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

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
定價:348
NT $ 59 ~ 303
  • 作者:王文濤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7-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56083
  • ISBN13:9787101056082
  • 裝訂:401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秦漢時期的災害救助、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待撫恤等社會保障措施及社會保障思想。作者不囿成說,以對文獻、考古資料的全面掌握為基礎,將歷史考證與計量統計分析有機結合,發揮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學術優勢,對秦漢災害資料做了獨到的整理,梳理了秦漢時期軍人優撫政策的內容及其歷史變遷,提出秦漢社會保障具有多元性和等級性特征,本書對秦漢社會保障全面系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王文濤,1956年生,河南潢川人,歷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社會史。著作有《秦漢宰相的謀略與權術》,合寫著作數部,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秦漢自然災害與社會救助
第一節秦漢災情的分類考察
一秦漢時期的水災
(一)秦漢水災的頻次
(二)秦漢水災的季節分布
(三)秦漢水災的地域分布
二秦漢時期的旱災
(一)漢代旱災的頻次
(二)漢代旱災的季節分布
(三)漢代旱災的地域分布
三漢代地震
(一)漢代地震的頻次
(二)漢代地震的時間分布
(三)漢代地震的空間分布
四漢代蟲災一
(一)漢代蟲災的頻次
(二)漢代蟲災的時間分布
(三)漢代蟲災的空間分布
(四)漢代蟲災與旱災的關系
五漢代風災
六漢代雹災
七秦漢時期的雪霜寒凍災
第二節秦漢災情綜合統計分析
┅┅
 

王文濤的博士論文《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經過修改,即將出版。作者請我作序,作為論文的指導教師有說不盡的快樂感。

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和文明的標志之一,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一個熱門話題,近代以來,許多國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1935年美國通過的「社會保障法案」是很著名的,但迄今為止,應該說,社會民主主義影響最廣的國家和地區,其社會保障最系統和完備,最值得稱道。我們的國家是後進者,這個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課題。

其實社會保障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命題,古代雖然沒有社會保障這個詞和相應的觀念,但有些做法可視為後來社會保障的萌芽。在中國,至晚在先秦百家爭鳴中「古老的社會保障」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並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設想和理論。應該說,儒、墨兩家在這個問題上用心最多。當時的關照點主要是恤民、救濟災民和鰥寡孤獨。

中國古代社會保障思想和內容是從「民事」問題中衍化出來的。民事最初的含義是治理黎民百姓。民是君主賴以生存的基礎,民的向背決定著君主的存亡。在政治諸因素中,民作為社會基礎是最穩定的因素,國可以易主,主可以易政、易吏,但無法更換民眾。這就是所謂的「鳥可擇木,木不可擇鳥」。儒、法、道、墨等諸子對此都有精辟的論述。君主是聰明還是愚蠢,其區分標准就是對民的態度和政策。統治者為了自己的長治久安,必須關注民的生存,於是有了重民、愛民、利民、富民、恤民等觀念和理論。在這類的重民、恤民等思想中就含有社會保障的內容。法家還提出了「以人為本」,但這不是民主,更不存在以人權、平等、正義為基礎的社會保障。當時的「民本」、「以人為本」僅僅是實現「君本」的基礎和補充,不管人們就「愛民」『恤民」問題講了多少美好語言,民基本上是被恩賜和被憐憫的對象。毫無疑問,這與「虐民」相比無疑是極大的進步。

古代的「恤民」除了徭役賦稅節制外,更具體的是指荒政,這就是《周禮》中講的「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和「以保息六養萬民」。救荒應屬於社會保障的范圍。

