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向中國的民眾尤其是上海的讀者敘述描繪上海的今昔,對一個法國歷史學家來說似乎有些過于大膽,甚至有些可笑。誰還能比那些從父輩、祖父輩起就和這塊土地存亡與共的市民更熟悉和理解這個美麗的大都會呢?我在遠方由衷地熱愛著她,曾利用各種機會多次進行短促的參觀訪問;我在繁冗的檔案中尋覓她的足跡,探討她所經歷的重大事件。所有這些都只能得到間接的經驗和感受︰一個研究員的結論,而不是目擊者的見證。相比那些締造這個城市與分享她的居民的共同命運的參與者的體驗,一切來自于外部的關注點都可能顯得不太恰當。由此.投向一個中國都市發展過程的所有的非中國人的目光,也同樣可能被設想為是看不到問題的關鍵,即演變中的巨大的文化活力和適應力。因此,我必須接受一些讀者的批評,因為在本書中找不到與他們的經驗相應的共鳴。也找不到與他們心目深處保存的上海的印象相符的重影。

然而,所有的過錯都有權申辯。在這里,我試圖說明的是,排除了感情色彩的目光。可以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人們有直覺認識;把一個法國歷史學家和她的研究目標隔開的地理、歷史和文化距離,允許她對上海的現實和真實性有另外一種視覺,即與具體事實給予的即時感知有所相異的看法。當然,不是說更好,僅僅是不同而已。

本書最初的寫作對象是那些不太了解上海史的西方讀者,所以對于部分熟知上海的中國讀者來說,有些章節可能顯得平淡無奇。但是,不尋常的視角還是可以充實或改變他們的觀點,使他們看到一些沒有提出過質疑的部分。

以帝國主義為例。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上海歷史上,條約制度和外國租界的存在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上海與中國現代化
第一部分 開埠
第一章 上海城里的外國人(1843~1853)
“蠻夷”的到來
從納貢制到條約制
雙重誤角
為什麼是上海?
外國人特定居住區
雙重面貌的城市
第二章 地方外交和國家政治(1853~1864)
小刀會佔領中國城(1853~1855)
太平軍的進攻(1860~1862)
中國人定居租界
上海模式與條約制度
第三章 上海資本主義的誕生(1860~1911)
對外貿易,增長的動力
世界主要的港口之一
銀行和投機
早期工業化(1860~1895)
工業的新崛起(1895~1911)
洋行與會館公所
買辦
中外資本主義
外國領事——經濟舞台上搖擺不定的角色
沒有結果的官方現代化運動
第四章 上海社會萬花筒
早期上海灘的居民
租界里的日常生活
中國人社會
第五章 租界模式
公共租界
例外的法國人
中國士紳緩慢的動員
城市現代化與思想轉
第六章 1911年革命
“殺呀!殺呀!萬眾直前……”
沒有未來的資產階段革命
對未來失望
第二部分 大都會(1912~1927)
第七章 上海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1921~1937)
1920年代的經濟奇跡
上海的新企業家
商業資產階級的初創時期
國民黨與經濟制度現代化(1927~1937)
國家資本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
第八章 革命的熔爐(1919~1937)
革命力量的高漲
上海的革命政黨
1925年五卅運動
國民黨鎮壓共產黨
外國人的恐慌
蔣介石與1927年“四一二”事變
從起義罷工到城市恐怖:共產黨影響在上海的衰弱
救亡運動和群眾運動的新高潮
第九章 秩序與犯罪(1927~1937)
大上海市政府
道德秩序與社會控制︰新生活運動
國家與社會的相互交織
不相稱的結果
犯罪盛行
鴉片與“犯罪肆虐”
青幫與“法國親戚”(1927~1932)
事控華界
第十章 海派文化與現代性理念
城市新貌
消費的狂熱
對外國影響的開放
時空轉換
崇尚體魄和外表
“摩登女郎”
新式娛樂活動
上海的文學與文學在上海
上海和新藝術
早期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
第三部分 一個時代的結束(1937~1952)
第十一章 戰爭,淪陷和國際地位的終止
第十二章 返回革命浪潮中
第四部分 共產黨領導下的上海
第十三章 上海地位的變化
第十四章 重振雄姿勢(1990~2000)
尾聲:邁向21世紀的上海
大事記
參考書目
譯後記
 

