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定價:174
NT $ 151
 

內容簡介

本書的要旨是改寫五四史觀對傳統婦女史的論述。明末清初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遷,促進了「才女文化」的繁榮。其中最突出的是紡刻的興起、讀者大眾群的出現、對情感的重新關注、名妓文化能見度的提升、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有機會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義等。因此,本書認為,明末清初的江南閨秀遠不是受壓和無聲的。這些婦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體系中,創造了一種豐富多彩和頗具意義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過儒家理想化理念、生活實踐和女性視角的交叉互動,重構了這些婦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過婦女生活,本書提出了一種考察歷史的新方法。這種方法是以具體了解婦女是如何生活為前提的。
 

目錄

中文版序
緒論 從「五四」婦女史觀再出發
上卷 情史與社會秩序
第一章 都市文化、坊刻與性別松動
第二章 情教的陰陽面:從小青到《牡丹亭》
中卷 婦女性別的重寫與重讀
第三章 丈夫與女中丈夫:女性角色的錯位與延伸
第四章 從三從四德才、德、美
下卷 家門內外的婦女文化
第五章 家族人倫與「家居式」結社
第六章 書寫女性傳統:交際式及公眾式結社
第七章 名妓與名山:男性社會中的婦女文化
注釋
引文目錄
索引
譯者后記
 

整整十年了。這部書英文版面世后,轉眼我們已走進另一個世紀。劉東先生一直關注婦女史在中國的發展,多方奔走,鍥而不舍,中文版得以出版,他功不可沒。李志生教授,對唐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卓卓有成。她毅然擱下自己的學問,費神推敲他人的辭章,她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優雅生動的文筆相輝映。本書得以我的母語中文面世,可以說是志生和原書作者合作的結果。這段文字因緣,也可以說是明末清初江南才女借書信往來結社的一種延伸。志生洋洋灑灑的譯稿,我只做了少量改動,對於她的努力和尊重,我深深感謝。

過去十年來,中文史學界風起雲涌,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都有創新。本來少人問津的唐宋、明清婦女史也開始受到關注。為了尊重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我曾考慮對本書作通量的改寫、加注,但因時間倉促,未能成事,惟有在這里聊向我敬佩的學者們致意:古代史的杜芳琴、秦漢史的李貞德,唐宋史的鄧小南、臧健、高世瑜、劉靜貞,明清史的定宜庄、李伯重、熊秉真、劉詠聰。明清婦女文學研究,對婦女史尤多啟發,我特別感謝張宏生和他的女弟子,還有華瑋、胡曉真。

在翻譯過程中,志生既解決又發掘了不少概念性的問題。其中最基要的是對「women」一詞的演繹——一是「婦女」呢還是「女性」?在英文的語境當中,「women」意指在心理或生理上被認知為有同一性的群體。在一篇饒有影響力的論文中,美國學者白露(Tani Bar—low)提出,「女性」一詞的發明,為的正是要建構這本來子虛烏有的同一性。白露更引陳宏謀《教女遺規》中一句「夫在家為女,出家為婦」,進一步論述在古文的傳統語境中,「婦」和「女」屬於截然不同的認知范疇,它們既沒有同一性,傳統中國也因而沒有「女性/women」這一身份屬性。

誠然,「女性」是一個現代詞匯。它既不曾在古籍中出現,支撐它的理念——即性取向、性行為或性存在(sexuality)能界定一個人的社會身份一——對古人來說也是陌生的。但是,我認為在古文的語境中,「婦女」可以專指「已婚的女人」,也可以泛指「婦+女」,涵蓋了「在家」及「出嫁」的女人。在第一章我們將會論及,明末「才女文化」的出現,所依賴的正是一種視「婦」與「女」為同一社會性別的「女性」意識。但是由於「女性」一詞沒有在明清典籍中出現過,在本書討論明清社會的章節中如要指涉后一種廣義的含義,還是盡量沿用「婦女」一詞。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我用的社會性別分析方法,本身就是現代思維方式的產物。在進行分析時,往往為了行文方便順暢,用「女性」或「男性」還是比較恰當。因此本書中仍出現了「婦女」與「女性」兼用的章節。的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婦女史能不能成「史」,如何成史,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界定婦女史的研究對象。這個問題進一步探討,有待各方學者共同努力,並不是這本書所能解決的。

今天,國內外不少年輕有為的研究生有志從事婦女史的研究。我所殷切期待的,是這些新的研究成果,能在不到十年內改寫中國史,讓這部小書被遺忘在塵封的角落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