會
第一節 斗茶會的準備
第二節 斗茶規則和斗茶流程
第三節 斗茶記錄和結果示例
第十章 曲水茶宴
第一節 曲水茶宴緣起
第二節 曲水茶宴的形式
第三節 曲水茶宴的禮節和余興
第十一章 日本茶道的茶會
第一節 日本茶道茶會概論
第二節 《南方錄》的茶會
第三節 豐臣秀吉的茶會
第四節 茶會的形式
第五節 茶會的舉行
第六節 點茶法
參考文獻
後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