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共政策學:公共政策的整體透視

現代公共政策學:公共政策的整體透視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胡寧生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114527
  • ISBN13:9787802114524
  • 裝訂:419頁 /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從整體上系統透視公共政策的著作。全書構建了一個以公共政策活動為起點的,包含公共政策因素系統、公共政策運行過程、公共政策建構分析、公共政策理論研究等公共政策學科中主要分支門類的邏輯框架。力求匯集公共政策學科在國外的最新發展動向,盡量反映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公共政策學科發展的豐富成果。該書適合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及相關研究機構中從事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的人員閱讀參考,也適合MPA學員、公共行政本科生和第三部門中的決策者使用。

現代公共政策活動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它是以公共政策活動的規律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

本書所選擇的表述和解釋現代公共政策活動規律的理論形式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邏輯體系,即公共政策活動、公共政策系統、公共政策過程、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研究。
 

目錄

(社會轉型與公共服務型政府叢書)序
前言
第—編 公共政策活動
 第一章 公共政策活動的實質和功能
  第一節 政策活動的連續譜
  第二節 公共政策活動的實質
  第三節 公共政策活動的特性
  第四節 公共政策活動的功能
 第二章 公共政策活動的內容和類別
  第一節 公共政策活動的內容
  第二節 公共政策活動的類別
 第三章 公共政策學科的發展和規范
  第一節 公共政策學產生的條件與特點
  第二節 公共政策學科的發展軌跡
  第三節 公共政策學科的學科規范
第二編 公共政策系統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外部生態體系
  第一節 公共政策外部環境的特征和影響
  第二節 公共政策外部生態的層次性與現實性
  第三節 公共政策活動內外生態間的互動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內部生態體系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主體因素
  第二節 公共政策的客體因素
  第三節 公共政策的價值因素
  第四節 公共政策的資源因素
  第五節 公共政策的信息因素
  第六節 公共政策的咨詢因素
  第七節 公共政策的工具因素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結構方式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產出結構
  第二節 公共政策的類型結構
  第三節 公共政策的領域結構
  第四節 公共政策的組合結構
第三編 公共政策過程
 第七章 公共政策過程的特性與模型
  第一節 公共政策過程的特性
  第二節 公共政策過程的框架
  第三節 公共政策運行的周期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規划和決策
  第一節 公共政策問題和議程
  第二節 公共政策的預案與選擇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執行和評估
  第一節 研究公共政策執行的性質
  第二節 公共政策執行的組織與調整
  第三節 公共政策的評估和終止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間斷權蠻過程模型
  第一節 簡單的與復雜的政策思維
  第二節 政策過程中的多源流模型
  第三節 政策過程中的支持聯盟模型
  第四節 政策過程中的間斷平衡模型
  第五節 政策過程中的因果黼斗模型
第四編 公共政策分析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實質和人員
  第一節 公共政策分析的實質和作用
  第二節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和知識
  第三節 公共政策分析人員的素質與類型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和模型
  第一節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
  第二節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驟和方法
  第一節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驟
  第二節 公共政策分析的技術
第五編 公共政策研究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研究的范式與方法
  第一節 公共政策研究的范式
  第二節 公共政策研究的方法
 第十五章 應急公共政策研究
  第一節 應急公共政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第二節 應急公共政策過程的階段和因素
  第三節 應急公共政策的決策特點和方法
 第十六章 公共政策創新研究
  第一節 公共政策創新的實質與類型
  第二節 公共政策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
  第三節 公共政簧創新的主要實現機制
后記
 

改革、開放的大潮已經在中國這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涌動了三分之一個世紀。20世紀上半葉在這片大地上發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作為革命黨的中國共產黨和勞苦大眾經過28年的奮斗,開啟了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的跨世紀社會轉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當了國家主人的人民大眾,經過28年多的艱難探索,開啟了又好又快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征程。

30年改革開放,30年新舊體制轉軌,30年社會主義轉型。雖然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程中,這一時段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它卻留下了太多的經驗、太多的驚喜和太多的驚訝。中國的奇跡會讓我們的對手花費好多年去爭論,中國的經驗需要我們花十多年去研究,中國的繁榮會讓我們好幾代人去享用。

我們是這場震撼世界的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我們是新舊體制轉軌的審視者和經歷者,我們更應該是社會主義社會轉型的思考者和研究者。也許我們的后人會將這一特定時空中發生的變化作為歷史事件來考證,作為已有的案例來分析。但是,他們終究是間接的感受者,我們作為當事人、參與者更應當用自己和同輩人的切身感受去對這一偉大事件作出描述、解釋和探究。雖然中國的變革、轉軌和轉型,其成功的原因、積累的經驗和開辟的道路,需要用歷史的長鏡頭才能辨認清楚,然而近鏡頭的研究和審視也有其獨特的價值。

人類社會的運行有三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生產和再生產同一社會制度和形態的平穩的建設方式;一種是消滅舊形態舊制度、建立新形態新制度的劇烈的革命方式;還有一種是通過新舊體制轉軌、促使社會建設模式更替的轉型方式。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就是有別於社會劇烈革命和社會平穩建設的漸進性的社會主義社會轉型。這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鞏固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重新探索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讓社會主義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建設更加富強、民主、繁榮、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的一次偉大的、成功的、對許多后發國家來說具有啟示意義的嘗試。

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中,一切都要經受考驗,一切都在為適應內外的壓力和挑戰而積極變革。作為社會主義自身完善的改革,社會轉型自始至終都是由執政黨和政府來主導的。這種上層的主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是相互結合、相互建構的。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邏輯要求改革的主導者也要接受改革。這就構成了中國社會變革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即社會轉型與政府改革的互動。這同樣也成為政治學和公共行政學學科發展中一個富有生命力並充滿吸引力的研究領域、方面和課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初是由擔任着執政黨和政府重要職務的政治精英和政治權威們以超凡的智慧和膽略發起的。當整個社會被帶上變革、開放的大道時,原有的政府結構、職能、運行方式就顯得與社會變革的要求不相適應了,繼續變革的要求就成為促使政府自身變革的動力,而政府的變革又成為推動社會更大變革的動力。這種互為動力、相互促進的變革、開放,推動着政府不斷地改變自身的結構、規模、職能、績效和形象。當朱鎔基同志擔任國務院總理啟動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時,一些學者為了顯示這次改革的巨大決心和深刻性,用「第七次革命」來加以標識。從這一輪政府改革以后,在全國范圍內又陸續啟動了好幾回側重點有所變化的政府改革。如果仍以革命的次數來做標識,那麼這種革命從改革開放之初算起,至今可能已經有十多次了。

其實政府的改革過程和類型並不能簡單地用多少次革命來區分。政府改革的回合和嘗試的內容,總是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以及社會轉型的階段性密切相關的。因此,重要的不是記住政府改革了多少次,而是要對改革、開放的特性和進程作出研究。人們現在意識到改革、開放只是促進社會轉型的手段和途徑,它是政治權威們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的意願而選擇的治理國家的手段和工具。改革、開放決不是最終目的,不能亂提所謂的要將改革、開放的大旗一直扛下去之類的含糊口號,如果只把改革、開放作為目的,我們就會陷入為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的誤區,甚至還會做出假改革、偽改革、亂改革的蠢事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