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5月號/2017 第379期

文訊 5月號/2017 第379期
定價:170
NT $ 162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日期:2017-04-27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1
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 Ⅴ
斑斕大地中的《草根》
 
我們是草根,在高山之顛,在幽谷之底;
在萬馬奔騰的原野上,在柏油水泥的窄巷中;
我們來了,向下紮根,根根相連;
向上開花,朵朵不同。
 
1975年5月,《草根》詩刊創於屏東,同年11月將社址遷往台北。1979年6月,出版《草根》第41期後休刊;1985年2月復刊,由24開改為全開海報形式。1986年6月出版至第50期後停刊。《草根》在創刊號中刊載了如勁草蓬勃的〈草根宣言〉,力闡該社設立與創作的宗旨:不偏頗且兼容並蓄的精神,重視詩的藝術性、音樂性及普及性,顯現草根與同期詩社相互迥異的特點。
我們邀請草創之初的詩人們,透過綜論與回顧、今昔詩作,並收錄座談紀錄與詩刊封面輯,使讀者能探究草根詩人,如何在各種詩論與意識形態盤根錯節的年代,堅韌地以詩反映現實。同時,5月2日~19日將於紀州庵古蹟舉辦「《草根》詩刊特展」,且讓詩的記憶長成一株草,尋根溯回一九七○年代,依偎在大地斑斕的草色中。
 
 
 
本期專題2
城南‧水岸
──紀州庵百年之約
 
1917年,平松德松在台北城南的川端町(今古亭一帶)成立「紀州庵支店」,由於緊鄰河畔,景色宜人,為日治時期的高級料亭。經營期間,平松家族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相繼誕生。
一九五○年代,戰後的紀州庵由國民政府接收作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並以此為場景寫出《家變》。五、六○年代,不少文學人、文學社團、期刊在此間流瀉,隨著歲月流轉,漸次隱沒。七○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不約而同以城南為落點,又帶起另一波文學脈流,巷弄間文字的聲息共響。
二十一世紀初期,逐漸頹屺的紀州庵殘蹟在台大城鄉所與在地居民籌組的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從保護老樹到爭取古蹟指定,凝聚了社區意識,成為民間力量推動市政發展的成功典範之一。2011年12月24日,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紀州庵文學森林」開館。2014年5月24日,歷時一年修復完成的紀州庵古蹟開幕啟用。
 

編者的話

故事人生
◆封德屏
 
1917年,平松德松家族在新店溪畔的川端町經營「紀州庵料亭」,除提供高級關東料理,並規畫多樣化水岸活動,使城南水岸成為當時優質的居住與休閒空間。歷經百年風霜,我們在城南一角,努力以文學灌溉、施肥,如今,「紀州庵古蹟」越過重重障礙,在老樹、綠蔭環繞下,重新甦醒,迎接每個風雨陰晴,向舊識新知,展現她的多元樣貌與文學風華。
 
今年5月20日,紀州庵百周年慶,系列活動外,特別策畫了「作家私房菜市集」饗客,邀請近二十位作家及其家人,端出各自的拿手菜,以美食料理呼應「紀州庵料亭」的百年之約!
 
元月號啟動的「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列車,一路經過:龍族、風燈、長廊、秋水、陽光小集,來到了《草根》。
 
1975年5月,羅青在《草根》創刊號中〈草根宣言:鍛接的一代〉,提到「創作方向」時,強調「詩想是詩的語言和形式之先決條件」。1976年5月26日,原奧地利公共藝術家,也是「草根社」成員胡寶林,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七十年代藝術思潮與草根生活創作展〉一文,呼應了這個觀念,他認為「創作已不再是藝術家、文學家的特權專業了。」還提到要「向作品的形式與發表方式發問」,這是對「詩」過去純以紙本展現形式的質疑。
 
