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共管理學

現代公共管理學
定價:228
NT $ 68
  • 作者:顧建光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101558
  • ISBN13:9787208101555
  • 裝訂:平裝 / 26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內容簡介

顧建光編著的《現代公共管理學(第3版公共管理核心課程教材)》在第二版的基礎上進行修訂,主要對總體思路加以必要的調整,將我國政府公共管理實踐的最新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執政為民、注重民生和公平公正等體系新時期強調社會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理念體現在其中,在寫作框架時也作相應的調整,更加體現黨和政府對于公共管理的指導思想。
 

目錄

總序
緒論
第一節 現代公共管理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我國現代公共管理發展的實踐環境
第三節 公共管理學科的特點
第四節 學習公共管理學的意義
本章思考題
第一篇 現代公共管理的範疇
第一章 作為公共事務處理的公共管理
第一節 日益豐富復雜的公共事務
第二節 現代公共管理的主要對象
第三節 公共部門管理與企業管理比較
本章思考題
第二章 實現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
第一節 公共事務所體現的公共利益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內涵解析
第三節 正確協調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間的關系
第四節 正確處理公共利益與部門利益的關系
第五節 實現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需有公共權威
本章思考題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範式轉型
第一節 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概念解析
第二節 具有悠久歷史的行政管理
第三節 走向現代公共管理——範式(paradigm)轉型
第四節 現代公共管理變革的基本內涵
第五節 推動現代公共管理變革的背景
本章思考題
第二篇 現代公共管理的主要職能
第四章 市場失效與公共理性
第一節 市場類型及其效率
第二節 對市場失效矯正的公共理性
本章思考題
第五章 公共部門的公共服務職能
第一節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第二節 我國正處于公共需求快速增長時期
第三節 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
本章思考題
第六章 公共部門的社會管理職能
第一節 社會管理的基本原則與目標
第二節 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
第三節 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
本章思考題
第七章 公共部門的管制職能
第一節 管制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第二節 關于放松與改革管制
第三節 如何提供高質量的管制
本章思考題
第八章 公共部門的宏觀調控職能
第一節 宏觀調控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第三節 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公共政策
本章思考題
第三篇 現代公共管理的主體
第九章 現代公共管理的主體——公共組織
第一節 公共組織是謀求社會共享性利益的共同體
第二節 公共組織與商業組織比較
第三節 公共組織的部門管理
本章思考題
第十章 政府部門
第一節 政府部門作為公共組織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 政府部門必須履行好公共管理職能
第三節 公共管理職能履行不到位的情況
第四節 配合職能轉變的政府機構改革與制度化建設
本章思考題
第十一章 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
第一節 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節 非政府組織及其作用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發展及其作用
本章思考題
第十二章 我國的事業單位與公共企業
第一節 事業單位在我國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節 公共企業及其地位
本章思考題
第四篇 政府公共管理的創新及其途徑
第十三章 增進政府回應
第一節 增進政府回應的實踐意義
第二節 注重政府回應建設
第三節 建設政府回應的有效載體
本章思考題
第十四章 推進政務公開與透明政府建設
第一節 推進政務公開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我國政府實行政務公開的歷程
第三節 我國政府實施政務公開取得的成效
第四節 搞好政務公開的具體措施
本章思考題
第十五章 在公共管理中加強公民參與
第一節 加強公民參與的基礎與條件
第二節 拓展民主渠道,完善公民參與
本章思考題
第十六章 推進公共部門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節 當代信息革命沖擊政府管理
第二節 加快電子政府建設的國際潮流
第三節 電子政府對政府管理帶來的深刻變革
本章思考題
參考文獻
後記
 

公共管理作為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門服務于社會的基本職能,越來越成為各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中心。這不僅在于,伴隨著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所面臨的需要應對與處理的公共事務、社會問題日益豐富、繁復和多樣化,一個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還被看做關系一國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場看似悄無聲息地發生在政府公共管理領域的變革正在席卷全球,即所謂“新公共管理”的變革。這場全球公共管理改革運動的戰略是:尋求降低政府的運營成本;讓政府對于公民、對于市場主體來說變得更加友好;提高公共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和能力;以及提升“政府的生產力”(即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質量的公共產品)。這實際上是一種源于政府管理實踐的現實努力。總的來說,就是要讓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質量更好,效率更高。這場變革的影響自然也波及我國。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界通行的一些概念與範疇在學界和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門也已經耳熟能詳。客觀地講,公共管理學界時興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概念對于中國來說並非一種外來的時尚,或者說是純粹的舶來式的轉型,迫切需要有公共管理創新,同時也有了接受公共管理新理念並得以生根的經濟和社會基礎。毋庸置疑,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公共管理是實踐著的學科,與之相應的理論也永遠不會枯竭和停滯不前,都需要在創新中前進。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外公共管理學界的同仁們在這方面都在進行不懈的思考、探索和努力。近些年來,各國都在尋求更好的“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諸如,如何更加充分地提供公共產品,如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已成為國際上各種相關公共部門討論的關鍵詞。大量的研究和各種探索都是為了幫助政府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數量與質量。有些國家還為此進行了專門的立法,如美國的《政府純淨與成果法》(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GPRA),英國、意大利等國也都有這方面的立法。同時,還有不少來自民間的推動,如在歐盟,人們成立了“歐洲質量管理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EFQM),以及其他的質量系統。

然而,政府現在已經開始認識到,雖然提供良好的服務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但卻還是不夠的。從部分的意義上說,僅僅具有良好服務模式的應用仍然不夠,因為,還是有可能忽視現存的一些“不良問題”。僅僅要求各相關政府機構改進公共服務,並不能解決這類問題。此外,還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便公民或者一些公共服務的對象認為公共部門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良好的,他們也不一定會對有關政府部門表示出更大的衣食住行。也就是說,即使公共服務改進了,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也不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結果清楚地表明,人們對公共部門的評價並不僅僅有賴于它所提供的服務是否良好。公共還要求公共部門必須能提供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以及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既然這方面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清晰,于是,近年來世界各國啟動了一項新的政府管理的改進舉措,這就是所謂的推進良好的“公共治理”。關于什麼是“治理”以及什麼是“良好的治理”,社會科學家們始終不斷地在爭論,政府公共管理的實踐者們卻並不很關心這類定義。後者一生膾忽略詞語的抽象意思,而直接關注有關概念在實踐中的意義。不過,從理論的角度,我們還是可以將“公共治理”理解為︰相關各方為影響公共政策的結果而開展互動的方式;將“良好的公共治理”理解為:在改進公共政策成果和達成一致的治理原則問題(或領域)上,由所有相關各方參與協商,這些政策的實施以及定期評估均由參與各方進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