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味道

雲南味道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山野清新,自然格調。書中記錄的都是雲南的普通食材,用最直接而純朴的方式制阼,卻是深厚而多彩的民間味道,大致分為自然的饋贈、多樣的肉食、主食與小吃三個部分,以雲南民間自然存在的味道為要。它們不自卑,不做作,不張揚,不調和,相互欣賞,格調獨立,彼此尊重。雲南民間味道,不獵奇,不潮新,自在而來,自在而歸,在飲食娛樂化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它的本分。

張家榮,雲南人,現居湛江。多年在雲南民間深度行走,了解並拍攝雲南民間的傳統生存細節,飲食傳統是為其一。出版有《農耕年代》(山東畫報出版社)、《雲南街子》(中華書局)等書。
 

目錄

小引
1昔頭茵
雞樅菌
韭菜花
酸筍
芭蕉
棕苞
香椿
魚腥草
青苔
苦菜
草茅
魔芋
藠頭
2火腿
骨頭糝
羊湯鍋
牛干巴
乳餅與乳扇
牛撒撇
漆油雞
螞蚱
3爛飯
竹筒飯
涼米線
燒餌塊
蕎粑粑
燒豆腐
豌豆粉
剁生
蘸水
酸菜
豆豉
 

遙遠、神秘、陌生、不可預知,這是雲南給人的印象,在飲食文化上也同樣如此。在飲食娛樂化的今天,雲南民間飲食卻仍保持着它的本分。
食材的本分是為其一。

雲南地形多樣,高黎貢山、怒江、怒山、瀾滄江、雲嶺、金沙江,都是龐大的山系與水系,它們在滇西構成了「三江並流」。還有烏蒙山、哀牢山、無量山等山系,以及元江(紅河)、南盤江(珠江)等水系,它們相互糾纏爭斗,形成變幻獨特的地理環境。在這些龐大的山河之間,還有寧靜而純凈的海子,豐饒的壩子。氣候上,雲南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七個氣候類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多樣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獲得大自然格外的饋贈,孕育出雲南多樣的食材。

栽培上,雲南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另有小麥、大麥、青稞、養麥、玉米、土豆在不同地區分布,是這些地區的主食。雲南人的主食划分不是「北方面食,南方米食」那樣簡單。蔬菜作物就更豐富了,《中國蔬菜作物圖鑒》總類238種,雲南都有,而雲南栽培的一些蔬菜,別的地方卻並沒有,比如山葵,比如苤菜。
養殖上,雲南的牛、羊、馬、豬、雞、鴨、鵝都很普遍,且品種豐富,很多是獨有品種。比如牛,雲南有水牛、黃牛,氂牛、犏牛等。比如羊,藏區多綿羊,彝區多山羊,而且彝族牧業一直發達,與之相匹配的,還有雲南獨特的乳制品,比如乳餅、乳扇、酥油等。雲南民間畜養的土豬,品種無數,也沒有人去做專門的統計。雲南的雞,有些直接馴化於野雞,比如西雙版納的茶花雞。

至於野生的食材,更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野生菌是可以貼上雲南這個標簽的。世界上已知的真菌約12萬種,能形成大型子實體或菌核組織的6000余種,可供食用的2000余種。中國已知的食用菌900余種,而雲南約800余種,可謂豐富。

雲南各地都有自己的野菜食譜,尤其是熱帶地區。我嘗試記錄過的當有百種,比如竹筍、蕨菜、魚腥草、臭菜、水芹菜、水香菜、苦涼菜、樹頭菜、苦子果、大刀豆、緬芫荽、野豌豆、苦藤葉、刺五加、苦刺花、棠梨花、芭蕉花、苦藤花等等。在滇南傣族、布朗族、景頗族等生話的地區,鄉鎮集市上出售的野菜通常比種植的多。

塊莖類食物是野菜中獨特的一類。它們既可作為主食,也可作為小菜。雲南可采集到的塊莖食品,除竹筍以外,還有山藥、馬蹄、山芋、葛根、黃精、野百合、魔芋、藤蘿卜等。每一種野菜又有不同的品種,比如竹筍,雲南至少有二十余種,再比如山藥,也當有十余種。
采食昆蟲是雲南人重要的食物來源。滇南西雙版納、普洱等地,竹蟲最常見;在滇中哀牢山區的街子上,螞蚱最常見;在大理牛井,我見到了蜻蜓幼蟲;在保山右甸,我見到了核桃蟲……而在雲南各地的街子上,最常見的卻是蜂蛹。
雲南食材的多樣性,是它保持本分的前提。
食用方式的本分是為其二。
如果說每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是一條閃着光的小河,那麼雲南的歷史則由無數條閃着光澤的小河構成,且每一條小河都是美麗的,都有自己的色彩,都令人驚異。歷史上,雲南人自己創造的或者從中原以及東南亞傳人雲南的飲食習俗,在別的地區因過於「交流」和「改進」而消失了,但在雲南卻因為路途的遙遠和環境的封閉而保存下來,堪為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列舉幾例:
古老的火塘。雲南各民族包括漢族,仍在使用火塘,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火塘還很普遍。火塘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提高了生存質量。火塘邊,人類創造了食品的各種加工方法,從最初的燒,到后來的煮、蒸,再到炒,都是在火塘邊完成的。在火塘邊直接用火燒制出來的食物可稱為火燒菜。現在流行的燒烤,是古代用火習俗的現實版本。雲南民間的燒辣子、燒茄子、燒土豆、燒豆腐、火燒肉……每一樣都留有遠古的味道。還有火灰燜的食物——人們在火塘燒盡的灰里埋上苞谷、蠶豆、餌塊等,燜熟后掏出來享用。

