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5:小說30家(下冊)

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5:小說30家(下冊)
定價:350
NT $ 277 ~ 315
  • 作者:蔡素芬
  • 出版社:九歌
  • 出版日期:2008-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444864
  • ISBN13:9789574444861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土地的脈動、人民的聲音、戀人的呢喃、政客的暄嘩都轉為文字收錄在這30篇精彩的小說中,作家的筆尖不停的反映出人生的不同面貌,讀者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台灣30年來的巨大變化。

下冊入選菁英小說家:
阮慶岳、朱天心、賀景濱、林俊?、楊照、蔡素芬、朱少麟、鍾文音、駱以軍、黃錦樹、成英姝、郝譽翔、陳雪、張蕙菁、甘耀明。

本書特色

★慶祝九歌出版社創立三十週年,並反映在此期間(1978-2008)台灣文學之特殊表現及其成就。首創《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為台灣本土文學做一完整紀錄,並立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本集依文類分詩、散文、小說、評論四卷,書名分別為《新詩30家》、《散文30家》、《小說30家》、《評論30家》,除小說、散文分二冊外,餘皆為一冊。

★本集所選作家為戰後世代(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出生者),各卷作家以出生年為序,皆不重複。

★主編序言,暢談三十年文風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所選各家皆有作者小傳、風格特色、鑑評及照片,便於讀者閱讀賞析之用。

  選收作品,含短篇傑作,長篇精選而編者短評,更涵蓋作者寫作風格及該篇作品特色。

作者簡介

蔡素芬

  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林榮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曾獲多次校園文學小說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興文藝獎章等。著有《鹽田兒女》、《橄欖樹》、《台北車站》、《姐妹》等,主編《九十四年小說選》。

 

目錄

編輯體例

001文學民主的實踐(總序)/李瑞騰
007家國與私密的混聲(主編序)/蔡素芬

上冊
012 施叔青/行過洛津
034 李永平/雨雪霏霏
050 廖輝英/展轉紅蓮(節錄)
084 黃凡/大學之賊(節錄)
108 東年/燒王船
118 舞鶴/細微的一線香
148 宋澤萊/廢墟台灣(節錄)
174 李昂/牛肉麵
194 平路/何日君再來(節錄)
218 蘇偉真/時光隊伍(節錄)
244 王定國/苦花
262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節錄)
280 林宜澐/男人經過女人
288 朱天文/巫言(節錄)
318 阮慶岳/蝴蝶

下冊
336 陳玉慧/海神家族(節錄)
380 朱天心/去年在馬倫巴
398 賀景濱/去年在阿魯吧
430 林俊□/廢邊社傳說
446 楊照/一九四八.人尋
484 蔡素芬/潮聲
500 鍾文音/陸上行舟
520 朱少麟/地底三萬呎(節錄)
536 駱以軍/月球姓氏(節錄)
554 黃錦樹/我的朋友鴨都拉
572 成英姝/那不是我丈夫
586 郝譽翔/萎縮的夜
604 陳雪/陳春天(節錄)
624 章惠菁/末日早晨
662 甘耀明/蘭王宴

 

文學民主的實踐

  一九七八年三月,鄉土文學論戰方歇,小說家、中華日報副刊主編蔡文甫創辦了九歌出版社,成為出版界「五小」中的老么。

  歷經時潮的衝激,「五小」中的老大純文學出版社已經停業,創辦人林海音也已歸道山;大地出版社讓出了經營權;爾雅和洪範,都還堅守文學崗位,努力經營著;而九歌出版社,依然意氣風發,準備在創社三十週年的二○○八年,以更豐碩、亮麗的成績,向世人展示九歌奮戰不懈的人文英姿。

  《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即是九歌創社三十年的獻禮之一,分文類(詩、散文、小說、評論)精選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以後出生的台灣作家各三十位的作品,總計收入一二○位作家。

