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英國政府和政治,法國例外主義的終結,現代獨裁政治的理論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發展的特點,第三世界與政治發展等內容。

比較政治學方面的著作和教科書,已為數甚多。在此情形下,再增加一本同類的教科書而又要表明這樣做的價值,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但本書作者所撰寫、現在我們所看的這本書,以其質量證明了作者的努力是成功的。

比較政治學之難在於「比較」;比較政治學之忌則在於簡單列舉或堆砌國別論述。我們面前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很好地結合了比較分析和國別論述,並且在各個國別章節中始終貫穿了比較的筆調和精神;從而使其真正成為了一本「比較」之作。
 

目錄

總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導論
比較分析的邏輯
認為國家及事件具有獨特性的立場
本書的計划:理論和國別研究
概念框架:一些常用概念
有效政府的必要條件
危機的解決順序
政治文化
決策結構和後工業社會
政治體系的分類
結論
注釋
第一編 現代民主國家
第二章 工業民主國家:理想與實現
對工業民主的界定
後物質主義分化和政黨沖突的興起
民主的文化要件
分裂社會和社群問題
民主政治的結構與模式和權力問題
西方政黨在綱領和原則上的發展趨勢
行政國家和民主理念:技術專家治國制的角色
新統合主義和技術專家的統治
結論:民主的危機
注釋
第三章 英國政府和政治
英國政治史:連貫性的形象
英國政治的社會文化背景
英國的政黨制度:神話與現實
政治結構和過程
公共政策及其表現:英國體制的未來
變革世界中的連貫性和傳統:教育的角色
無序中的政府:變革性質上的分裂
注釋
第四章 法國政府和政治:法國例外主義的終結
過去的影響:法國的革命遺產
法國政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
憲政形式:從議會制民主到總統制
法國政黨政治的變遷
大眾社會中的利益調解
法國決策過程中的官僚體系:僵持社會的形成
法國的社會政策:為適應後工業時代而進行調整之前景
結論:穩定與變遷
注釋
第五章 德國:歷史上充滿擾攘的新興超級大國
過去的影響:令人煩惱的遺產
建構政治文化:戰後德國的文化轉型
聯邦德國的憲法模式:建構穩定
德國政治中的行政
政黨和利益代表
統一後新德國的政策和前景
注釋
第二編 工業獨裁和專政
第六章 現代獨裁政治的理論與實踐
第七章 俄羅斯與前蘇聯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發展的特點
第三編 欠發達國家的政治
第九章 第三世界與政治發展
第十章 尼日利亞:部族主義和文化多樣性
第十一章 拉美的現代化與民主化
第十二章 結語:變化中世界趨勢和概觀
專業術語對照表
人名對照表
校譯後記
 

面對為「比較政治學”課程所著的新老教科書過剩的局面,期望在這一類著作中再寫出一部言之有理的書,就成為一個難以應付的工作。盡管在構成本書主題的形勢迅猛變化的情境下,體現內容的最新性已是一項可觀的成就,但光是宣稱這本書是最新的成果,尚不足以服人。一本新書將很快褪去它鮮亮的光澤。隨着事實的展現,所謂最新成果的說法會很快過時,更新的書籍也將迅速被媒體拋棄。因此,面對着這樣一個已相當擁擠的書市,在作出另寫一本教科書的決定時,倒不如將寫出具有某種獨創性的著作來作為寫作動機。

對我們來說,盡管現在對一系列政府的描述式知識有必要存在,但一本教科書應該要尋求它自已獨特的地位,超越只是對這類資料的描述。我們期望在這本書中,不僅有對理論和具體國別的研究,還能將這兩類資料聯系起來,為政治世界中所充斥的迅猛變動提供有條理的研究視角。

「變動”本身就是個含糊的主題,除非對「變動”的內容予以明確說明。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當我們致力於本書的第二版工作時,世界上出現了一些新的政治模式。在這段時期里,世界上最顯著的一種變動就是出現了從權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普遍轉變,蘇聯的解體就屬此列。這個帝國的崩潰,使得第二種主要模式得以出現——民族或文化保衛的政治,或者領土收復主義的政治至上現象的興起,這類在1977年被當時的作者視為新生力量的現象,現在已在西方民主國家,並同樣在欠發達的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國家中,改變了原來就特殊意義而言的分化和一般意義而言的政治的面貌。隨之,在世界許多國家中出現的共同體或「國家”意識的喪失,以及共同體危機爆發對民族國家機構和運行帶來的影響,在本書中都作了詳細的探究。同時,我們還探討了遍及世界的專家治國制的日益重要性,這種體制清楚地顯現在諸如公共官僚政治統合主義等現象之中,這類現象導致許多工業化國家在政治過程性質上趨於一致,這種趨同可能會在那些提高技術水平的欠發達國家中擴展開來。