同年5月25~30日,台灣省立博物館舉辦「草根生活創作展」,將詩的多元創作,結合了「繪畫、版畫、插畫、攝影、造形、設計、印刷、轉印、剪貼、噴漆」。當時還未出現「跨領域」一詞,也無人能預知不久後,pc電腦、windows,乃至網路、筆電、手機的快速發展。但「草根社」諸友,似乎早預示了今後這個時代的進步將更加神速。日後羅青提出「錄影詩學」專論,白靈奮力推廣「詩的聲光」多年,都是「草根」理念的持續發揚。
 
42年後,「草根」同仁齊聚紀州庵文學森林,當年嚶鳴濡染,砥礪激盪的青春友伴,如今回首,豪情壯志依稀在,只是朱顏改,心中仍然洶湧澎湃!多年來他們不只在學術上、文壇上表現傑出,每個人也都有多樣的藝術才華,似乎印證了當年「草根社」的開創及前衛。
 
劉慕沙走了。平日往來不多,見面時,她臉上總露著笑容,讓人感到溫暖自在。她有多重角色,朱西甯的妻子,天文、天心、天衣的母親,創作小說外,更是專業的日本文學譯者。她喜歡朋友,體恤青年後輩,家裡客廳餐廳,有段時間經常好友穿梭如織,每天還要餵養十數隻貓狗,愛唱歌參加了合唱團……生活忙碌充實。而四十餘年來,在早期譯作與出版貧瘠的年代,劉慕沙持續翻譯了58種(目前蒐集到各種版本計76本)日本文學作品,質與量,都屬翹楚,我們加以匯總記錄整理,表示敬重與懷念;同樣從事日本文學翻譯的朱佩蘭,用文字將清淡的哀傷,對老友的思念,昇華在未來天家的相聚中。
 
出差在外,得知林佛兒過世,驚心傷慟。不就是昨天,他才興奮地描述「百大世界遺產攝影展」的宏偉嗎?遭逢家庭變故,忍不住向老友傾訴他心中的沉痛哀傷;感謝《文訊》不論在黨營時或獨立後,對他不變的友情與信任……而作為一個詩人、編輯、作家、出版家,他對這塊土地的依戀與投入有多深?我們又該如何總結他的貢獻?
 
可堪告慰,每期「銀光副刊」佳構連連。年後,高齡八十四的傅林統校長來稿,回顧他精彩的〈說故事人生〉。從「愛說故事的校長」到「愛說故事的爺爺」,一路看下來,不自覺像聽故事般墜迷其境,曲終人不散,欲罷不能。
 
啟蒙孩童、鼓舞人心、歡暢溝通、連繫情緣……故事的魅力真神奇!願故事爺爺希望成真,願人間消弭悲戚煩憂,美好良善的故事萬眾流傳,日日上演!
 

雜誌目錄

人文關懷  
〈夜語西窗〉  
時間之外──看數位藝術展 ◆童元方
〈此岸彼岸〉  
上個世紀的愛情──女作家的「情變」書寫 ◆楊明
〈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5〉  
殖民地現代性與台灣文學啟蒙(下) ◆陳芳明
 
青年筆陣  
〈人間煙火〉  
重逢的瞬刻 ◆吳妮民
〈季風南國〉  
大將出版社和台北書展 ◆林韋地
〈自怡微言〉  
輕裝與薄遊 ◆張怡微
 
談文論藝  
新詩浪漫一世紀 ◆孟樊
霧社,霧社,霧社!──《賽德克悲歌1930》聆聽後 ◆柯慶明
戰後台灣詩的民族論分野──《龍族》和《陽光小集》 ◆李敏勇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 
以詩立史,以詩塑景──江自得文學問答錄 ◆楊宗翰
〈文壇新秀〉  
二刀流兼雙槍俠──記楊淇竹 ◆李魁賢
「夏」系列(七首) ◆楊淇竹
〈少年十五二十時〉  
大學時代的回憶──就讀台大四年瑣憶(下) ◆高準
〈懷念作家〉 
慕沙老友,安居主懷 ◆朱佩蘭
劉慕沙小傳及著譯書目提要 ◆楊迪雅.郭汶伶
孤星般的燈火,在彼岸亮起──悼念牽手林佛兒 ◆李若鶯
南方的果樹園──遙寄林佛兒 ◆陳芳明
不二 佛兒(1947~2017) ◆林梵
林佛兒的文學腳印 ◆應鳳凰
〈懷念學者〉  
憶溥言師母 ◆張健
 