一般說來,調節社會各階層利益、保持社會關系相對穩定是國家的職能之一,稍微清醒的統治者都會把實現社會的有序與穩定作為重要的政治目的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家們倡導的「中和」論、「度量」論、「均平」論、「大同」論、「積貯備荒」論、「社會互助」論、「施舍救濟」論等,便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的思想基礎。當這些學說變成統治政策和具體的社會保障政策與措施時,又規范和指導著社會保障實踐的發展。凡屬與社會保障有關的觀念和實踐都應予肯定。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一些局部的、臨時性的保障措施,這主要以施舍為突出特點。由於很有限,所以它不可能為社會成員提供安全感和自尊感。這種保障的實施,往往伴隨著強迫性的勞動,而且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表現出鮮明的主觀隨意性和不可控性。

中國古代社會保障史是社會保障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歷史學研究中的應有之義,然而,目前有關中國社會保障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荒政史方面,對其它社會保障措施的研究甚少,關於秦漢社會保障的研究還是一片待開墾的處女地。王文濤關於《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的研究就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進行的。本書對秦漢時期的社會保障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考察與梳理,是社會保障史研究的新成果。作者的研究工作有這樣幾個特點:

首先,對秦漢社會保障的基本類型做出界定,並就每一種保障措施的特點和作用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揭示,在某種意義上深化了秦漢社會史與政治制度等問題的研究,並為開展當代社會保障工作提供了古代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借鑒實例。由於以往此專題研究成果甚少,體現了作者立於學術前沿知難而進的探索精神。這也決定了本書選題所具有的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理論意義。

其次,本書的學術價值集中表現為方法上的科學與學術觀點上的創新。就方法而言,其顯著特色是以對文獻、考古資料的全面掌握為基礎,同時將考證與計量統計方法有機地加以結合,對災害的分類考察和綜合分析都在原有學術基礎上實現了顯著的推進,顯示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學術優勢。作者對秦漢時期發生的諸多災害,做了全面縝密的梳理考定,附錄「秦漢自然災害年表」和「秦漢自然災害分類表」,是災害資料獨到的整理成果。作者還注重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的辯證統一,以洛陽地方的災害資料作為個案研究,是值得稱許的學術眼光。就觀點而言,論析不囿成說,積極探索,善於創新,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闡述秦漢社會保障多元性和等級性特征;梳理秦漢時期軍人優撫政策的內容及其歷史變遷;論證秦漢時期社會保障臨時性措施與制度化立法並行互補;解讀社會保障因其對象不同(社會下層與社會上層)而導致措施上的重大差異等等,皆自出機杼,言之成理,有力地推動了秦漢社會保障研究的深入與細化,體現了作者駕馭研究全局的素質與善於發明的能力。

第三,注重實證,致力於史實的搜集、排比與考辯,使有關的結論建立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之上,言之有據,信而有征,反映出遵守學術規范,求真務實的基本品格。考古資料與文獻典籍的互證發明,各類圖表、數據的嚴格排比、統計,更為研究的成功提供了強而有力的保證。

對秦漢社會保障的研究是一個新課題,所以難免有不足之處,對於有些福利措施的論述還不夠充分。作者的探索和研究分析是否深刻,是否有說服力,最終應該由讀者來做出判斷和評論。但無論如何,這部書仍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書中諸多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

最後,我說幾句題外話。文濤是我最後所指導的幾位年齡超過四十五歲的「老學生」之一。他們這一代人的經歷比較特殊,經過狂熱的荒唐年代,卷入過現代封建觀念大泛濫,務過農,做過工,恢復高考後又再讀書,後來又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文濤其生也「賤」,經歷了務農、做工的洗禮,中師畢業後到中學任教,經過自己的奮斗,以同等學力「闖進」學術「豪門」,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之後到大學教書。在此期間又經年累月研究數字化的媒體技術,可謂行家里手,成為復合型人才。他還是中國象棋業余高手,頗顯靈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復雜曲折的特殊經歷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他們這一代人刻苦勤奮,思想有深度。我祝願他們這一輩學人,當然包括文濤在內,能繼續奮發,為國家振興、民族發展和文化昌盛做出更多的貢獻。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7
    $59
  2.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