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7月號/2017 第69期

ART PLUS 7月號/2017 第69期
定價:128
NT $ 122
  • 出版社:藝術地圖
  • 出版日期:2017-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拇指姑娘_社交˙媒體˙網絡新世代
「車子沒歪壞」這是最近網上看到好笑指數最高的圖片。「沒歪壞」理所當然以為「台」氣十足告訴你車子沒歪沒壞,但聊起天來朋友個個都笑翻天,原來網路潮語WIFI(歪壞)已經透露了代溝,讓你的「再次創作」笑話從香港台灣傳到英國,繞過整個北半球。你有多久未真正跟人講電話?除了銀行客戶經理在英國選舉前因恐怖襲擊恐慌引爆的匯率浮動問你要不要先投資?你還能安坐在家裡,手拿著一本董橋的華麗轉身嗎?當朋友的明信片與書信已成為像蘇富比拍品一樣珍貴,銀行賬單比家人報平安更準時,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與新世紀,未切身關係的人事物結盟?不再執著舊時懷念的設交情事?
不同世代的社交是怎麼進行的?連總統都會鬧笑話,因社交不當而發生的種種笑話,從古至今、西方到東方、白衣到高官有哪些?自從臉書的發明與Google大神掌握了人們的生活細節,「社交」、「媒體」與「生活」居然就這樣牽扯不清,人們的語言至傳統媒體的生存已經被攪亂到外星球去。交友的渠道早已變化,不善社交的「宅男女」與為不善社交的宅男女所發明的「臉書」與「網上自拍」,結果讓大嬸、阿婆、交友博客與社群團購積極變成一種人際關係與生意。
「社交」與「媒體」的演進,取代傳統媒體資訊傳輸方式,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也被重新洗牌。藝術的創作已經不是簡單地從透過網絡經驗探討「網絡創作」的作品,Google Art「虛擬實境」的美術館地圖導賞已滲入一般大眾,漸漸取代觀眾真實到美術館取經的實境;透過網絡觀賞劇場表演,虛構其「劇場參與」的經驗,也透露了藝團火燒身,恐怕是挽救觀眾漸離藝術實境的危機處理。我們再以無法抗拒世代的轉變已經不是十年一輪迴的世代交替,傳輸方式(電郵、QQ、RRS、Facebook、instantgram、line等)已經以光速的轉變讓新世代成長。
現代拇指姑娘與童話拇指姑娘,一個以真實的拇指光纖筆來證明自身的存在,一個則是以純真的形象繼續在我們已經不被重視的記憶與無限放大地想像裡,在某一個遺忘的角落裡,等待未來的大神再把失去腦袋的人們帶回後拾回。
 

編者的話

追了愛麗絲沒?
香港固體垃圾袋徵費在五月份已經公告,預計2019年下半年就會實施。垃圾袋徵費?就像買東西徵收塑膠袋徵費一樣,家庭用戶與企業用戶都必須購買政府規定的垃圾袋。以前可以將超市的塑膠袋重新使用當作垃圾袋,現在政府徵了你塑膠袋的錢,還要你花錢去買他的垃圾袋,原本在超商拿回的塑膠袋變成必須裝在政府垃圾袋裡的垃圾,真正變成另一種垃圾了。
徵了人民的稅,是否減少了垃圾或是膠袋使用?很多人跟我一樣,家裡多了很多不同物料的環保袋,但卻比可以回用當作垃圾袋的塑膠袋更無處棲身。少了一物也多了一物,商人總有辦法從你銀包裡掏錢,最終人們還是沒有學到環保。少了塑膠袋卻沒有少了垃圾,政府到底有什麼方法教導人們減少垃圾?又有什麼辦法處理已經產生的垃圾?更甚者,那些需要緊急回收,且可再生製作成有用物質的資源垃圾。
查了香港環境環保署網頁,政府二零一三年五月發表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下稱「《藍圖》」)對於「源頭」廢料回收是有積極的計劃卻實施範圍保守,而為推動回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香港行政長官在 2014 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預留10億元設立回收基金。回收基金已於2015年7月獲得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並於2015年10月啟動。其中回收基金包括兩部分,分別為「企業資助計劃」和「行業支援計劃」。而「回收」的業務其實就是發標書請一些願意處理回收生意的承包商進行一些奬勵計劃,例如讓他們承租土地去處理回收,或者利用回收物料想一些回收的生意。只是承包、打包與發包,對於回收後的廢料,到底政府有無實際的政策、基建(不只是垃圾堆填區)與人民可參與計劃?
在香港是不用追垃圾車的。曾經在網路有一位居住在台北的法國主婦寫過這樣的一篇文章,提到在台灣每家每戶一到固定時間就要去追「愛麗絲」(「少女的祈禱」是台灣垃圾車的音樂)。垃圾車有分固體垃圾與廚餘,在等待垃圾車到來的時候是最重要的街坊交流時間,除了可以互通生活訊息例如生活小撇步,還可以敦親睦鄰共同協議一些合作事項,每每這樣,認識了很多當地的朋友,交換食譜與各自的有機種植成果;而菲傭姐姐也因此獲得當地人的教路,慢慢被接受。同時,回收站一如日本一樣,家附近一定會有一間,台灣被要求需要積極在家做資源回收,紙類、鋁類及玻璃類的物質就可以自行拿到回收站,每斤每兩秤重賺取些微的回收費,還可以以奬勵的方式換回規定用的垃圾袋以及家用物資例如肥皂洗潔精等。這個有趣的人文景觀,在香港是沒有的。
因為香港從來沒有回收文化。社區的垃圾分類箱的永遠爆滿、髒亂,像是無人處理,我們也不知道政府為了這些「象徵性」收了的可回收物料拿到哪裡去?可以做什麼?家庭產生的垃圾從來無法分類,即使分類了,沒有垃圾車來收,回收箱也絕不是在家附近,更沒有回收站。孩子們在學校學了資源有效利用的各種方法,放眼望去,社區也沒有教導的版本與示範,令人氣結與無奈。這種情況就像是禁止吸煙,在街上卻總是隨處可以看到政府垃圾桶上可以丟棄煙頭的容器,像是鼓勵你吸煙。香港政府並未限制走在路上不可吸煙,使得凡走在癮君子後面500公尺內的無辜善良老百姓無一避免必須吸二手煙,這種法則兩頭煙,亦也是兩頭討喜不被趕盡殺絕的做法。真是獨一無二的開發國家政策,未開發國家做法。
(總編輯:樊婉貞)
 