我們的文學夢  特輯  
古典音樂與文學作品:引用、對照、互文、影響與再創作 ◆焦元溥
 
本期專題1  斑斕大地中的《草根》──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Ⅴ 
〈綜論與回顧〉  
抓住時代想像力──百年新詩論《草根》 ◆羅青
圖文並御,時代號角──海報型《草根》復刊號回眸 ◆白靈
一段人生中必然的風景──張香華與《草根》詩刊的故事 ◆廖宏霖
草根,是個幫派 ◆張國立
原上草 ◆萬志為
〈今昔詩作〉  
生活、截句三帖 ◆白靈
海棠研究報告、枯硯──紀曉嵐 ◆黃智溶
鏡子、哀王婦 ◆詹澈
白蝶海鷗車和我、登岳陽樓 ◆羅青
〈附錄〉  
詩,畫,與聲光結合的創作先鋒──「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草根座談紀錄 ◆張琬琳
疾風勁草:《草根》封面輯 ◆呂佩珊
 
本期專題2  城南‧水岸──紀州庵百年之約 
日本時期的城南詩社和詩人 ◆王品涵
城南百年‧水與人──紀州庵與新店溪畔城南居民生活 ◆張琬琳
日據時代的紀州庵料理屋 ◆黃紹音
70年前,我在紀州庵的日子──灣生平松喜一郎的回憶 ◆王淑儀
和歌山文學散步 ◆盛浩偉
聖山、古道,信仰與自然孕育的心靈之鄉──和歌山的文化特色與特產 ◆小歐
一本藏在床下人未識的「幻象珍書」──《臺北散見抄錄》 ◆林彩美
 
回應  
沙穗來函 
 
小說引力  
爸爸,我們去哪裡? ◆朱山坡
當「我」遇見李龍第──讀朱山坡〈爸爸,我們去哪裡?〉 ◆沈芳序
向文學靠近──「小說引力」全台巡迴推廣活動報導 ◆張瑜
 
書的世界  
〈書評〉  
霧漸漸散的時候──讀徐則臣《王城如海》 ◆張瑞芬
真實、超然與悲憫──讀鄭洪《南京不哭》 ◆黃錦珠
靈魂不被綑綁的絕對自由──讀林婉瑜《愛的24則運算》 ◆李癸雲
老後的直率告白──我讀佐野洋子的《沒有神也沒有佛:佐野洋子的老後宣言》 ◆高大威
〈序跋〉  
詩的遊牧年代──初讀《給蠶:新詩報2016年度詩選》 ◆白靈
我們的南洋摩羅──重讀黃錦樹的《烏暗暝》 ◆張惠思
回到小時候──讀左桂芳《回到電影年代》 ◆隱地
 
采風誌  
耕讀自娛的李威熊 ◆胡坤仲
 
銀光副刊  
〈詩〉  
老來喜 ◆謝馨
勸世三首 ◆葉言都
東方美人茶 ◆淡瑩
屬蛇的伊退休後 ◆陳良欽
歲月 ◆周伯乃
答友人新春贈詩感賦 ◆丁潁
置身動漫市集 ◆黃海
他與妳 ◆陳蒼多
〈散文〉  
見著表姊妹 ◆劉靜娟
做「賊」的快樂 ◆樂茝軍
說故事人生 ◆傅林統
失字者札記5 ◆失字者
約定 ◆趙淑敏
就職大典詩 ◆佛洛斯特作,黃文範譯
我沒活出名堂 ◆任真
田園散記 ◆台客
〈小說〉  
再春 ◆高鳳池
 

內容簡介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