  這裡所謂「台灣文學」,係指在台灣出生、生活的作家寫出來的文學,作家特指一九四五年以後出生者,有本籍台灣,亦有外省第二代及從海外來台求學、工作及生活者。「三十年」指九歌創社迄今(一九七八 ~ 二○○八);至於「菁英」,則是編輯委員的認定與選擇,凡此皆有必要略作說明。

  十年前,為慶祝九歌創社二十年所編印的《台灣文學二十年集》亦分四卷,選二十年間各文類作家二十位的作品,那時並沒有用「菁英」字眼,「二十年集」是中性的,但事實上各卷只選二十位,選的當然是編輯群認為相對比較好的,這一次決定更明確表達編選意圖││選出編輯委員心目中的文學「菁英」。請先看我們在去年三月八日所議定的「編輯體例」:

  一、《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以下簡稱「本集」)套書之編印,旨在慶祝九歌出版社創社三十週年,並反映在此期間(一九七八?二○○八)台灣文學之表現及其成就。

  二、本集依文類分詩、散文、小說、評論四卷,書名分別為《新詩30家》、《散文30家》、《小說30家》、《評論30家》,除散文、小說分二冊外,餘皆為一冊;由各卷主編負責編選。

  三、本集所選作家為戰後世代(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以後出生者),各卷作家以出生年為序,皆不重複;為與《台灣文學二十年集》(以下簡稱「前集」)略作區隔,後十年已停筆之作家未選入。

  四、入選作品以發表於此三十年間者為限,不與前集重複,同時考量文學質地與讀者接受度。

  五、本集前有總序,由召集人執筆;各卷皆有主編所撰序言;所選各家皆有作者小傳、 風格特色及照片。

  看過《台灣文學二十年集》的人都會發現,這兩次編選的基本思維並沒什麼不同。人的部分挑選戰後出生者,入選作品則是在九歌成立以迄編選之際寫作或發表的。這其實是把九歌一家出版社和戰後台灣文學史聯結思考,但不是要編九歌文庫的選本,而是精選台灣文學作品。 實際的作法是,由九歌邀約四位對台灣文學發展有長期觀察的文學工作者,和九歌編輯部代表組成編輯委員會,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的基礎上擬定《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的編例,由四編委分別負責詩、散文、小說、評論四文類,各自提出預選及備選作家名單,人數一定要超過三十,再開會詳細討論,決定入選名單。

  主編可能會有他的堅持,但他必須說服其他的人。事實上當所有的名單經過彙整,我們彷彿也就看到了在時間的流動過程中,這一塊土地上的許多不同類型的寫作者,持續或間斷地寫作之身影。有共識的比較多,有少數需要共議共決;還有跨文類寫作現象,本諸「皆不重複」的原則,當然會有一些歸屬的討論,這時總盼能兼顧其寫作傾向及社會普遍的認定。

  《台灣文學二十年集》計收入八十位作家,《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要收入一百二十位。我們一開始就沒主張前集所收要全數保留,一方面是編輯結構已略有調整,另一方面是經過十年的演變,主客觀條件皆有所增減,就像我們明寫在編例上的「後十年已停筆之作家不入選」。這個條例意味著「後十年」的表現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對前後兩集的入選狀況,《新詩三十家》去三加十三,《散文三十家》去八加十八,《小說三十家》也是去八加十八,《評論三十家》去七加十七。總的來說,在前集的八十位作家有二十三位不見於後集,比率近三成,增加的是六十三位,這相當程度反映出一種典範更替現象,從歷史發展變化的角度來看,這也很正常,建議讀者合觀前後二集,基本上我們認為這些作家在此三十年間的表現都很有可觀。

  前面提到跨文類寫作現象,也有必要進一步說明。《評論二十家》中的龔鵬程和王浩威,在《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中移到《散文三十家》,楊照則改列《小說三十家》。另外,原預選名單中,新詩類也列入蕭蕭和劉克襄,經討論,蕭蕭收入評論類,劉克襄改在散文類;評論類原也在預選名單中的李敏勇、簡政珍、龍應台,前二人編入新詩類,龍應台則進了散文類(也有極少部分作者無意願參與此項選集)。

