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大學教授的政治參與研究

抗戰時期大學教授的政治參與研究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吳錦旗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5094617
  • ISBN13:9787305094613
  • 裝訂:平裝 / 20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場偉大的民族自衛戰爭,在抗戰過程中,大學教授群體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為了在中國實現民主、施行憲政、建立現代化國家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在抗戰過程中,教授群體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活動中,參與政治活動,從論政走向從政,他們極力保持著。中間人。的立場,努力推動民主憲政的建設、斡旋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致力于戰時中國社會的政治發展,盡管未能取得實際成果,但也是一次十分可貴的嘗試,給後人提供了歷史的鏡鑒。
 

目錄

總序
導論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二、相關研究的綜述
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第一章 學術社會的構建和知識一權力網絡的形成
一、“我們應該努力做學閥”
二、建設學術社會的行動
三、教授談政治的發端
四、知識一權力網絡的編織
五、教授政治角色定位的困頓
第二章 抗戰爆發前後教授群體的政治活動
 一、大學教授對日本侵略中國的反應
 二、大學教授支持抗戰的實際行動
 三、戰時高校的內遷
 四、教授們的流亡生活
第三章 教授參政的舞台一一國民參政會
一、國民參政會產生的歷史情境
二、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的遴選及職權
三、國民參政會︰戰時政治制度的創新
四、國民參政會中教授派的由來及構成分析
五、教授派中的代表人物及基本的政治光譜
六、教授派政治參與過程中的場域和慣習
第四章 教授派和第一次憲政運動
一、第一次憲政運動的觸發機制
二、昆明九教授憲政草案中的政治制度設計
三、對教授派憲政改革方案的審視與反思
第五章 徘徊于國共兩黨之間的教授派
一、一屆五次國民參政會上梁漱溟的提案︰調解國共之爭
二、國民黨對大學教授的控制
三、共產黨與大學教授的關系
第六章 教授派和第二次憲政運動
一、第二次憲政運動的緣起
二、憲政理念的廣泛傳播
三、第二次憲政運動的成果
第七章 抗戰後期教授群體政治態度的轉變
一、國民黨政府專制統治的曰益腐朽
二、教授生活的極端貧困化
三、教授群體政治態度的改變
四、對中共聯合政府建議的積極響應
第八章 對抗戰時期教授政治參與的總體評價
一、教授政治參與的動力機制分析
二、教授政治參與的形式選擇
三、抗戰時期教授政治參與的特點
四、抗戰時期教授政治參與的作用
五、抗戰時期教授政治參與效能低下的原因探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政治發展與現代社會的成長息息相關,既反映出現代社會政治領域變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現代化的政治性後果。與傳統社會相比,它包括多種方面的變遷和進步,如更為合理的政治治理模式、更為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更加有效和平等運用權、力的制度安排以及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公民參與等。就此而言,政治發展與政治民主化進程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

政治發展和政治民主化建設都必須把政治參與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蒲島郁夫認為,無論政治發展的定義如何繁雜,它們的共通之處在于突出“政治參與的重要性”。對于民主而言,薩托利明確指出“原汁原味的民主離不開公民的政治參與”,彼特拉克更是將政治參與視作“民主的希望”。無論是古典意義上的雅典式的大眾民主,還是現代意義上的大行其道的代議制民主,離開了政治參與都會轟然崩塌。政治參與能夠清晰而準確地反映出國家、公民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反映出公民權利的範疇和保障,反映出政府在其權利和責任上的平衡度。

亨廷頓曾提出︰“區分現代化國家和傳統國家,最重要的標志乃是人民通過大規模的政治組合參與政治並受到政治影響。”如今,政治參與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已經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認同,因此其重心逐漸向促進政治參與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拓展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轉移。我們認為推進公民廣泛有序的政治參與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的決策行為,並為政府的治理模式改革提供民意基礎;有助于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主權國家的獨立自主提供根本意義上的合法性支持;有利于推動政治權力在一個更為合理和公平的政治系統中運作,在政治社會的制度化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出一種積極、健康的公民文化,為政治民主化建設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此外,它甚至還具有提升參與者道德和人生境界的發展性或教育性功能。

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建構和實踐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自改革開放以來遇到了一系列難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兩種因素影響︰一是民主理論及其實踐長久以來一直存在于濃郁的西方語境中,再加上其源遠流長、流派眾多和對其爭論不休,中國在借鑒和吸收其經驗時往往會陷入隔岸觀火、霧里看花的困境,從而造成生搬硬套甚或全盤否定等偏差;一二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既不可能忽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也不可能完整地將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系統加諸己身,而只能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探索一條與眾不同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絕不照搬他國政治發展模式。這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凝聚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在堅持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如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政策宣示。這些政策宣示對于促進我國的政治發展和公民廣泛有序的政治參與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如何執行則涉及復雜的利益糾葛和權力博弈。這需要學界進入深入細致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推動這些政策宣示的貫徹和實施,從而促進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和公民廣泛而有序的政治參與。

這套書系的作者們本著對促進我國政治健康發展的積極態度,一方面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法治等角度出發,致力于清晰地梳理不同群體政治參與的本質特征和邏輯架構,準確地描繪出不同群體在政治發展中參與政治生活的理論藍圖;另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側重于當代中國政治民主化建設的具體情境和具體實踐,探討如何切實提高這些群體政治參與的程度、規模和效能。

在現代社會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政治參與是一種動態發展的理論概念和實踐行動。本書系所作的理路探究和實踐分析受益于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深厚積累,也希望能夠為政治發展視野中的政治參與研究工作和實踐活動獻上綿薄之力。

是為序。

王明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