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政治門外漢

別當政治門外漢
定價:300
NT $ 45 ~ 198
 

內容簡介

  20世紀,全球大部分的國家都達到民主政治的境界,這是20世紀的一大成功;21世紀時,人民學著與民主政治共存,這則是21世紀的一大成就。但是近年來,政治活動出席的人數減少、政黨人數下降,以及意見調查的參與率低,種種現象顯示人民對民主政治體系的不滿已形成一股風潮,對民主政治造成很大的危機。

  現代社會已發生巨大的轉變,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當道,客製化和專業化的掘起,一些重要政治課題所牽涉的複雜度與範疇越來越廣,加上媒體的角色助長了犬儒主義的壯大,這些因素都讓現代的民主政府和政治領袖的工作日形困難。

  民主政治的聲譽下滑,政客要負起一些責任,他們日漸嚴重的貪污和腐敗,讓人民對政治冷感,產生唯有避之而不及的態度;但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般人民無法申張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作者認為現在的民主政治體系註定要讓人失望,因為它強調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經過了相當複雜的溝通過程,卻產生了混亂的妥協結果。只有一種尺寸的鞋子,怎麼可能適合所有的人?那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作者在此書中主張民主政治必須改變,讓所有人民可以輕易地為自己的政治傾向爭取與表達意見。

作者簡介

傑瑞.史東克(Gerry Stoker)

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編著政治類書籍逾二十本。

  本書為傑瑞.史東克最新力作,作者點出「政治運作正常,民主政治才能永續發展」的道理,診斷政治的弊病。民主政治的問題並不在於政治人物比前輩更貪污腐敗,也不在於人民對民主政治偏見加深。社會歷經劇烈變遷,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抬頭,公共事務講究專業,重要議題日益複雜且牽動全球,人民不再尊敬政治人物,媒體掀起犬儒主義,政府治理與政治領導更加困難。作者認為人民必須認清政治不可能討好所有人,政治就像所有的中央集體決策機制一樣,必須在互相衝突的利益之間尋求妥協,過程當中難免溝通失誤,民主政治的各種亂象也就隨之而來。

譯者簡介

龐元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筆譯專業考試及格,現為專業譯者。

 

目錄

第一篇 民主的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第二章 全球各地對政治的不滿情緒
第三章 對政治不滿意的原因
第四章 大眾民主國家的政治:注定失望?

第二篇 政治實務的病徵
第五章 公民越來越不參與政治?
第六章 公民行動專業化?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
第八章 民粹主義的危機

第三篇 尋找答案
第九章 給外行人玩的政治
第十章 重振政治機構
第十一章 建立公民活動領域

 

推薦序

既然無法逃避政治,那就勇敢面對

陳思賢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人的世界有某一類事情是最為矛盾弔詭的,所謂「矛盾」、「弔詭」之意是:你早知道它非常重要,但你卻一點都不喜歡它;而你越不喜歡它、迴避它,你受的損失就更大,因而逼得你不得不再去面對接觸它。例如:維持清淡健康的飲食並保持適度運動、花些心思敦親睦鄰、提筆禮貌地回覆某些人寫來的信件,甚至是索然無味、出現些裂縫的婚姻關係等都是。以上這些例子,使你我都頭痛,有人碰到的項目多,有人少。但是,有一件事,卻幾乎是每個人都無所逃,提到它時都對它心灰意冷、搖頭嘆息,但往往又對其成敗暗地心繫之,因為深知其嚴重性及對自身的影響;這件令我們所有人心頭感覺矛盾的事就是政治,現代的民主政治。西方有一句常用諺語,最能表達此種人世間之無奈:「實在無法忍受,但卻少不了它。」(you can’t live with it, you can’t live without it.)我們因此了解,政治之於人的生活,是太「基本」(essential)了,任何事情都以此為本。

  近代民主政治進入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已有數百年到數十年不等的時間,其中有多少人為此而流血犧牲,有多少悲壯歷史事件因它而起。但是,今天多數人卻都對它不滿──但是他們並非憧憬另外的一套制度,例如期待聖王又降世,而是希望它能更好。也就是說,大家普遍認同民主政治,同時卻認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所以現在全世界人類不啻正面對一個史無前例的情況:我們的(群體)生活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嘗試了各種方法卻難以改善它。看看歷史,人類各民族很少有共同承認的價值;現在終於有了,但是卻無法使它落實,大家都在嗟嘆還差一步,迄今不管經過多少方面、多少人的努力,大家也尚都束手無策。這真是奇妙的現象!高度文明、科技發達、屢造奇蹟的人類對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基本」問題竟然無法改善。

