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中切身實地的調查、大量的成功案例,對企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幫助企業把握政策方向,成功渡過難關;世界銀行的報告,具有權威性。

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一片慘淡,動蕩與機遇共存,企業如何走出經濟嚴冬?甚或轉危為機?對全球各行各業知名企業的高管的調查顯示,他們一致認為,政府對企業要做的不是救助,而是要鼓勵創新,創新才是企業的出路所在。中國企業本來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就不夠強,能否抓住這次大洗牌的機會,迎頭趕上。書中經典的案例、精闢的分析,為企業啟動創新、把握機會指點迷津。
 

目錄

總序
致謝
緒論
發展挑戰
轉型挑戰
 建議
第一章 采取平衡戰略
 2006《科技規劃》
 本研究的目標與範圍
 廣義的創新概念
 中國創新的規模
 中國創新的成就
 創新對中國的經濟成功的貢獻
 中國面臨的創新挑戰
 采取平衡策略
 結論
第二章 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
 中國研發活動的執行者
 增強國有企業的創新性
 進一步縮減國家所有權
 加強外部激勵
 建立正確的市場激勵
 提高對創新的需求
 結論
第三章 提高私營企業的能力
 中國新興的私營企業
 中國私營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聚焦觀察
 為創新而有效管理人力資源
 促進中小企業同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
 加強創新服務
 結論
第四章 強化風險投資業的生態系統
 風險投資行業的生態系統
 中國的本土風險投資業
 強化風險投資行業的生態系統
 政府在支持風險投資行業中的作用
 結論
第五章 以行動向前推進
 平衡的戰略思考
 支持創新的政策
 針對中小企業的項目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作為CIDEG文庫的主編,我們首先要說明編纂這套叢書的來龍去脈。CIDEG是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的英文簡稱,成立于2005年9月的CIDEG,得到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提供的資金支持。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發起設立這樣一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基于一種思考︰由于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很多問題,比如能源、環境、公共衛生等,不光局限在科學領域,還需要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參與進來,比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以及工程研究等,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我們需要不同學科學者相互對話的論壇。而且,參加者不應僅僅來自學術圈和學校,也應有政府和企業家。我們希望把CIDEG辦成類似斯坦福大學非常著名的公共經濟政策研究中心(Stanfo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SIEPR)那樣,對能源、環境問題進行經濟和政策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大學應該關注基礎研究,大學的使命是創造知識,在深層知識的產生上發揮作用。而產業部門的任務是把技術成果商業化,大學和產業之間的連接非常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應忘記政府的角色,特別是對于一個發展中的轉軌國家,政府職能的定位和邊界至關重要。CIDEG的目標是致力于“制度變革與協調發展”、“資源與能源約束下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組織、監管及政策”為重點的研究活動,為的是提高中國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與教育水平,促進學術界、產業界、非政府組織及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學習和協調。

在2005年9月28日CDEG召開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業與環境”的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題正是中國當今的產業和環境狀況。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28年歷程,它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它為全世界的經濟增長貢獻了力量,特別是當其他一些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時候。不過,中國今後是否可持續增長,卻是世界上許多人所關注的問題,因為在中國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面臨著諸多挑戰︰資源約束和環境制約;腐敗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糟糕的金融服務體系;遠遠不足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為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必須面對的來自教育、環境、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沖突。這些挑戰和沖突正是CIDEG將開展的重點研究課題。

中國剛剛發布的“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對發展模式的調整,號召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增長模式、提高增長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也為CIDEG的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更有利的前景。

而中國對環境治理方面的研究顯然剛剛開始,中國近年能源消耗的速度遠高于實際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增長是不可能長時間持續的。最近《京都議定書》開始生效,哪些公共政策措施可以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氣體的排放?建立一個排放權的市場是否對控制尾氣排放有效?如何資助新環境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技術知識,也需要經濟學素養。而建立一個環境監管體系,就不僅涉及法律問題和技術問題,更需要對廣泛社會問題的考量。環境污染背後的實質是社會成本和價值的重新分配問題,因而要從社會系統的角度考慮環境監管。並且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環境污染的源頭在發生改變,監管體系也就應該隨之改變。

還有公共衛生問題,比如SARS、瘧疾、艾滋病等等,這是全球化的另一面。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加快了疾病傳播,如何控制這些病的流行,不僅需要醫生的合作,而且涉及許多移民的工作、生活和環境等問題。我們會面對許多類似的公共政策問題,解決方法要看歷史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就要進行國際比較研究。

中國是獨特的。但是,由于中國也曾經是一個中央計劃經濟國家,有些研究是需要與過去同是計劃經濟的中歐和獨聯體國家相比較。與此同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開始階段農村人口都佔很大比重,傳統社會規則是農業社群中的人際關系生發出來的。這些社會關系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這種發展形式和西方經濟的發展很不一樣,也與俄羅斯等不太一樣。所以,在面對這些既有共同點又有獨特性的問題時,比較研究會很有意思。雖然受制于不同的制度框架,但問題是共同的,比如社會保障、養老金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關于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我們可以從新加坡、瑞典和其他國家學到許多經驗。在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與環境的社會沖突方面,我們可以從日本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環境立法、產業發展協調中學到許多教訓和經驗。所以,對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的研究應該是全球化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