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日本社會分層

當代日本社會分層
定價:120
NT $ 104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日本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研究的成果(SSM),探討了促進分層變化、流動的歷史背景,深入分析了日本社會分層和職業流動的變遷,並預測了新的趨勢以及未來的動向。

  近年來,社會學分層研究持續升溫,以日本一國所作的社會分層研究為例,可資國際社會學分層比較,亦可作為中國當代社會分層研究的借鑒,因之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本書作者具有良好的社會學背景,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創造性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書不僅材料翔實、准確,而且角度新穎、視野開闊,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目錄

1 結論
1.1 歷史背景
1.2 以前的研究
2 關於階級、地位和社會流動的概念
2.1 問題的理論框架
2.2 問題的歷史框架
2.3 問題的跨國框架
3 社會不平等和社會差別的各個方面
3.1 收入差距
3.2 其他社會差別
3.3 隨時間變化的社會分層
4 代際職業流動
4.1 代際流動的趨勢
4.2 自我雇佣和社會流動
4.3 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5 勞動力市場和職業流動
5.1 引言
5.2 基本概念和數據
5.3 內部勞動力市場和公司間的流動
5.4 各部分之間的流動
5.5 討論
6 關於階級觀念和地位觀念
6.1 引言
6.2 變化中的階級觀念和地位觀念
6.3 中間階層化現象:經驗分析
6.4 中間階層化現象:形式分析
7 政治態度和社會階層
7.1 政治態度
7.2 社會階層
7.3 政治支持者的划分:1955/113
7.4 改革主義政黨的衰落:1985/118
7.5 作為支持率波動原因的「無掌派歸屬」
8 婦女的地位變化和地位認同
8.1 引言
8.2 性別間某些差異的概況
8.3 已婚婦女的地位認同
8.4 日本婦女的性別角色定位
8.5 總結和討論
9 結論
9.1 總結
9.2 近期趨勢
9.3 對未來的展望
附錄1 相關術語釋義
A 安田指數
B 基尼系數
C 職業分類和職業聲望
D 地位對應
附錄2 圖目
附錄3 表目
附錄4 參考文獻
附錄5 索引
譯后記
 

中國人對於日本社會階級狀況的了解,一直苦於缺少中文文獻資料。記得20世紀80年代比較流行的是福武直的《日本社會結構》,介紹了日本的階級結構。此后,這方面的中文書就很少見了。90年代中后期見過日本一橋大學的渡邊雅男教授撰寫的《現代日本的十階層差別及其固定化》的中譯本。這是一本很專業化的著作,體現了左翼社會學對於日本社會階級的認識。不過該書的通識性不夠,不易為一般讀者所理解。因此,此次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高坂健次教授主編的《當代日本社會分層》中文譯本的出版,確實有填補空缺的意義。

對於本書的介紹,高坂健次教授在本書第9章里已經作出了提綱挈領的總結,讀者盡可以自己閱讀,這里也就不贅述了。筆者惟一想強調的是,高坂教授指出,日本曾經作出了消除社會等級制度的嘗試,這一點非常重要。他說日本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消除社會等級制度的時期,一個是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廢除了封建身份制度,創建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另一個時期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政治的民主化導致了地主階級、財閥和貴族等階層的消亡。高坂健次教授認為,這兩次嘗試的核心問題都是摒棄了「先賦原則」。對於沒有學過社會學的人,可能需要解釋一下什麼是「先賦原則」。通俗地說,所謂「先賦原則」就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高低不是憑自己個人的努力或成績獲得的,而是由於家庭血緣、父母地位等先天的因素獲得的。所以,如果貴族的孩子仍然都是貴族、窮人的孩子仍然都是窮人,這樣的社會奉行的就是「先賦原則」。日本社會重視家庭血緣關系,因此,摒棄「先賦原則」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中國社會也有類似之處。

如果總結一下我國階級結構之變遷的話,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50多年的時間里,曾經有過兩次重大的社會階級結構變遷的實驗。第一次是1949年以后所做的「打碎階級」的實驗,該實驗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個方面。先是在1949年前后在農村進行了「土改」,平分了地主的土地;后來,在50年代中期,在城市里逐漸地將私營工商業「公私合營」、集體化或國有化。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中國內地,真正的「階級」意義上的土地所有者階級和產業所有者階級便消失了。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在「打碎階級」的實驗以后,在作為有產者的「上層階級」消失了以后,「先賦原則」並沒有被摒棄,反而被強化了。比如,此后所建立的城鄉分野的、嚴格的戶籍制度,重視所謂「家庭出身」的社會政策等,奉行的都是典型的「先賦原則」。1979年以后,共和國進行了第二次巨大的階級結構變遷實驗。隨着鄧小平同志「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口號的提出,私有財產權在中國變得越來越普遍,有產者階級在中國重新浮現,富有階層在中國崛起,個體和私營的業主們變成了極為重要的社會群體。階級的形成在中國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是,從社會原則上看,正是在1979年以后重新出現階級分化和形成階級體系的時候,中國卻開始摒棄了「先賦原則」。從數據分析上看,人們自身努力的因素在獲得社會地位上開始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如果一個社會擯棄「先賦原則」,提倡每一個人的勤奮、努力,正如法國大思想家托克維爾所說,「大部分富人都是先窮而后富的」,那麼,這個社會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筆者對於本書的主編高坂健次教授還是非常熟悉的,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兩個——社會分層研究和數理社會學的研究。高坂健次教授早在1986年就獲得了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此后一直在日本關西學院大學任教授,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論著。關西學院大學的社會學部在日本社會學界的評比中一直名列前茅,高坂教授曾任該社會學部主任。最近,經過激烈的競爭,高坂教授獲得了日本文部省重點學科社會學COE項目,高坂教授作為COE項目負責人,研究的主題是社會學與人類幸福的關系。

本書的主要譯者張弦先生也是筆者的好友,他為翻譯本書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翻譯上字斟句酌,做到了精益求精。另一位輔助譯者何曉斌曾經是筆者的碩士研究生,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在此對兩位譯者的貢獻表示感謝。

本書的編輯潘宇、翟江虹、莫常紅盡心盡力,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謹借此機會向他們致以謝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