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6月號/2018 第392期

文訊 6月號/2018 第392期
定價:170
NT $ 162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日期:2018-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3:471207014863106
 

封面故事

台北:區區文學事4
──松山.信義.南港

區區文學,只是文學,彷彿無關溫飽的事,卻能容許生命齟齬的存在。區區文學,也代表各地域人們的閱讀與書寫,以文學的方式,去記憶,去生活。
2018台北文學季文學閱讀以「區區文學事」為主題,透過講座、體驗、走讀方式,轉乘一條貫穿台北各區的「文學線」,去發現每區的文學大小事。因此自三月號起,我們策畫了「區區文學事」系列專題,各期分別以台北三個行政區為主題,重新探索台北的文學故事,邀請讀者一同透過文學的濾鏡,在古老與現代、都會與自然之間,覺知台北的不同樣貌與內涵。
最後一站來到松山、信義、南港,這裡有著豐富生態的四獸山、台北第一個眷村聚落、台北唯一的「飛行場」、茶葉礦業的產地、文史研究的高塔,更是台北第一個田園城市的計畫「民生社區」所在,文學書寫在其間呈顯的樣貌亦殊然,我們承載且記錄之,並且期許梳理、挖掘更多潛藏的台北紋理。
 

編者的話

回憶是文學的私密花園

文藝資料中心7月1日要對外開放了。掛在門口的招牌原先用的是印刷字體,美術顧問翁國鈞提醒我,要不要請人用書法題字?這事放在心上好些時日,總在想,請哪位書法家,題哪種字體?日前湊巧打開拉門櫃,底層一排束好的書畫捲筒,映入眼簾的是「蕭白」二字!打開,正是他生前應我們要求題寫的,而我栖栖遑遑,日子一久,幾乎忘了。凝視手中的書法捲幅「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激動不已,盈眶淚水召喚著我的記憶。
蕭白1965年出版第一本書,至1988年開放探親,七月,他返回浙江諸暨老家,這二十多年間,已出版著作四十餘本。返鄉後,得知當年魂牽夢繫的戀人,因烽火綿延,苦無音訊,最後鬱鬱以終。此事蕭白被家人蒙在鼓裡,過半世紀始知,心痛自責,一生憾事莫此為甚!返台後,頓覺身心俱疲。長久以來為償宿願,支撐他寫作的動力消失了,往常如泉湧般的靈感突然枯竭。1989年元月一日,宣布封筆,不再創作,餘生寄情遣懷唯有書畫。
2007年,蕭白年事已高,因詩人魯蛟引介,和他一見如故,開始了我們的忘年之交。麗如數次專訪,寫出蕭白獨特創新的散文觀,豐富崎嶇的文學人生;穎萍體貼張羅飲食,和社會局派來照顧蕭白的徐小姐,保持密切聯繫;負責攝影的昌元,做了許多攝影之外的協力工作。我們經常帶著一些麵食、滷味小菜,到景美芝山岩「聽雨草堂」,聽蕭白辛酸甜蜜、並不如煙的往事,聽他話文壇、說典故,欣賞他寄託深情的字畫,近距離探訪一個「桀傲不群」的作家、畫家、書家的內心世界。
蕭白書畫一流,但不輕易示人。求字的當時,他筆力猶健。請他為「文藝資料中心」題字,原本拒絕,我「微言大義」後,他說:「就算為我們的友誼留個紀念吧!」這已是11年前的事。
2013年10月11日,沒有絲毫預警下,蕭白辭世。而我才輕任重,鎮日奔走營求,喘息猶未定,倏忽已近五年。生前曾託付我出版他的兩本著作,至今仍無著落,心中愧赧。
而蕭白為《文訊》預留的墨寶,今日真的用上了!勻稱、溫潤、蒼勁,融入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閱歷靈氣與美學巧技,墨跡之間也見證、記錄了這段美好的文學因緣。
4月21日詩人阮囊過世,不想打擾任何人,女兒辦完喪事才電話告知。1991年元月五日,《文訊》策畫「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報告」,在台東社教館與當地作家、學者、文史工作者座談,初識詩人阮囊。日後聯絡未果,輾轉得知身體有恙搬到台南與女兒同住。多次欲邀詩人向明前去探望,阮囊婉拒,我們只能在遠方默默祝福。
而今,讀向明懷念阮囊的文章:「面對此無助的時刻,我只想找一個我們都和他熟識的人,來分擔這種精神上的沉重和不捨,然而環顧周遭,竟然報喪都已無門了」,歎世代凋零,無可奈何,但這股荒涼,仍讓人鼻酸。
文學所以不朽,在於追求與回顧都是永恆的人性。懷念故人未必盡是悲懷愁腸。
5月27日在紀州庵古蹟,由科技部人文司主辦「細讀台灣風景:羅葉的詩與時代」研討與座談。藉著討論羅葉留下的文學作品,談他的文學表現,他的努力與貢獻,也談當初他的未竟之願。做為和羅葉愉快交往的編輯,我更感念他在1999~2002年為《文訊》持續撰寫了十幾篇書評,全都精彩到位。尤其他在《文訊》專欄「影響我文學生命的關鍵人物」中的一篇〈我也有個好師父〉,寫的是當時《新新聞》總編輯王健壯,更是深刻動人。
回憶是文學的私密花園。我痛惜蕭白,不捨阮囊,懷念羅葉。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人文關懷
〈記憶不迷航〉
補綴六○年代的文學想像     ◆晏山農
〈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18〉
台灣現代小說與現代詩的成就(下)     ◆陳芳明

