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與人文

知識分子與人文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邵建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728688
  • ISBN13:9787508728681
  • 裝訂:280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知識分子」一詞由於容易產生歧義,因而是一個需要不斷闡釋的對象。比如到底什麽叫知識分子,不同的人顯然會有不盡相同的指認,甚至彼此的指認大相徑庭。到今天為止,恐怕也沒有誰給它作出一個嚴格的定義,或者說,已經有一個滿意的說法為人們普遍接受;也正因為如此,知識分子問題有著較為豐富的闡釋空間。而本文的闡釋亦無力定義知識分子,它試 囝繞這樣三個問題麗展開並以此作為本書的代序:

本書共分為上篇和下篇。
 

目錄

代序:一個需要不斷闡釋的對象——知識分子
上篇 知識分子論
一 走向那誘人的地平線
1.一個「空洞的能指」
2.從「兩層分立」到「三元並立」
3.雙重分離的難題與困境
二 「政統」與「學統」之間
1.文化划分的依據
2.「政統」與「學統」之間
3.從「合一」到「分流」
三 「把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
1.「知識分子」與「批判」
2.知識的批判與批判的知識
3.知識分子的批判所指
4.批判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四 專業、職業與志業
1.「合流中的分流」
2.「一級划分」和「二級划分」
3.「知識分子」三型
4.「知識分子」是怎樣形成的
五 於「后學」與「人文」之外
1.世紀末的思想孤
2.后學「后」的是什麼
3.「人文」的問題在哪里
4.何謂「知識分子立場」
六 「知識分子死了」
1.不應被擱置的「自我批判」
2.自我批判之一:「知識的批判」
3.自我批判之二:「角色的批判」
4.人格形象的轉換
七 從柏拉圖的「洞穴敘事」開始
1.問題的提出
2.「洞穴敘事」與「有機知識分子」
3.「有機知識分子」的倫理問題
4.有機知識分子的「社會倫理」批判
5.有機知識分子的「歷史倫理」批判
6.作為「反面」形象的知識分子
八 「這里就是羅陀斯……」
1.從批判的轉型說起
2.知識分子為什麼是「理想主義者」
3.作為「目的論」的理想主義
4.理想主義:唯理論與非理性
5.悖舛世界中的理想終結
下篇 人文論
尾言 跨世紀的文化選擇
1.「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
2.「子學意識」和「經學情結」
3.「子學時代」的吁請
 

一個需要不斷闡釋的對象——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一詞由於容易產生歧義,因而是一個需要不斷闡釋的對象。比如到底什麽叫知識分子,不同的人顯然會有不盡相同的指認,甚至彼此的指認大相徑庭。到今天為止,恐怕也沒有誰給它作出一個嚴格的定義,或者說,已經有一個滿意的說法為人們普遍接受;也正因為如此,知識分子問題有著較為豐富的闡釋空間。而本文的闡釋亦無力定義知識分子,它試 囝繞這樣三個問題麗展開並以此作為本書的代序:

1.知識分子源起及其中國流變。
2.何為知識分子。
3.關於知識分子的公共性和批判性。

1.知識分子源起及其中國流變

對漢語知識界來說,「知識分子」是一個舶來詞,它不是出自中土而是歐洲;轉從時間一維,又是近代以來形成的詞,與古代和中世紀元涉。在余英時先生看來,「知識分子」源起有兩個版本,上個版本源自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另一版本則源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法國。

源於俄國的「知識分子」概念,其英文為「InteIligentsia」,但該詞通常被譯為「知識階層」。作為特定的內涵,它是指由沙俄派到西歐去學習先進文化而後回國的那批青年貴族。還是在彼得大帝時代,針對俄羅斯社會文化的蠻荒狀況,彼得改革心切,遂選派一些貴族青年前往法德,去學習近代以來的歐洲文化。這些貴族青年應召回國後,成了以賽亞·伯林所謂的「半個俄國人、半個外國人」。由於他們所帶回的西歐科學文化、思想觀念、社會秩序乃至生活方式和當時的俄羅斯格格不人,而他們又欲以此改變之,因而,這一群與眾不同的新人就被稱為「知識階層」。當然,這個概念最初是描述性的,但它逐步向規范性發展。比如,至20世紀70年代,那些在哲學、政治、社會見解上持激進態度的年輕人,聲稱他們才有資格叫作「Intelligentsia」。20世紀90年代更進一步,一個人僅僅受過良好教育並在公眾中扮演一定角色,已經不夠「Intelligentsia」了,他還必須從政治上經濟上反對整個舊體制才行(據以賽亞·伯林的《俄國思想家》)。

關於俄國「知識階層」,由美籍華人學者余英時先生所轉述的五個特征值得注意:「—、深切地關懷一切有關公共利益之事;二、對於國家及一切公益之事,知識分子都視之為他們個人聊袁舡;三擊傾向於把政治、社會問題視為道德問題;四、有一種義務感,要不顧一切代價追求終極的邏輯結論;五、深信事物不合理,須努力加以改正。」在余英時看來,「以上五特征是研究俄國知識階層的專家所共同承認的」。其實這五"點可以合並同類項,除去道德感和求真本性外,最重要的,即第一、第二條的並類:關懷公共事務,並視之為個人責任。

源於法國的「知識分子」概念,其英文為「intellectual」,它的出現,與1898年的「德雷福斯事件」有關,與作家左拉等人對這個事件的介人有關。德雷福斯是法國軍隊中有猶太血統的上尉軍官,1894年他因被指控向德國出賣軍事情報,而被軍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事實證明,這是一起錯案,但軍方和政府卻拒絕對此重新審理,因為這會影響國家包括軍方的名譽和秩序。1898年1月圮日,左拉率先在巴黎《曙光報》上發表檄文性質的信,即直接寫給共和國總統的《我控訴》。次日,該報又跟進一篇有眾人簽名的宣言書《抗議》,抗議軍事法庭對德雷福斯的判決違反法律程序。在該宣言書上簽名的,是一大批作家、藝術家、學者和教師(以作家為例,除左拉外,還有我們所熟悉的法郎士、紀德、普魯斯特)。這個宣言被稱為「知識分子宣言」,在這個宣言上簽名的知識分子,同時又被稱為「德雷福斯派」。正是作為「德雷福斯派」的知識分子對該事件的介人,才使這一冤獄得以重審並以平反終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