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數學家的倡導和眾多數學工作者、數學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數學奧林匹克活動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豐富的經驗。近年來出現的一個現象正在引起社會的關注︰國內有一批很好的中學,她們把數學奧林匹克活動規範到學校校本課程之中。在這些學校,學生但憑興趣學習數學,不必奔波于社會上各種“奧班”或“奧校”之間,學得很生動、很有效。這些學校實際上已成為數學和科學人才發現、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選手成長的沃土,如中國人大附中、東北師大附中、湖北武鋼三中、華中師大一附中、華東師大二附中、廣東深圳中學、浙江鎮海中學等學校,在2006—2007年的兩屆IMO中,均有兩人次人選中國代表隊。尤其令人興奮的是,在這些學校參加過數學奧林匹克活動的學生差不多都是發展較全面、高考成績最好的學生,而且進入大學學習後,其發展的優勢更為明顯。
數學奧林匹克也為發現數學人才作出了貢獻。素有國際數學界最高榮譽之稱的菲爾茲獎,其得主中不少人就曾在IMO初試啼聲,如俄羅斯的Gregori Margulis(1962年獲IMO銀牌,1978年獲菲爾茲獎);烏克蘭的Valdimir Drinfeld(1969年獲IMO金牌,1990年獲菲爾茲獎);法國的Jean-Christophe
Yoccoz(1974年獲IMO金牌,1994年獲菲爾茲獎);英國的Richard Borcherds(1977年獲IMO金牌,1998年獲菲爾茲獎);英國的Timothy(Gowers(1981年獲IMO金牌,1998年獲菲爾茲獎);法國的Laurant
Lafforgue(1985年獲IMO銀牌,2002年獲菲爾茲獎)。而2006年菲爾茲獎得主華裔天才陶哲軒,更是于1986、1987和1988年連續三次在IMO中獲獎,其不滿13歲就贏得金牌的紀錄至今無人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