雜誌目錄

004 Column
寺山修司的氣味,開出荒花一朵朵
前膽藝術展覽的擔保制度
舞蹈的科技哲學與美學
革命偶像暴走
二十世紀的文人張大千
「氣!反空污」策展做為運動的方法

010 Feature
拇指姑娘:社交與媒體的語境
中外名人突鎚時 — 12則登上新聞的社交軼事成語
台灣流行語開道 我潮故我在
香港潮語 潮來潮去
社交媒體帶出紙媒危機與行銷的新管道
藝術上線:數位化與數位的雙重面向
劇場的即時性不再是優勢? 淺談媒體直播對觀眾的衝擊
社交時代愉刑錄 — 訊息年代‧回授‧通訊潘朵拉
積木之家,與移動中的友誼—掌上網路世代,人們如何相識相聚?
拇指姑娘:未來的世代

044 A+Special
國際視野- 南方高美館展覽 (TBC)
奈及利亞拉哥斯:黑色大陸的藝術前線

049 Preview
東邊舞蹈團《嶄新歷蹈》
Art Actually香港 × 布魯塞爾 跨文化藝術展演
福戲網絡《馬丁‧路德》
高古軒:《泰倫·西蒙:肖像與當代》
《放映》
李傑:《Something You Can’t Leave Behind》
寓教育於魔法:國際綜藝合家歡《見習魔女花咩啦》導賞
初試啼聲的理想平台 — 賽馬會黑盒劇場資助計劃
「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 — Folding/ Unfolding︰ 流動攝影展
「器‧風景」— 存在於銀器裡的個人美學及感性體現
2017夏至藝術節《移動劇場-斗六至新營》
SANKAI JUKU─MEGURI 山海塾《回》
國光22週年【雙週雙重慶】
2017女節✩不要叫我姊節
原鄉驚艷─陳正雄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展
2017米耙流濕地藝術季

058 Visual + stage
恣長的集體意識林──生命之樹:雲端種樹計畫
立霧工作坊 (TBC)
不羈的視野 - 畢卡索、曼菲多波西、漢斯哈同、吳炫三、池上鳳珠陶藝特展
萬紫千紅:香港新水彩

066 Music
浦契尼晚年的歌劇三部曲
貝多芬再度走紅?
音樂節目介紹

074 Listing

076 Lifestyle
香港的文學織錦
Roger Waters:重整搖滾旗鼓
巴奈在凱道的詩意抗抵
 

內容簡介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

《art plus》傳承《am post》,繼續以跨文化藝術的方向發展,並會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我們希望超越界限和距離,加上與信念相近的流通網路合作,從他們最大的連鎖網絡及各區的文化地點,以更廣更多的平台接觸大家。《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給自己不斷地加分,生命才會充滿意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