自由談
〈抄寫員巴托比〉
河龜     ◆言叔夏
〈94狂〉
孩子     ◆吳億偉
〈百工圖〉
攤開時節     ◆馬翊航

談文論藝
歷史之海的落日,蒼茫之夜的靈魂──覃子豪(1912~1963)的浪漫情懷和漂泊心     ◆李敏勇

香港粵語所體現的多元文化特色     ◆陳鵡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
我要盡情在泥巴裡面打滾──訪小說家詹明儒與他的《西螺溪協奏曲     ◆陳柏言
〈作家的批信〉
台灣人權文學的號手宋澤萊     ◆向陽
〈文壇新秀〉
「手起刀落N次方」──賽道上的競者製師李奕樵     ◆白哲
〈懷念作家〉
最後一班車──痛悼遊俠詩人阮囊     ◆向明
〈文壇瑣憶〉
三○年代最後一位海派文人──追憶章克標先生     ◆莊月江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一行詩的背後──讀詩、寫詩、譯詩     ◆陳育虹
本期專題  台北:區區文學事4──松山.信義.南港
在東台北的交界處     ◆邱怡瑄
庶民與菁英文學交錯的松山區文學故事     ◆王品涵
綠蔭蔥蘢,文字生花──民生社區五位作家的故事     ◆游常山
來時路,信義區的前世今生     ◆鄭勝吉
想我四四南,以及消失的東與西     ◆蔡蕙頻
四獸山腳下的詩人──側寫魯蛟與向明     ◆趙文豪
魔神仔出沒的茶鄉     ◆瀟湘神
南港風光與中研歲月     ◆單德興
來自工廠的文學家──訪李魁賢、林煥彰、林錫嘉     ◆劉曉頤

「2018台北文學季」特輯
台北人.台北事──「2018台北文學季」代言人推廣講座側記     ◆陳心怡
特輯  眺望《地平線》──崛起的群星: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4
〈綜論與回顧〉
地平線上的稜光     ◆顧蕙倩
詩地平線上的青春凱旋     ◆田運良
〈同仁詩作〉
相對論──片場巡禮     ◆伊凡
問     ◆林渡
夏日詩抄     ◆許悔之
修鞋匠     ◆淡寧
黃昏物語     ◆羅任玲
〈附錄〉
崛起的群星: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4──《地平線》詩刊座談會     ◆莊子軒
《地平線》封面輯     ◆何佳穎

書的世界
〈書評〉
看不見或看得見的大馬色──讀鹿苹《左手之地》     ◆朱嘉漢
生活中難以承受的不確定感──讀林蔚昀《回家好難》     ◆果子離
凱文在遠方──讀陳思宏《第九個身體》     ◆張瑞芬
日常的倒影──讀葉語婷《鉅細靡遺的透明》     ◆徐禎苓
方寸之間的詩性智慧──讀《蕓朵截句》     ◆黃雅莉
〈讀書筆記〉
空間、物質和心靈的交響──試論蕭蕭「新詩學三重奏」     ◆許建崑
〈序跋〉
一個編輯人的思考──自序《深度報導寫作》     ◆康文炳

采風誌
沒想到的事──無土不生、無土不長的秋野芒劇團     ◆廖宏霖
活動報導
敲開評審心內的門窗──「戰鬥吧!文學青年 ──文學獎的光明與幽闇」特展講座2     ◆陳心怡

草原副刊
道情     ◆蔡振念
詩三首     ◆紀小樣
台灣原住民文化故事 之一     ◆瓦歷斯.諾幹

銀光副刊
〈詩〉
One Leaf Falls/一葉落     ◆殷張蘭熙詩.黃文範譯
台大文學院庭園     ◆葉言都
詩兩首     ◆吳敏顯
場外的詩意     ◆碧果
台灣思想起(二首)     ◆林錫嘉
兒時印象     ◆蔡建發
〈散文〉
愛上大溪     ◆古蒙仁
塗礱     ◆劉靜娟
失字者札記10     ◆謝武彰
特特加希羅     ◆朱佩蘭
泰安序     ◆傅榮珂
輕敲幽邈的狂喜──讀龔華《以千年的髮》小記     ◆張默
以地名製聯     ◆俞允平

〈小說〉
寒雨     ◆高鳳池
 

內容簡介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