  在入選作家中,年紀最長的是小說類中出生於一九四五年的施叔青,最年輕的是新詩類中一九七八年出生的楊佳嫻。女性作家占有三成五,其中小說類男女各半,但新詩類女性只占六分之一;以出生年算,一九六五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有二十八位,比率二成三。大體合乎台灣文壇的基本分布狀況。

  在最早的編輯會議中,關於入選作品,我們確定了如下的原則:「散文每家二篇,儘可能一長一短;詩維持四至五首,不選長詩;評論一人一篇,以大眾比較能夠接受為原則;小說也是一人一篇,可節選長篇」;但由於編選之事,必須尊重作家,尤其是我們決定請入選者提供若干作品以備選,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會有變數,這個部分我們請各卷主編負責處理,九歌編輯部來協助。

  如所周知,九歌在創社不久即編印年度散文選,近幾年且加入了年度小說選和童話選,可視為針對文學表現的反映及時進行經驗總結的作法,有助於典律生成,兩度大手筆編印《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規畫「新世紀散文家」、「名家名著選」、「典藏小說」、「典藏散文」,乃至於出版《新詩三百首》、《小說教室》、《散文教室》等,都可以看出九歌出版社面向台灣文學的歷史建構,特有參與的熱情與提供史料的用心。

  從《台灣文學二十年集》到《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在「選文以定篇」的實踐過程中,出版者、編選者和作者共同參與了台灣文學歷史的書寫,然而在文學民主的時代精神下,我們咸信,另外任何一組編輯群,可能編出或多或少不同的選集,因此,我們期待得到讀者的批評及一切具建設性的討論。

二○○八年三月

家國與私密混聲

  以近三十年來的小說表現,編選出具代表性的三十位戰後出生作家,這是一個蒐尋範圍極大的區域,設定為「三十」即表示必有遺珠,在編輯委員決議以「台灣文學二十年集」為藍本,考量「文學質地與讀者接受度」的基本方針下,對後十年仍持續創作的作者予以肯定,再加入這十年間寫作成績可觀,且近期仍有作品發表的作者,有了這些基本準則,名單逐一浮現。

  選入的作家中,較資深者,大都經歷六○年代到八○年代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互為頡頏的時期,在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技法與內容上各有所長,並歷經轉變,確立個人風格或不斷的自我挑戰,持續創作事業。中生代作家在八○年代中期引領後現代思潮,影響台灣小說寫作策略,這本時間長達三十年的選集,除可見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發展脈絡,亦可看出中生代與新生代作家,受八○年代中興起的後現代思潮與後殖民思潮影響的痕跡。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開放的言論和資訊傳播的發達,促使社會朝向多元發展,後現代多元、跨國、解構、商品化、拼貼、懷疑、去中心的體質移植到小說,使小說家大炫美學技藝,顛覆寫實,去故事,拆解結構,在形式上或夾?夾議或多音合奏,或魔幻或拼貼,書寫者及文學媒體群起迎向西方理論潮流,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加以解嚴後政治情勢變化和島內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挑起後殖民文學的爭論,身分認同和台灣主體意識,形成小說的重要內容,至此後現代與後殖民交相糅合並置,使得近十幾年來的台灣小說,雖然在出版類型多元的書巿沒有得到熱烈的回響,實際上已到了百花爭妍,各自表態各自探索各自書寫的齊放狀態。

  就議題特色而言,多元並陳,八○年代抬頭的女性意識書寫,到了九○年代已變身為女性情欲與政治權力的微妙角力,女性作者融入大論述書寫,爭取權力詮釋的發言權,大異於八○年代的情愛書寫;同志與酷兒書寫開啟性別跨界身分流動的書寫;都巿時尚與旅行書寫,去歷史中心放眼跨國文明;原住民小說作者紛紛出手,以小說為史,記錄族群歷史與文化歷程;馬華作家以離散書寫遙望出生之地;後殖民敏感的族群身分探尋、家族歷史採影,成為晚近另一股特殊的寫作潮流,為家族與國族的曖昧關係交相論述,無論是資深作者或中生代、新生代作者,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分別以家族為源頭,探溯作者的安身所在或國族詮釋。

