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英國著名學者歐洲比較史研究專家唐納德‧薩森的著作,對20世紀西歐社會主義的興衰起落進行了細致的論述和研究。本書一經出版,即獲得著名的伊薩克‧多伊徹獎,並被《紐約時報》高度贊譽為“20世紀最著名的一本書”。此外,《經濟學家》、《金融時報》等雜志均對其好評連連。歐洲和美國的多所重點大學將其作為教科書使用,該書亦成為研究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經典著作。

本書深刻揭示︰任何有成效的左翼政黨,無論是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還是共產主義政黨(在諸如法國或意大利的情況),必須要對資本主義創造財富的無方向的動力機制進行調節,使之社會化,而不是取代它。

連同附錄、注釋將近一千頁,算是晚近以來對於二十世紀西方左派政治勢力之發展最完整的整理與評析。作者側重法、英、德、義、瑞典五國的歷史,對於其他小國則是選擇性處理。基本上,作者將本世紀西方社會主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45年之前的擴張時期,許多地區的左派勢力以不同方式�試執政的可能性;其次是二次世界大戰到石油危機,這段期間是全球資本主義的黃金年代,社會主義也進一步落實成為各項具體的制度。

薩松的觀點基于非常廣泛的閱讀和知識積累。而我們在讀這本書時,決不會感到陷入雜亂無序、生硬不當的繁瑣細節沼澤中,也不會感到本書提供的知識缺乏生趣和智慧,這是一項驚人的成果,理當成為一部社會主義歷史的經典。

唐納德‧薩松(Donald Sassoon),是英國著名的學者,比較歐洲史研究專家。他的博士論文(1977年)以研究意大利共產黨的發展為內容,由歐美知名左翼人士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指導。薩松一直是英國工黨的成員,經常參與英國政府決策的討論。多年來,他一直任教于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王後學院和韋斯特菲爾德學院,曾多次在歐洲、北美大學授課。
 

目錄

上 冊
縮略語
中文版序言
序 言
第一卷 擴 張
第一部分 通往政治權力的艱辛之路
第1章 1914年之前社會主義的確立
第2章 從戰爭到戰爭(1914~1940)
第3章 受挫的選擇
第4章 戰爭、抵抗運動及其後果︰1939~1948年西歐共產主義的興衰
第二卷 鞏 固
第二部分 福利社會主義的建構(1945~1950)
第5章 1945年後的社會主義者
第6章 構建社會資本主義(1945~1950)
第7章 外部制約︰社會主義的對外政策?
第三部分 走向修正主義(1950~1960)
第8章 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
第9章 介于中立主義與大西洋主義之間
第10章 修正主義的基石
第四部分 錯綜復雜的1960年代︰“懸而未決”
第11章 左翼的回歸
第12章 對外政策共識的建立
第五部分 大論戰
第13章 工人階級抗爭的復興(1960~1973)
第14章 意識形態和學生抗爭的復興
第15章 女權運動的復興
下 冊
第三卷 危 機
第六部分 資本主義大繁榮時期的結束(1973~1989)
第16章 危機和左翼︰總論
第17章 小國的社會民主主義︰奧地利、瑞典、荷蘭和比利時
第18章 德國和英國︰執政的社會民主黨和工黨
第19章 法國的實驗
第20章 意大利共產主義的失敗
第21章 西歐極權主義政權的終結︰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臘
第七部分 社會主義的大危機
第22章 工人、婦女和綠色運動
第23章 20世紀80年代︰退守在最後堡壘中的激進主義
第24章 新修正主義
結 語
致 謝
譯後記
參考文獻
 

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社會主義者認為他們開展的社會主義運動同資本主義社會相隨並行。其馬克思主義版本的社會主義理論意味著,社會主義將是繼資本主義社會之後的新的社會形態。但是他們意識到——部分受威納爾‧桑巴特(werner Sombart,1906年出版的著名作品《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作者)的啟示——在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快的美國卻沒有發生社會主義運動。歐洲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有著強大的工會,但是到了19世紀末期,這個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才開始形成。然而在歐洲一些仍主要是農業社會的國度,諸如意大利和芬蘭,卻有著強大的、在選舉上頗有成績的社會主義政黨。這樣,就存在著一種兩難抉擇︰在資本主義幾乎沒有多少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主義者應該做些什麼呢?

在俄國,社會主義運動分成兩派,就如俄國的知識分子那樣總體上分成西方派和斯拉夫派。西方派認為,社會主義者的任務是在本國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提供進一步朝著社會主義發展的條件。斯拉夫派則認為,俄國將能夠跨越西方的那種資本主義。反資本主義的民粹主義者——諸如V.V.博韋弗萊洛夫斯基(V.V.Bervi-Flerovski),他的《俄國工人階級的狀況》(1869)一書得到馬克思的高度贊揚——這樣認為,俄國的米爾,即農村公社組織,提供了一種公共原則,它能夠而且應該被普及。俄國能夠避免資本主義的不公正,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一種以全國團結和合作為基礎的更好的社會制度的典範。這種趕超西方國家的幻想幾乎是俄國所有革命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征。在中國,類似的辯論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如像張君勱這樣的思想家受到孫中山的啟發,認為社會主義不僅僅是公平地分配財富,而且還包括現代化和工業化。這樣的先入之見一直是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主義者辯論的固定話題。例如在拉丁美洲,農民主義的思想就設計了一條關于農民的發展道路。

在俄國和中國,問題在于這樣的發展進程是留給資本主義去做,還是由社會主義者來掌握。那些持後種觀點的人必然傾向于這樣的信念,即為了實現社會主義者領導的工業化,有必要進行國家控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國家必須佔有生產資料,而是存在著各種可能的選擇︰國家可以代替那些顯然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資產階級;國家也可以鼓勵資本家,幫助他們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或者國家激勵一些企業家,例如在農業領域或新的、較小的企業里,為處于半市場化環境中的經理階級提供資金支持,即使在私有權被廢除的地方也是如此。國家和市場怎樣才能合理結合,從來就不是一個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的問題,它在十月革命以後也同樣沒有徹底解決。總的來看,在此後蘇聯經濟發展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到斯大林的五年計劃,再到20世紀60~70年代有限的、不充分的經濟改革,都可以被看作是關于市場和政治之間關系的爭論。

這種版本的社會主義,或者說是發展型的社會主義,可被描述為一種關于現代化或發展的意識形態。盡管它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但其實際任務包括要建設工業化的社會。這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即強烈地意識到,如果社會主義者不去做的話,就沒有人去做了(這樣國家就會處于停滯狀態);或者交由外國人去做(這樣國家就會像一個殖民地)。這種社會主義,一些人試圖將其界定為資本建設的社會主義,或多或少地同共產主義及其國家社會主義變體相一致。到目前為止,發展型社會主義的最成功的例子(一些人認為是唯一成功的例子)就是中國。在歐洲許多由資本家力量獨自完成的任務,即國家建設和工業化,在中國卻是由共產黨完成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工業體系得以建立和發展,同時經濟命脈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盡管出現了許多的嚴重失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