正是這種快速和深刻的變動,在給要求從中尋找出一定模式的任務以挑戰和機遇時,賦予其比以往更為嚴峻的形勢。正是通過對這些模式的洞察,才能確認在當代世界中發生的諸多事件的價值所在。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基於這樣的假設,即除非利用一些理論的框架來組織政治現象的原始材料,否則這些材料毫無意義可言。

但是,脫離資料建構起來的理論,只能算是一種在形而上層面上的運用。理論應能適用於實際的政治機構和事件。因此,我們將理論部分章節作為對國別研究的一個導論,然后充分運用和大量參照理論部分章節的內容,努力來建構后面的國別研究。本書在寫作時,並未假定學生對理論著作或本書所涉及的外國政治及社會狀況有任何預先的熟知。本書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學生要了解關於本國之外政府的、比零星消息更多的知識的希望和期待。書中理論性的和描述性的觀點,將讓學生既能從材料中獲得樂趣,又能更為有效地保有它們。零星的材料很快就會忘記,而對於政治結構、過程和發展趨勢的理解,在課后仍將經常停留在學生的記憶之中。

我們想要特意指出的是,在寫作和編撰這本書時,我們把比較政治學領域內的各種不同觀點都已納入書中。因此,盡管我們力求使本書的不同部分之間能保持一致,但如果需要的話,我們通過寫作和組織,使得每一章節也能夠自成一體。這樣的做法,使教師在確立所教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時能更為靈活。一些教師會選擇跳過理論建構的章節(第一、二、六和九章),而直接轉向國別研究的章節。用這種方式,就可以對國別研究的章節分章閱讀。特別是有一些教師會明顯感覺到,第一章中對方法論的思考並不屬於通常應是大學生所學的內容。當然,考慮到當代比較分析被定義為一種研究方法,許多教師認為,比較的邏輯方法也應該成為比較政治學的核心課程中的一部分。我們所作的修正,同時接受了這兩方面的觀點。因此,我們覺得,本書在這方面的獨特貢獻,對於那些希望使用本書的人來說,應該有使用價值。

本書的主要作者勞倫斯·C.邁耶和約翰·H.伯內特,對於蘇珊·奧格登在過去和這次修訂有關中國的章節中所表現出的技藝和專業精神深表感激。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體系,不能忽視,沒有中國部分,本書顯然就不夠完整。本書的主要作者在其余章節中,從一開始就努力合作互助。可以公正地說,貫穿本書的論點和結論都是我們共同得出和總結而成的。

在第二版中,除了新增的有關拉丁美洲的章節外,其余各章都作了重大的改寫和更新,為的是使本書能與不斷出現的事件同步,以及對過去所作結論和推論予以重新考慮。盡管許多新的變動被納入書中,但我們感到在第一版中所作出的主要結論和概括,更為這之后世界上所發生的事件所強化而非削弱。

對於那些對本書作出認真的和富有建設性分析的評論家,我們深表謝意。我們已經仔細地考慮過他們的每一個建議,並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納入書中。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得州科技大學的加里·埃爾伯,他在拉丁美洲部分的章節中的專業評點和指導,對寫作這一章的准備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幫助作用;還有同樣來自得州科技大學的卡魯·卡魯第三先生,他貢獻了關於他的祖國——尼日利亞部分的專業知識。當然,對於本書中存在的任何事實和判斷上的錯誤,由我們承擔全部責任。

對於普倫蒂斯一霍爾公司為實現本書再版所給予的鼓勵和信任,本書作者深表感激。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始終對編輯工作予以指導的尼科爾·西格諾里蒂,以及新版的編輯邁克爾·比克斯塔夫。

勞倫斯·邁耶
約翰·伯內特
蘇珊·奧格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