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的力量:民間志願組織實踐邏輯研究

行動的力量:民間志願組織實踐邏輯研究
定價:144
NT $ 144
  • 作者:朱健剛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0055261
  • ISBN13:9787100055260
  • 裝訂:359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集體行動的學術視角,通過對八個民間志願組織個案的研究,集中分析了這些志願性集體行動的意義框架和行動策略,揭示了中國基層社會發生的變遷。本書指出,這些志願行動的外在和內在意義都在發生變化,民間志願行動正在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

作者簡介:

朱健剛,七十年代生人,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現任教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擔任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ICS)主任,主要研究城鄉社區發展、民間組織和集體行動,同時積極參與志願服務與公民社會的建設。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開創與解體——一次民間支教的先鋒試驗
第二章 方向引領一生——一個大學生志願組織的行動過程分析
第三章 行動改變社區——志願組織的社區行動研究
第四章 建設社區的公共生活——社區內志願者團隊的活動分析
第五章 家和理的建構——一群業主志願者的依法維權
第六章 感恩的心——一個國際性的志願團隊的互動
第七章 塑造互助的公共空間——一個外來工NGO里的志願團隊研究
第八章 行動就是希望——一個志願者網絡的演變歷程
第九章 結論
附錄 廣州志願者發展調查報告
參考書目
後記
 

行動中的阿剛和思考中的朱健剛博士,同出一轍,內心都充滿關懷。但正如社會學家韋伯所言,關懷、興趣只應引導我們對研究均選題,不應干預我們對現實的判斷。這種「價值中立」能否實踐、立否實踐,學界爭論不休。德國社會思想家哈貝馬斯提出不同的知識興趣會引導學者采取不同的研究進路。如果想實踐社會工程,運用技術控制,往往會以定量方法掌握社會規律。如果想理解歷史行動者的感情和思想,詮釋行動的深層意義,往往會采取民俗學、深人訪談等方法。如果想將受欺壓和被蒙騙的人們從社會的籠牢中解放出來,學者不單要展示社會的真相,特別是人們拒絕面對的現實,還要對促成人類行為的規律和思維方式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進行批判,顛覆人們自欺欺人的習慣。朱健剛這本有關民間志願組織的書有趣的地方,是包含不同的知識取向,讀者大可各取所需。

基於「實踐興趣」而閱讀本書的讀者,會欣賞作者那種沖出象牙塔走人行動領域的精神。本書收錄的志願組織個案,有作者曾當志願者的小區組織和農村支教組織,有他參與創辦的環保團體,有他用以培訓民間組織領袖時用的分析實例,亦有他當上中山大學公民社會中心主任後,接受該中心提供的咨詢或評核服務的機構。因此作者是在實踐經驗中總結這些組織的行動策略,他們如何把握政治機會和在有限的資源下實踐使命。采取合作策略、小型化、非正式化、扎根小區、回避高層政治、邊干邊學都是非常到位的總結。當然這種實踐興趣有別於國家從上而下、透過技術控制而進行的社會工程。作者的關懷仍是立足民間,總結經驗,提供策略參照,讓更多民眾投身志願行動,最終是建構公民社會。

本書最具學術性的部分,是作者視志願組織的工作為一種創造公共物品的集體行動,甚至是一種超越物質取向的新社會運動,進而探討這種實踐的內在邏輯。其中的關鍵是行動者如何建構和傳遞其意義框架,以形成一種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和對使命的共同信念。作者J總結人們所以願意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到志願組織,是受到自我實現和團隊歸屬框架的影響。特別在自我實現的框架下,呈現出實現社會理想、奉獻愛心、尋找歸屬感、尋找生活樂趣、尋找友誼和愛情、提升能力等多種參與動機。透過這些意義框架,讀者可理解當代中國志願者的行動理念和情感狀態,亦可見作者對歷史中的行動者的「理解興趣」。

表面看來,本書的「解放興趣」並不明顯。作者分析現象、行文用句,不溫不火,批判味不強。但只要細味書中個案,這些志願組織表現的自發性、自願性和公益性,行動者在「參與」過程中的自我提升和從團隊中感受的團結感和公共精神,與常見的志願者組織那種自上面下的「動員」,虛浮割裂的參與,形成強烈的對比。本書在有意無意間,批判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志願者服務,介識回歸以志願者為本的義務工作。

我國志願組織研究方興未艾,但現存的著作或者空談理論,或者過重實踐,能夠在行動與理論間平沖得宜的,實在寥寥可數。本書記載了一位積極行動者對志願組織的細致觀察和深刻的思考,難能可貴,樂於推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