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7月號/2017 第381期

文訊 7月號/2017 第381期
定價:170
NT $ 162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日期:2017-06-27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月光光,照詩華
雨後的燦爛──台灣戰後現代詩社與詩刊1

1977年4月,台灣第一本兒童詩刊《月光光》,在林鍾隆的主導下誕生,至1990年11月發行第78集結束,後更名為《台灣兒童文學》。13年間,《月光光》的內容規畫:一半為成人撰寫的童詩,另一半則接受、鼓勵兒童作品,自然地培育下一代兒童詩人,進而帶動台灣童詩創作、教學及評論風潮,亦影響日後的兒童詩刊,為台灣兒童詩發展奠下良好基礎。
40年後的今日,為紀念此特殊的兒童詩刊,我們邀請當年《月光光》的詩人、詩友,透過綜論與回顧、今昔詩作,並收錄座談會紀錄與詩刊封面,讓讀者感受他們對於兒童詩教育的投入與付出。同時,7月1日至23日將於紀州庵古蹟舉辦「《月光光》詩刊特展」,讓大小朋友沐浴在月光下,吟哦出心中最純粹的詩句。
 

編者的話

守著春風吹,春江暖,春花開
◆封德屏

為了籌備「巴金與他的朋友們:七十年前的台灣之行」展覽及專題,我再次翻閱我們資料中心有關巴金的館藏,竟然有四本巴金作品及譯作,分別是1938年上海開明書店巴金《夢與醉》、《電》,1943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斯托姆著、巴金譯的《遲開的薔薇》,以及1947年上海新象書店《巴金傑作選》,這些都是艾雯的珍藏書,她於2009年過世,2014年由女兒朱恬恬送了近三千本艾雯的藏書。艾雯生前,我曾多次造訪她天母的家,一室的書香,輕柔的話語。聽她回憶閱讀、創作的青春歲月,聽她講述與文友的交往、砥礪。如今,輕撫她心愛的藏書,想像這些書曾隨她走過蘇州、江西大庾、上猶,渡海來台,歷經屏東、高雄、新店、天母,以至終老辭世。

另一本是詩人辛鬱送的,巴金主編,1947年10月出版的《中國作家》雜誌創刊號。辛鬱另外繪製了一個封面,把原來的封面封底,緊緊地黏死在一塊,我們頗費了一些功夫才恢復大半容貌。看到其中編委及作者,百分之九十都是「陷匪」作家時,瞬間那個年代的肅殺氛圍彷彿浮現眼前。

我們珍惜這些歷史記憶,希望從中探索文學心靈,薪傳世世代代的智慧。

今年元旦後我們搬了家。只從六樓搬到地下二樓,也是一番折騰。電梯出來,右邊是雜誌社、專案小組、資料中心的人員辦公室,左邊是「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兩邊玻璃門隔著八公尺廊道,彼此映照。飄泊、動盪多年,我們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完整像家的地方。雖說仍是同一棟樓,卻有一種全新、踏實的感覺。

這是要付出相當代價的。儘管2003年我們開始獨立營運,但當時的場地,仍由張榮發基金會無償提供,我們只能將就分割的可用空間,人員和圖書資料大部分在六樓,期刊室、部分圖書以及同仁在地下二樓,管理及資料查詢上確實不便。倒數計時的日子逼近,我們也一直沒找到更好的場地,在盡量不影響業務執行的前提下,做了目前的決定。自付房租水電,一個月支出增加近18萬元。

年初,偕同基金會總幹事陳蕙慧,專程向詹宏志先生請益。詹先生長久關心也很快清楚我們這幾年的狀況,對於當下的困境,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與助益。他說:目前你們雜誌、專案以及紀州庵,皆可勉強自負盈虧,現在就剩「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了,這是一個擺明以服務為主的單位,很難自負盈虧,所以你們也算是目標明確,那就努力為「資料中心」募款吧。

「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成立於1982年7月1日,比《文訊》創刊還早一年。宗旨是「蒐集文學史料,進行研究、推廣與服務的工作」。但很快發覺必須藉助發行刊物,搭配專題、專欄的規畫,輔以專案、系統化的整理資料,長期持續進行,才能落實目標。因此有了《文訊》的誕生。

今年7月1日,《文訊》34周歲。創刊號〈編者的話〉曾言:「這將是服務性重於一切的刊物。我們希望它能夠在文藝界與社會大眾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為推動文化建設的文藝界朋友,包括作家和讀者,盡一份棉薄。」當年這段文字,已真誠表露創刊者的理想抱負,看似平淡無奇,稱不上豪情壯志。然而時移境遷,實踐這一諾,得要通過多少殘酷現實的重重考驗!

