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8月號/2017 第70期

ART PLUS 8月號/2017 第70期
定價:128
NT $ 122
  • 出版社:藝術地圖
  • 出版日期:2017-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孩子的藝術樂遊
爸媽比孩子更豐藝術,是的。要不是孩子還小,很多私人時間都給了孩子,有想法及重視私人生活的爸媽絕不會輕易地就放棄與藝術接觸的時間。
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這也是為何壯年級的觀眾(大約處於30-50歲之間),會於藝術的活動中消失的原因。很多藝術機構深知,中產階級甚或我們說的高教育階級,就是這個年齡層的觀眾,應該是最有資格且最有能力參與的藝術的人類,偏偏他們會因為工作、孩子或是戀愛的原因,消失在藝術的參與裡。
ART PLUS八九月專輯連成一氣,從雖然如此種種原因可能無法給自己私人時間參與藝術的爸媽,還是有一群不放棄,且認為自己是最好的身教版本,由自己帶著孩子參與藝術比在學校點綴式的藝術教育,「瘋藝術」的爸媽永遠是最好的藝術版本。我們提供這些爸媽一個「瘋藝術」手冊,讓你們在悠遊閑夏的暑熱中,有更好的選擇帶孩子去消暑。雖然放假好似可以不用太忙,其實身在職中的爸媽深知,孩子沒上課的時間,爸媽更忙。
 

編者的話

當代藝術不可承受的輕
拉莫維奇(簡稱阿布拉莫維奇)的自傳《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連日閱讀愛不釋手,感受良深。
在我所知道的當代藝術領域裡,很多人跟我一樣,自認為對當代藝術的閱讀只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便能慢慢得到答案。現在當代藝術表態,許多可以一語命中或是闡釋極大「概念」道理的當代藝術作品,多數是拿著雞毛做令箭空有外表,浪費觀眾時間來理解,藝評者深知問題選擇乾脆噤聲。每每我們帶導賞團時,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即是何謂「當代藝術」?它與「前衛藝術」、「概念藝術」有何不同?舉辦跨媒體藝術展時,例如錄像作品,觀眾包括收藏家最多的疑問是,「錄像藝術」是什麼?它與微電影、大電影以及卡動漫有何不同?歐洲當代藝術已經於五六十年代崛起,影響至今,我們還在對亞洲的觀眾解釋何謂當代藝術?即使藝術系的學生也囫圇吞棗當代理論,說穿了對於這不是我們掀起的革命,是完全、一路、還在學習中。
當代藝術的先鋒者,約瑟夫·博伊斯(德語:Joseph Beuys,1921年5月12日-1986年1月23日)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家是物件(人,也可以是一個藝術物件)」,他的理論與 杜象用小便盆(《噴泉》創作於西元1917年)以其現成物做為作品的概念敘述,一樣影響當代藝術理論重大 。博伊斯的幾件重要作品如《油脂椅》、《毛氈衣》,已深深影響了六十年代以後所有稱為行為藝術大師的創作,包括阿布拉莫維奇。而歐洲的畫廊早已打開世界窗口,接受這些違背常倫且時時駭人聽聞的演出也令人敬佩。表演中的紀錄照片與演出同時的演出費當時都是藝術家得以維生的重要資源,卻鮮少有收藏家買單,然而「行為藝術」是被接受的。亞洲的「當代藝術」如今看來仍只在「概念」的帷幕下,創造有商業價值的作品,距離當代的語境實在還很遠很遠。「行為藝術」更是毫無進展,亞洲的行為藝術先鋒—台灣的謝德慶與韓國的白南准,至今已經是歷史的文件,更先進的就再也想不出誰可以同份量了。
六七十年代的歐洲是顛覆性、叛逆性以及無政府主義的「自由主義」盛行時期,英國開始的龐克文化反映社會與階級中、下層階級被壓迫等等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當時的思潮與社會狀態。龐克文化試圖對社會發出的訊息是,不是所有人都過得很好、不是所有人都一樣。阿布拉莫維奇從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的南斯拉夫釋放出來,來到無政府主義的歐洲,正好給了她無限大的藝術資源與勇氣,也成就了她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與其他許多重要的行為藝術家一樣,創造出許多至今仍無人超越的作品。
我們看看自己身處的東方社會,中國對外的戰爭一向是戰敗的,唯獨打勝過的戰爭只有「內戰」,皇帝壓迫人民,人民與軍隊推翻腐爛的皇朝。即使至今,中國做為世界最大的一個共產黨國家,還是一個皇朝的概念。中國及至亞洲的自由主義、靡爛與無政府狀態的龐克文化從未來過東方,除了那形式上的「龐克頭」!如同那形式上的「當代藝術」理論,亞洲對於西方「當代」藝術的追尋,還在依樣畫葫蘆,徒有外型卻沒有創意與內容。因為藝術起源的重要原因未曾在東方出現,也因為社會與階級的不公平也未真正在東方起過革命、甚至成功過,我們沒有「當代藝術」起承轉合的原因,更不會有「當代藝術」的精髓。
一直以來,我總是懷疑:當代藝術只是一個「潮流」的詞語,在東方被許多大學藝術系、藝術系老師與擠迫頭想要從藝術身上找到自我價值的學生,視為一條在古典藝術沒落(只能成為畫廊與拍賣場的商品)的困境下的新興市場。當代藝術以概念先行,尤其在香港,藝術功底不被重視,藝術底層相當脆弱的現實下,用「概念」賣點子以便在商業市場與崇高的精神承載一個沒有出路卻又必須支撐的市場,是一個不可以說破的祕密。(總編輯:樊婉貞)
 