  在我看來,本書只有兩個目的,就是針對當代民主政治的普遍表現不佳這件事,一是說明何以如此,二是嘗試提出對策。何以如此?作者認為民眾普遍討厭政治人物,「調查顯示政治人物是全世界最不受信任的行業」;另一方面,有一些政治菁英或是權力掮客,把民主政治的普遍參與精神破壞無遺,讓人民愈來愈遠離決策,因而「對公民團體倒盡胃口,乾脆退出」。總而言之,這些都是人的問題,民主制度本身的價值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在此制度中人的因素──尤其是那些穿梭在政治舞台中掌握資源與具影響力的人─未能副合制度的美意,最後造成了「人民喜歡民主政治的構想,卻不見得欣賞民主政治的實務」。歸結言之,作者羅列出民主政治未盡理想的四個原因或是病徵,它們全肇因於人的因素:公民不喜參與政治、公民團體趨於專業化讓一般人無法親近、對政治人物普遍不信任的犬儒心態,以及民主很容易就會受到民粹主義心態蔓延而變質的特質。本書極重要的貢獻,在於作者對這些主要的病徵有精彩而深入的分析,這才使得稍後他可能提出有效的解藥。

  其中特別需要解釋與注意的,乃是「公民團體專業化」及「民粹主義蔓延」這兩個問題,因為「不信任政治人物」與「不喜參與政治」的含意已經很明確。作者指出,做為民主基本運作單位與政治推動力的公民團體,已經不像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或社區街坊利益的反映,「現在的公民團體普遍缺乏積極參與的大量會員,而是由專業人士主導。全新的公民運動專家應運而生,這些人密集參與政治,代表他人發起政治運動……公民團體走偏鋒,又強調菁英領導,難怪越來越多美國人對公民團體倒胃口,乾脆退出。」這樣一來,當然大家對於各類公民團體益形疏離。此外,民粹風又是民主很容易產生的流弊。作者認為民粹主義真正的力量在於動員以前不參與政治的人開始參與政治,所以:「民粹主義是建立在『我們』對抗『他們』這種簡單邏輯的脆弱思想,因此政治立場與政治理念相當多元。只要搞清楚『我們』是誰,『他們』又是誰,就可以玩起民粹主義的遊戲……民粹主義者發現把對手打成『外人』最能號召人民支持。」這種分析相當精闢,盱衡今世各國許多政治紛爭與衝突,就肇因於「我們」與「他們」的劃分,然後挑起衝突,使得協商、溝通成為不可能,更別說團結了。作者對於民主政治「向下沈淪」的原因分析的相當好,令人讀之心有戚戚焉。

  當然,挽救民主政治的「解藥」是大家必然期待於本書的。首先,作者肯定一般公民適度參與政治是有裨於民主的,他稱之為「業餘人士式的參與」。但此處,他有兩個堅持,這與他人不同,也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第一是他不贊成硬性提倡由學養未必足夠、時間未必充足的一般公民「過度」參與政治,第二是他反對一昧推廣由一般公民來行使有高度素養才能勝任的「審議式民主」;在這兩種情況中,他都認為「適當」即可,強求反而壞事!其次,他呼籲重振代議機構,拉近選民與民意代表之間的關係與提高互動頻率。關於此方面,他勇敢地提出了數點改革方案,非常實際,也很全面,值得讀者思考甚至批評對話。最後,作者要推動「新公民運動」,這可說是壓軸的方案。如前所說,民主政治中,人的因素決定成敗,而人數最多的群體不是政客,不是學者專家,而是一般公民。故一般公民的「改造」,其實是整個「民主政治表現不理想」問題的關鍵。他在本章中提出的例如共同治理、電子民主、志願活動、公民教育等都是針對當下的現代形態社會所下的「拯救民主」藥方,並不是天馬行空唱高調,也不是象牙塔之見,非常切中時弊。