而後《文訊》顛躓前行,關切的朋友多次建議我們放棄資料中心,斷尾求生!我內心也曾有過掙扎,但總是不捨多年的努力半途而廢,唯恐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沒人願意繼續承接。另一方面,卻也深感欣慰,這些年協助政府持續完成的文化工程:年鑑、文壇大事記要、作家作品目錄、台灣文學期刊目錄、作家作品資料評論目錄、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因此,固執的我們,仍在城市的一角,守著春風吹,春江暖,春花開。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人文關懷
〈作家的批信〉
為台灣工人代言的小說家楊青矗 向陽
〈夜雨西窗〉
仍然是想念──愛因斯坦傳奇 童元方
〈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7〉
迷人的一九二○年代風景(下) 陳芳明
〈百草言〉
中國文學史的複線──讀陳國球總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黃英哲
青年筆陣
〈島嶼殘酷史〉
十七世紀的荷漢刑罰 何敬堯
〈溫室效應〉
不吃 許亞歷
〈粉筆胭脂〉
古典時代的愛情,以及網路分手──一則出版業的網路行銷案例 陳栢青
談文論藝
關於公理與正義的問題──楊牧謹慎小心的藝術涉事和介入 李敏勇
浪子彩羽和他的詩版圖 向明
擷萃櫻華開詩路,吟斷松雪祝山魂──蘇慧霜《阿里山文學誌》的探索與創新 陳亮、李天成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
逃家為讀書的唐潤鈿 李宗慈
〈文壇新秀〉
深夜裡的生活習作──毛奇和《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溫若涵
向台北城致意的方法 毛奇
〈懷念作家〉
有鳳歸兮──憶金鳳姊 鄭如晴
我們的文學夢  特輯
像我這樣的一個小說家 陳雪
本期專題  月光光,照詩華──雨後的燦爛:台灣戰後現代詩社與詩刊1
〈綜論與回顧〉
映照台灣童詩的黃金年代──《月光光》在台灣兒童文學史的價值與意義 謝鴻文
我與林鍾隆老師 洪中周
漫談《月光光》兒童詩刊幾件事 陳正治
《月光光》與台灣童詩教學瓶頸的突破 傅林統
《月光光》四帖 馮輝岳
林老師感動我的事──向《月光光》主編致敬 黃基博
憶《月光光》 廖明進
在銀色的月光下 褚乃瑛
兒童文學的大山 蔡榮勇
〈今昔詩作〉
童心、雲和山 林鍾隆
釣魚、淡水二首 林武憲
跛腳的老掛鐘、楊桃樹下那一家雞 林煥彰
最大的聲音、拱橋 陳正治
鳳凰木、蛻變 傅林統
〈附錄〉
雨後的燦爛:台灣戰後現代詩社與詩刊1──《月光光》詩刊座談會紀錄 吳菊芬
《月光光》封面輯 呂佩珊
書的世界
〈書評〉
從「務虛」到「務實」的教育轉向──我讀親子天下編輯部等的《設計思考》及其別冊 高大威
月光下的藍色女孩──我讀廖梅璇《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張瑞芬
時間之直線與歷史之停滯──讀阿來《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 黃錦珠
你真的算過雞兔同籠的腳嗎?──詩集《得不到你時得到你》與郭詩玲現象 鴻鴻
玩書祕笈──《人間書話》話人間 陳逸華
以愛的不可能完成詩歌的可能──閱讀蘇家立《其實你不知道》 沈眠
尋求主體性的香港文學史,再下一城──評介《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1至1945年)》 須文蔚
一個孤獨者與思想家的社會觀察──評王幼華的《心的流淌》 唐毓麗
〈回眸1950年代文學13〉
時代如晦,雞鳴不已──鳳兮散文《雞鳴集》 應鳳凰
采風誌
祖靈的手,記憶的火種──頭目哈古與他的木雕藝術 馬翊航
活動報導
當寫字人變擺攤人──紀州庵百周年慶「作家私房菜市集」側記 陳姵穎
在獨木橋上與平路相遇──《袒露的心》的非寫不可 廖宏霖
不只想像,我們書寫──「2017台北文學季」文學創作工作坊側記 祝柘里
銀光副刊
〈詩〉
相濡以沫? 黃漢龍
樟湖川流 李展平
往事 涂靜怡
絕妙解體的乃人形石頭記 碧果
清明,欲祭無墳 周伯乃
詩兩首 邱各容
冬山河生態綠舟 陳良欽
〈散文〉  
家己的目睭家己顧 劉靜娟
閒雲野鶴 曲潤蕃
親愛的李大夫 康芸薇
喜剩人生記事之二 陌上塵
茅廬詩聲 高鳳池
我到伊朗想到的是…… 陳蒼多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吳東權
紫蝶翩翩 許其正
失字者札記6 失字者
〈翻譯〉  
欲將輕騎逐 丁尼生詩,黃文範譯
 

內容簡介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