雜誌目錄

004 Column
商業畫廊中的不尋常風景:索卡藝術中心「補牆計畫」
普及表演場地:Event Cinema( 實況影院 ) 是否解方案之一?
藝術跨界的成與敗:香港 X 布魯塞爾的《Art Actually》
禁式極樂園
藝術力場的虛實
低度曝光,只許你交會低度曝光我時的微光
六本木上的東南亞
碎裂的影像 破敗的身體: 談「破身影」中的三件錄像


010 Feature
10個兒童藝術學堂點擊率最高的古今中外藝術家
港澳台不能錯過的親子藝術節慶
另類體驗 - 藝術實踐於生活篇
文化研究 - 青少年藝術體驗


032 A+Special
2017臺灣文博會 - 臺灣創意在島嶼中爆炸
Creative Expo Taiwan
台灣文創的孵夢經驗
揉合草與塑 - 「禾本科」真草文具新思維


044 Preview
城市當代舞蹈團《小王子》
紀錄劇場節 - 新進紀錄劇場展演
Project Roundabout《謊言》
廣東快車:珠江三角洲的藝術
尋求無情小姐
香港文化博物館:《八代帝居 ─ 故宮養心殿文物展》
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音樂學院合唱團 《鴿之翼》音樂會
香港小交響樂團:《古典音樂速成:樂團指揮有幾勁》教育音樂會
Live exhibition《社交場》孫尚錡 ×【透明】符號__變動__聯覺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KCB《光》
盜火劇團《過氣英雄傳》
曉劇場《夏日微涼夜話5:隙》
黑木劇團《派對》
「蕈息」范格斯攝影個展
花蓮石雕藝術季 「大石代」
「黏夢」蔡玉庭個展/伊日藝術高雄駁二空間


052 Visual + stage
《初試啼聲4》,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改變,在城市裡不斷發生-專訪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林欣怡
亞洲第一巨星鄭京和 - 澳門樂團開季帶來的期待
《h.am》菲歐娜.伯格(Fiona Burke)、李若玫
《旁觀者(Beholder)》展覽 — 介於策展者、藝術家及觀者之間
睽違十年 世界經典爵士人聲演唱團體紐約之聲(New York Voices)空降Vocal Asia Festival首度亞洲授課
跨越世紀,世界同歡 — 香港聖樂團:《創世的喜悅》音樂會
共舞同行,還我本色 — 新域劇團:《本色男女》


066 Music
從《樂來越愛你》電影交響音樂會
歌劇@兩岸三地

074 Listing

078 Lifestyle
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 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
Pierre Henry (1927 –2017)告別具象音樂先鋒
羅大佑的「家 I」到「家 III」
 

內容簡介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

《art plus》傳承《am post》,繼續以跨文化藝術的方向發展,並會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我們希望超越界限和距離,加上與信念相近的流通網路合作,從他們最大的連鎖網絡及各區的文化地點,以更廣更多的平台接觸大家。《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給自己不斷地加分,生命才會充滿意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