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海知青的223封家書

一個上海知青的223封家書
定價:300
NT $ 261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是當年一名上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后,在1970年5月至1979年1月期間寫給家人的223封書信。這也是他在這一期間寫給家人的所有書信。如今,整整30年過去了,這批家書保存得如此完好、齊全,實屬罕見。它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年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生活、勞動、學習情況,十年知青歲月的心路歷程,並以一個普通青年的視角,斷斷續續地觸及了一些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話題。

作者的經歷在知青這一群體中是有較強代表性的,他的家書對於了解當年的上山下鄉運動、了解和認識知青這一特殊的群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錄

出版說明
序言/金大陸
1970年5月25日——1972年4月8日
1972年7月13日——1973年12月18日
1974年2月25日——1976年4月19日
1976年8月3日——1978年2月22日
1978年5月13日——1979年1月31日
附錄
 關於橄欖壩農場七分場瞿林仙同志死亡原因情況初步調查報告
 瞿林仙同志追悼會上的悼詞
 往事重提話當年/沈志明 田一平
 

早就聽說本所同事沈志明收到一套完整的「知青家書」,盡管我已從「老三屆」研究進人到「文革」社會史的研究,仍然盼望它能早日問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有出版「中國當代社會史料叢書」系列圖書的眼光和擔待,將其納入計划后,便囑我為之作序。

我以為,關於「知青人」和「知青運動」的研究,再也不能糾纏於「苦難說」的自說自話,「無悔說」的自娛自樂了。它有待於突破——向學術領域突破,向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的方向突破——即它必須超越情感、意緒的發泄和傾吐,標樹以史料開發為中心的研究進路,構建以問題解答為中心的研究框架,以至於形成諸如以非常時代與正常人性為參照;以人口遷徙與城鄉互動為參照;以青年運動的方向和特征為參照;以「文革」政治路線和人心向背為參照等等的研究「范型」。所以,當下關於「知青人」和「知青運動」研究的重心,應該是俯下身子去開掘和尋覓——雲南知青陸融的這部家書,正是這麼一個原始的礦藏。它從1970年5月25日,即第一封家書起始,到1979年1月31日,即最后一封家書終止,歷時8年半,共計累積了223封家書。

這部家書的寶貴之處,一是在於它的完整性。每封信均有編號,有查考記錄,無一遺漏地保留了下來。這要感謝陸融的父母,正是他們對遠在西南邊陲「干革命」的孩子的一片掛念和摯愛,終於使這部家書成為了研究的資料(遺憾的是:陸融沒有保留住父母的來信)。二是在於它的細節性。陸融確實勤快且筆觸細致,通讀這部家書,可見其中有工作和生活內容的展示,如插秧拍螞蟥、開荒種膠樹、過節分豬肉、半夜看電影等。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形勢發展的進程,如從「一打三反」、「清隊」到「討論修改憲法」、「整黨建黨」;從「清查5.16兵團」、「批林批孔」到「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反擊右傾翻案風」等,無一不與「文化大革命」的總體進程相吻合。有工資物價和規章制度的記錄,如「第一個月發工資29.02元,扣除生活費,余15.02元」;「這里的『三七』好的一兩要13元左右,一般要9元左右」;「種出來的黃豆、玉米按照30%上交,多余的屬於連隊」等,可為知青的經濟狀況研究提供依據。其他還有傷亡事故、大學招生、函授教育、戀愛、入黨等多方面的故事和內容。因為畢竟是私人家書,自然還有一些屬於私密空間的心跡坦露等。

固然,這是一部關於雲南知青生活歷史的全記錄。就全國的知青運動來說,它只是一個區域,一個局部。但雲南知青的情況不僅十分重要和典型,而且富有特點和個性。尤其在終止「上山下鄉」運動方面,雲南知青因地制宜,順應大勢,做出了特別的貢獻。由此,我以為當下開展和推進知青運動研究,各路學人可利用各自「地緣一人緣」的關系,利用各自「經歷一經驗」的優勢,進入某一區域知青史的研究,做深、做透、做大,不僅存在着可能性和可行性,甚至是相當正確的路徑(從上海知青的角度來說,可進入的研究區域大致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安徽、雲南、貴州及上海郊縣和投親靠友等方向。據報告:各地縣、市一級的檔案館存在着大量的知青運動檔案,關鍵在於發現和利用)。這是因為區域知青史研究既是獨特的,又是完整的,即對某一區域知青史的深人梳理,既可獲得富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更可集合眾多的區域知青史的學術成果,通過相互比較、參照和印證,達到全面提升中國知青運動史研究水平的目的。換言之,不深人了解區域的知青史,便無以言全局的知青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