  民主,是我們現代人的最高價值,但也經常是最大的痛。這本書適合每一個有資格走向投票箱的人閱讀,因為在蓋下這一票的動作之外,之前與之後其實都包含很多的認知與作為,才能真正護持民主。作者一再申言:「我們需要政治才能維繫自由與福祉。民主政治是世界的主流,唯有讓民主政治發揮功用,我們才能防止更糟糕的政治制度取而代之」。民主政治曾經在二十世紀時遭到重大挫敗,那就是它的起源地歐洲出現了法西斯,而且肆行侵略想要消滅不同意它的國家。因此在二戰之後,西方國家紛紛反省民主政治的問題在哪裡,也造就了政治科學的勃興。如今已超過六十年,許多看法、解釋也已沈澱、成形,變成學者間共識。本書可看成是幾十年來這些各種檢討立場的總記錄與集大成,也可算是最新的「共識」。各界檢討民主政治的努力還會持續不斷,聲音也還會維持多元性格,但是關於現代民主弊病的「病理教科書」已經可以編寫,讓大家了解目前研究成果與主要說法。本書企圖告訴我們政治有多重要,民主有多重要,但如果竟然我們讀完還沒被說服,那麼可能不是本書寫得不夠好,而是人類民主的前景堪慮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如世界各國,台灣的民主也有許多令人惋惜的「痛」。與世界先進國家相較,台灣施行民主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各種「老」、「少」民主政體會有的弊病卻不遑多讓。台灣的政治人物、權力掮客與選民三者各有其問題,而加總在一起益形惡化。如前所述,人類相處的問題很多,但是民主是大家一致公認用以解決問題的制度;台灣的問題很多,而民主法治也是迄今各方唯一的共識。所以,我們都希望台灣的民主能改善,運作地更好,這應該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理論上來說,就長期看,如果民主制度運行不佳,社會一直處於爭議與不信任中,是沒有人可以從中獲利的,因為個人或群體無法作規劃與預期(短期起起伏伏的政治投機與攫獲利益是例外)。因此,就護持民主與改善公民素養來看,台灣需要什麼書?就是一本告訴我們民主的問題並非是沈?難解、令人束手無策的書。認識病痛,對症下藥,是唯一可行的補救之道。但是,知易行難也是民主不振的原因之一。看完書之後,我們就必須捲起袖子來作。「政治為何重要?」因為我們無所逃於它。

 

內容連載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
政治是找碴的藝術,就是到處找碴、錯誤診斷外加亂開藥方。
——美國諧星葛丘.馬克斯

現在的政治人物比較會說謊?
「後真相」社會?

許多人相信犬儒主義,是因為覺得政治人物總是在說謊,最辛辣的言論來自作家彼得.奧伯恩的著作《政治謊言之起源》,書中提到以前的政治人物只是偶爾撒謊,現在的政治人物不但經常說謊,還是有計畫的說謊:

「現在的英國是「後真相」社會,公開的言論不再根據事實,而是經過人為操作。關於現實情況與政治的論述也是精心設計的騙局,被拆穿之後又東山再起…這種情況現在才有。現在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有騙子,大部分的政治人物不時互相欺騙,也欺騙人民,最近幾年大家對於政治人物說謊與欺騙已經司空見慣,成為英國政治的常態。」

奧伯恩這本書擺明衝著英國的新工黨以及前首相布萊爾而來,書中也提到他認為美國布希總統也是個騙子。書中舉出大量政治人物說謊的實例,特別是新工黨在一九九七年之後所說的謊言。

書中的例子有些相當驚人,有些則根本稱不上謊言。書中提到布萊爾在二○○二年黨代表大會發表演說時指出「最大的考驗在於傾聽、改革與向前邁進」,到了隔年的黨代表大會又表示「我可不想走回頭路」,簡直就是「不要臉的騙子」。如果採取比較中立的觀點,不難發現這兩句話其實並無矛盾,「向前邁進」與「不想走回頭路」根本一點也不衝突,而且這兩句話好像也不值得大做文章。

如果奧伯恩說「政治人物在小事上說實話,遇到大事就滿口謊言」也許比較有說服力。布萊爾與布希在二○○三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表示海珊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即核生化武器),明知真相並非如此,很多人認為這是近年來最惡劣的謊言。也有人認為布萊爾與布希並非存心說謊,只是情報或判斷有誤。

這裡的問題在於忽略了「謊言」與「實話」之間的灰色地帶,誠如奧伯恩所言,謊言是存心說謊的人講出的錯誤訊息,可是說謊的人可能是無心之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的話不正確,外界對於布希與布萊爾對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判斷到底是存心說謊還是無心之過看法不一,就是這個道理。依據奧伯恩的說法,與存心說謊相比,只強調某些事實而故意忽略其他事實雖然會誤導他人,並不算是惡意說謊。

剛才已經提到「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表錯誤訊息」以及「刻意強調正面訊息」都不算說謊,還有一些情形也不算說謊,例如為了不傷感情所說的「善意的謊言」。有時候我們認同善意的謊言,認為這是好朋友、好伙伴該有的表現。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才會用言語美化自己的形象,政治人物在競選時常對選民說「我了解」、「我知道你的想法」,一般人在管理上仿效這種做法,往往會得到肯定。當然說的人可能只是表面客套,不過不管是牧師、新世代嬉皮、社工人員、政治人物還是記者,用這一招都能博得好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5
    $45
  2. 二手書
    15
    $45
  3. 二手書
    33
    $98
  4. 新書
    41
    $124
  5. 新書
    66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