  為紛亂的台灣下註腳,是一股由身分認同延伸出來的對台灣命運的焦躁與探尋,一系列以百年台灣書寫為名的小說紛紛出爐,作者立意為台灣的定位尋找解釋或出路。

  就書寫態度而言,資深作家大都身懷社會意識,能站在一個高度觀看社會發展,觀察社會問題,以文章為寄寓;年輕的作者,則以私密的角度抒發思懷,行文多一己生活周邊情事的切切私語。六○年代以後出生的作者,或是因為成長期間正值解嚴與社會多元發展,腦中還殘留舊體制的規約,E社會的無所禁忌又迎頭來擊,壯年時期逢政治意識形態分立、經濟衰頹,精神價值與現實生活都處在崩解的狀態,反映在小說中,顯露焦躁與憂鬱氣質,與前輩作家同樣追尋起身分與家族史時,表現手法與切入點就有極度的不同。幸而寫作是極為個人的,作家本應有所殊異才能各成特色,唯是因成長年代的時代氛圍不同,而彰顯出來的不同特質,也頗耐人尋味,是觀察一個世代文學發展可資研究參考的。

  就寫作美學而言,從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延續後現代與後殖民主義的興起,寫作技藝與內容益形複雜,資深作家有回歸寫實創作者,也有大膽創作以實驗為尚者,甚而脫離小說模式,挑戰小說的書寫格局,試圖另尋表達途徑,在虛構與現實中疊合出心像圖影。近期大量興起的類私小說書寫,作者暴露個人生活,不論寫生活,寫感情,寫家族,寫死亡,都有將個人故事借小說顯影,散文跨界小說的現象。

  小說作者若能拋棄已有的理論,不因循西方轉介的理論,另闢書寫形式與美學表現,無非是台灣小說凸顯自我特色之始,唯其寫作出版本身,即包含讀者的參與,作品能否成為社會資產,需要讀者的共鳴與認同。

  在文學發展的大趨勢中,作家本有個別的殊異,即使六○年代以後出生的作者多喃喃私密之作,其中也不乏以客觀冷靜立場為大環境發聲者,五○年代出生的作者雖多家國之憂,也可見其焦躁憤怒的情緒借題發揮。因此在千禧年後,家國論述與去歷史轉而陳述私密內視情感的作品並行,或交揉成台灣現象顯影,或在紛亂的社會價值觀中透過書寫自我救贖,台灣作者面對的是越發複雜的社會,將會繳出什麼成績,值得期待與觀察。

  選集裡的三十位作者各有書寫特色,有寫作多年持續不懈者,有跨文類表現皆優異者,有中斷寫作多年,近年又復筆,佳作不斷者,也有年輕的七○年代出生,寫作數年即已表現出強烈的個人特色者。「三十」當然不是絕對的名單,這裡未納入類型小說作者,也未納入已有數篇佳作,但近十年未有有力新作的作者,這份名單應是隨著作者的創作能量與時俱變的。

  選入的作品,因尊重作者的意見,先由作者初薦數篇,編者選定其中一篇,未參與初薦的作者,則由編者選定,經作者同意。編選的作品包含數千字的短篇到超過十萬字的長篇,主要希望能全面注意到小說作者擅長的篇幅,真實呈現台灣小說作者的創作活力與特色。況且近十年來,短篇小說不局限於一萬字上下的篇幅,本選集因應書寫現象,以作品精采為主,不以字數設限。但選集的篇幅有限,中長篇小說採節錄的方式,即使是節錄,仍力求該節錄的片斷具有內容上的完整性,所以各篇選出的字數各有長短,為讓讀者了解該中長篇的整體輪廓,編者在簡介中分別對各作品略做陳述。

  身為編者,在編選的過程中,常時與作者的群書為伍,務盼在簡介的部分力求精準,唯每位作者文多精采,著作眾多,字數有限的簡介畢竟難以盡述精華,編者未曾盡興,也請有興趣的讀者各取所需深入作者完整的著作,一方面可以糾正編者主觀的簡介產生的訛誤。

