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食通信 夏季號/2018 第二刊

雲林食通信 夏季號/2018 第二刊
定價:200
NT $ 190
 

封面故事

梨瓜,又可稱為「香瓜」,臺灣俗稱此類甜瓜為「美濃瓜」,為英文名(melon)音譯而來。在雲林主要有外表金黃、皮薄、口感較脆的傳統梨仔瓜,及外表青綠、口感較鬆軟、甜度高且香氣足的香瓜。
「一到六月正是梨仔瓜成熟的季節,天地間浮一顆赤燄燄的太陽,打牛湳的村子便熱哄哄地一片鬧。」隨著作家宋澤萊的小說《打牛湳村》回推至7、80年代的雲林縣二崙鄉,可見當時農民在生計與生活間,努力掙扎出那一顆顆金黃梨仔瓜的時代背景。

夏初,收割完一期稻,等候二期插秧的空檔,正是瓜農善用土地貼補家用的好時機─栽培55至60天即可採收的梨仔瓜,是讓孩子學費有著落的出路。
然而,在近十年間已不流行梨仔瓜,甜度與香氣更勝一籌的香瓜逐漸翻盤。不只作物更迭,雲林美濃瓜總產量也逐年降低,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年報》顯示,2006年雲林縣種植面積為715公頃,至2016年則減為312公頃。

越來越少人種,偏有人要顛覆想法。二崙子弟廖竑亮和妻子阮予希,在古坑山下築起自家莊園,搭建網室、用一株留一果的方式種香瓜,更把這方法套用在梨仔瓜上,以提高品質。雖梨仔瓜已沒落、青農也歷經各種挑戰,仍不減他們復興當年餐桌味覺的企圖心,希望一步步種回在地人記憶中的瓜。

本期更與插畫家合作,轉譯過去瓜是用來經濟救急的印象,帶出作物背後的意象與故事,用不同角度詮釋它;與營養師一起解密瓜蒂頭為什麼這麼苦?香瓜又含有哪些營養成份?再來一個跨頁,在橢圓瓜型裡詮釋農家栽培梨仔瓜的60天歷程,反覆與瑣碎的工作,讓農家一下子人工授粉變身大蜜蜂,隔天又拉長身子摘心除側芽;與廚師一起出一桌瓜果料理,未熟的瓜可以醃漬,熟的瓜可以做沙拉、冰沙,說到漬瓜,每家手法都不同,來嚐嚐二崙紹安客的客家醃漬手藝。四五十年過去,每年夏天,仍要搶在一期稻米收割與播種之前,一口咬下梨仔瓜,品一口沁涼!
 

編者的話

這期介紹梨仔瓜,編輯團隊卻幾乎沒人聽過也沒吃過。「是梨還是瓜?」、「跟香瓜有什麼不一樣?」、「梨仔瓜貼上動動眼,好像小小兵!」我們賣力摸透這款不知曉的作物面貌,到田間現場,又訪談上下游的農友種苗公司與二崙瓜市。一路聽聞瓜事,肚子則裝了不少甜滋滋的瓜,也斬獲不少。

的確,梨仔瓜的光景不再,但它代表的仍是在地農業某時期正閃閃發光的榮景。認識它、品嘗它,就像踏上時光隧道,重回那年代裡的農村生活、農食背景─是一家人在田間傳接與洗瓜的吆喝聲、有一群孩子吃瓜的嬉鬧聲、也有集散地此起彼落的議價聲… …裡頭刻滿農業與生活的地方脈絡,處處是故事。

梨仔瓜這刊終於完筆,對我們來說,真正的甘甜味究竟是什麼?是瓜肉的清甜風味或回甘、也是竑亮攜手予希堅定友善從農的甜蜜、更是復刻舊時輝煌的豐收滋味。
對你來說,它真正的甘甜味到底是什麼?就等你來體會。
 

雜誌目錄

2018 夏季刊《梨瓜》內容  (本次無釘書針裝訂)
・插畫家合輯/ 記憶的梨瓜
・前導/種回記憶中的瓜
・生產者故事/梨仔瓜的傳承甜蜜夢
・上游/種子的守護基地
・下游/瓜果的集散現場
・瓜記事/梨仔瓜工事記
・本期食材情報/梨仔瓜、香瓜、鹽漬瓜
・梨仔瓜夏日料理
・農訊手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