采集與漁獵。雲南野生植物豐富,各民族都有吃野生植物的習俗。一些民族生活中的食品本身就以采集為主,比如拉祜族,他們沒有種菜的傳統,只需出門走一趟,吃的就回來了。在西雙版納的河流里,每天部能見到傣族人在撒網捕魚;在怒江、獨龍江畔,會見到背着弓弩的男子向你走來;街子上,會看到當地人捕獵的竹鼠、野雞。有些人喜歡將野生動物的滅絕歸結於漁獵生活,實際上人類的漁獵傳統有上萬年了,當地人的漁獵擔不起這個責任,采集和漁獵是為了存活並與當地環境相互適應的,與生態危機並不是一回事情。

天然餐具。雲南邊地各民族喜歡用芭蕉葉作為炊具和餐具,他們用芭蕉葉包起食材,直接在火上燒熟食用,也將芭蕉葉作為飯菜的盛具,作為餐桌。傣族人利用隨處可見的竹筒作為炊具,竹筒飯就是明證。

古老食俗的保存。牛撒撇,唐代就有記錄,現仍在雲南完整地保存着。雲南民間仍喜歡用木甑蒸飯,這是明代傳人雲南的蒸飯方式,在別的地方多已消失。現代人編的雲南十八怪之一——草帽當鍋蓋,也算是小小的例證。
味覺的本分是為其三。

雲南民族多樣,除漢族外,人口在5000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種,其中15種為雲南獨有:明麗的白族、水樣的傣族、堅韌的哈尼族、遷徙的傈僳族、獵虎的拉祜族、尚酒的佤族、勇敢的景頗族、神秘的納西族、古老的布朗族,善制刀具的阿昌族、分散的普米族、與江同名的怒族、古老的茶農德昂族、綉面的獨龍族、丟落的基諾族。主要少數民族中,傣、佤、壯、苗、瑤、景頗、怒,獨龍,德昂、彝、傈傈、拉祜、哈尼、阿昌等十多個民族跨境而居,分布及於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家。此外,還有克木人、莽人、老緬人、摩梭人等。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已獨特的飲食傳統。

多樣的民族,多樣的文化交流,決定着多樣的雲南味道。無數種小食品,無數種吃法,無數種純朴而直接的風味。比如豌豆涼粉,大理白族涼拌涼粉塊,會澤漢族則用碗裝豆粉坨,通海油炸涼粉塊,普洱的一些地方則喜歡將稀豆粉拌在米干、米線中享用,保山、臨滄等地喜歡將豌豆粉做成金黃色的豌豆鍋巴,南澗彝族的豌豆油粉則是豌豆粉與鍋巴的結合,麗江人吃的則是雞豆涼粉……
今天,雲南的飲食仍保持着民間性,自然成長,草根趣味。春天有椿芽,采來炒份雞蛋,味不錯;抬頭一看,椿芽已老了,那就明年吃吧。秋天有螞蚱,有空閑,多捉點來下酒;沒空閑,算了。雲南民間飲食不自卑,不做作,不張揚,不調和,格調獨立,相互欣賞,彼此尊重。蒙自的過橋米線很出名,雲縣血旺米線不錯,峨山彝族喜歡豆腐米線,昆明流行小鍋米線,玉溪人喜歡鱔魚米線,各是各味,各守本分。我家的米線與鄰家的不一樣,自家的不錯,他家的味也好,可以欣賞,不必改變。

本書所講的都是雲南的普通食品,並不想以獵奇來獲取眼球。外地人以之為奇,是因為不了解所致。雲南普通的食物也並不流行於雲南全省,在別的省區,可以說某菜是魯菜或者川菜,但在雲南不能有這科說法,即使是米線,也並不是雲南人都享用的,小涼山彝族更喜歡吃蕎面,西雙版納傣族更喜歡米干,你能說蕎面和米干就不是雲南味道?

雲南味道的本分與多彩正在這個地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