  短短數月的編選過程,這些作者這些書佔據了我的牆角與心靈,即將完成編選的此刻,已無限眷戀擺書的窗邊角落,許多個早上,我在窗邊的陽光或雨聲中密集閱讀,游思在作者羅織的虛實之間。掩卷之際,竟是游思未歸。

二○○八年三月

 

內容連載

小說30家 朱天心 (一九五八││) 朱天心少年春風,才氣縱橫,高中時期即享文名,天真無忌的書寫,一路寫來,靈魂漸老,感時多憂,老練世故的筆書寫眾生,細膩認真的對待著她的題材與人物,敘述形式多樣,可以浪漫抒情,也可以夾敘夾議,無論是感傷的敘述、頹喪的敘述、沉靜的敘述、激憤的寄寓、同情的關懷,我們都看到一個變貌中的朱天心,她不輕易和她的寫作志業妥協,她沉定思索著文學還可以如何表現。

從青春期的意氣昂揚,到陷身族群、性別、政治焦慮,到對自身生存本質的漫遊遐想,朱天心一層一層剝視自己,凝視時間,向書寫的漫遊領域尋求安頓,帶領著她的讀者信徒向文字的精緻和思考的冒險一路行去。

〈去年在馬倫巴〉是朱天心借用法國新小說教皇霍格里耶的同名劇作所彰顯的封閉自囚、幻覺的空間與虛妄的時間表現,講述一個犯有戀童癖的男性,在他自囚的空間織就的現實意識,那些透過書報雜誌反射投影的現實世界指向灰敗幽暗的一面,致使自囚行為更加無以翻轉。

文中的男性,原是香港僑生,畢業後留台工作,他原無大志,從小的志願是當個拾荒人去看看外在的世界。留台的謀生方式是經營書報文具店,兼出租漫畫,在作者的蓄意下,他的職業和拾荒志業並無太大悖離,他成日坐在店裡閱讀的書報資訊,無論是政治要聞、社會醜聞、娛樂八掛,都被他當垃圾棄絕,最後退守到漫畫文具間與女童玩著親暱的遊戲。作品不無隱喻透過一個外來的觀點看待台灣社會亂象,外來者終至無法在這社會擴展視野,還退縮自囚於內在的牢籠,再大的憤怒與掙扎也無助於走入現實。

朱天心,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多次獲得時報文學獎和聯合報小說獎等,現專業寫作。著有小說《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小說家的政治周記》、《漫遊者》、《古都》等多部及散文集多部。 去年在馬倫巴 他最後一次出來看世界,是在動物園大搬家的遊行時。

事實上,那時他站立處已是他所能退守的最後一道防線。他站在自己商店的自動門階上,正透過群山似的人頭,目送著兩隻在生鏽的鐵籠中被一輛載卡多挾持而去的猩猩,或人猿,總之是種哺乳類靈長目。那匆匆一照面中,他永遠忘記不了牠們悲傷洞察的眼神,不禁替牠們由衷的喊出一聲:「啊!人!」 那時候,廊階下一位剛剛隨眾興奮的大喊「哇!猴子!」的婦女迅速循聲回頭,發現是他,便拉著身旁的女兒隱入人叢離去。

他也認出她來,住在對街市場擺拖鞋攤的老闆娘,那女兒小學三、四年級吧,穿雙自家販賣的拖鞋,鞋上有一對芭比娃娃一樣修長光潤無脂肪的腿,之前,或之後,他或曾與她玩過,在她徘徊於他二樓的出租漫畫書堆中,他已經記不清楚了。 後來颱風季來臨之前,他用幾塊在門口垃圾收集點拾來的刻溝板把二樓臨街的窗子全部封死,不是為了防風,幽暗的室光下,他更可以放鬆恣意的做些事,不致好神經質的老認為有膽小的女孩會情急跳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77
  2. 新書
    85
    $298
  3. 新書
    88
    $308
  4. 新書
    9
    $315
  5.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