從遠方遙想上海

向中國的民眾尤其是上海的讀者敘述描繪上海的今昔,對一個法國歷史學家來說似乎有些過于大膽,甚至有些可笑。誰還能比那些從父輩、祖父輩起就和這塊土地存亡與共的市民更熟悉和理解這個美麗的大都會呢?我在遠方由衷地熱愛著她,曾利用各種機會多次進行短促的參觀訪問;我在繁冗的檔案中尋覓她的足跡,探討她所經歷的重大事件。所有這些都只能得到間接的經驗和感受︰一個研究員的結論,而不是目擊者的見證。相比那些締造這個城市與分享她的居民的共同命運的參與者的體驗,一切來自于外部的關注點都可能顯得不太恰當。由此.投向一個中國都市發展過程的所有的非中國人的目光,也同樣可能被設想為是看不到問題的關鍵,即演變中的巨大的文化活力和適應力。因此,我必須接受一些讀者的批評,因為在本書中找不到與他們的經驗相應的共鳴。也找不到與他們心目深處保存的上海的印象相符的重影。

然而,所有的過錯都有權申辯。在這里,我試圖說明的是,排除了感情色彩的目光。可以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人們有直覺認識;把一個法國歷史學家和她的研究目標隔開的地理、歷史和文化距離,允許她對上海的現實和真實性有另外一種視覺,即與具體事實給予的即時感知有所相異的看法。當然,不是說更好,僅僅是不同而已。

本書最初的寫作對象是那些不太了解上海史的西方讀者,所以對于部分熟知上海的中國讀者來說,有些章節可能顯得平淡無奇。但是,不尋常的視角還是可以充實或改變他們的觀點,使他們看到一些沒有提出過質疑的部分。

以帝國主義為例。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上海歷史上,條約制度和外國租界的存在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除了對帝國主義應負的責任所作的歷史和道德的判斷外,上海人和外國人對這事賣本身的認識似乎彼此分歧。

對上海人來說,外圄租界是受制于非中圄人的權力機構管理和影響的居住區,它們被排斥在中國人的城市社團之外,或者被擯棄在城市和社會的邊緣。這些地區從這種社會遺棄中汲取了他們的特異性和統一性。盡管租界在城市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盡管當地的中外精英在那里接觸和聯系,然而對于全體居民來說,租界就像是大陸上的一塊未知空間,其特征類同。對租界的認同是否定的︰它們不是中圉人的居住區。它們的作用是帝國主義的服務工具和帝圄主義的象征ε

正是在租界這種表面的相似下,反差無所不在,例如在公共租界的商人寡頭勢力和法租界雅各賓派的官僚主義之間。前者與他們企業的繁榮休戚相關,後者注重宣布他們的重大原則,並時而付諸實施。至于外國人社團內部的不協調,表現在天主教徒對抗耶穌教徒,深謀遠慮的領事反對急功近利的商人,謹慎強制的外交官抑制時刻準備要求宗主國軍事干預的僑民。

所有這一切,當時的中國人很少關心。在他們看來,這無疑是“蠻夷”之間的爭端和糾紛,與他們的社會無關。而當代的歷史學家則不能不在意。因為這些爭論對決定城市的命運具有關鍵性的作用。1854年,海關外國稅務司在上海的開設使英圄領事的意圖得到了實現,因為一些英商和別國領事都想利用太平天國起義來取消海關稅的繳付。同樣,1927年4月,與英國領事借助武力的立場背道而馳,法國領事采用了極為靈活的外交手段,為蔣介石對共產黨的突然襲擊提供了便利。

請不要誤解。我絲毫不想把上海史納人租界史,猶如西方歷史文獻長期以來所做的那樣。我的目的不是要把這些半殖民飛地的歷史歸並到它們宗主國的歷史中,恰恰相反,我想使它們重新融入當地的歷史。目前,上海利用她繼承的豐富遺產,從當年在她土地上風行的形形色色的外國影響中吸取精華。今天上海的現代性賦予她許多特征,她的效率和魅力——科學技術發明的志趣、經營管理的能力、優美精致的建築和服裝設計意識——在前租界提供的範例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仍然是“非中國”模式,但已經面目全非,與原型截然不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