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會群體研究

明清社會群體研究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吳琦/主/編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7163
  • ISBN13:9787500477167
  • 裝訂:328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社會史的興起,對於傳統的政治史、制度史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從中心走向邊緣的傳統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如何重新站立?如何獲得新的立意、確立新的學術意義?吸取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和學術理念、從社會史的視角考察傳統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內容,或者直接將政治史等與社會史打通,應該是可以嘗試和探索的有效途徑。本文集即是這一思考、探索的成果。其實,這一成果也意在補正社會史目光一味向下的偏差。

本書收錄論文10篇,大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皇帝和朝廷要員的群體研究,對於這些研究對象,學術界長期多從制度或政治史的視角展開討論,鮮有從群體的角度予以關照;其二,士人群體,從不同的視角力圖揭示士人群體的群體特性;其三,群體互動以及群體與社會發展、時局變動的關系。雖然所選群體多為中上層,但都落實在社會的層面,觀照社會整體。
 

目錄

序言
「問題皇帝」:明代皇帝的群體特性
一、明代皇帝的群體特征
二、「問題皇帝」產生的原因
三、「問題皇帝」產生的影響
明代閣臣群體的政治作為
一、「平庶政」
二、「代王言」
三、挽時艱
四、陳規諫
言官群體與明代政治格局:以言官群體與其他政治群體的互動為中心
一、言官的概念
二、言官群體的基本特質
三、言官群體與其他政治群體的互動
四、結語
明代翰林群體的社會文化功能
一、明代的翰林群體
二、明代翰林與科舉考試
三、明代翰林與宮廷教習
四、儲才養望與典籍的修纂整理
五、結語
晚明松江士人與地方輿論:以《五學檄》為實例
一、流動的晚明松江社會
二、《五學檄》
三、士人群體與地方輿論
晚明江南士人社會網絡研究:以陳子龍為個案
一、變動中晚明江南士人
二、陳子龍的生平及其社會網絡的構建
三、陳子龍的社會網絡分析
四、江南士人社會網絡的作用
五、結語
「高士情結」與「高士圖」:觀察明代社會的另一種視角
一、被禁錮的「高士情結」
二、出世的「高士情結」
三、被調和的「高士情結」
四、入世的「高士情結」
群體互動與制度缺陷:對清代「廢漕督」呼聲的深層分析
一、問題緣起
二、夾縫中隕落:總漕與中央、有漕各省的關系
三、合作與爭利:總漕與總河、倉侍的關系
四、名不副實的守門人與發言人:總漕與漕務體系其他官員的關系
五、能力與素質缺陷:嘉慶初年總漕的個案分析
六、小結
博學鴻儒群體及其學術文化活動
一、博學鴻儒群體的形成
二、博學鴻儒群體
三、博學鴻儒的主要文化活動
清代兩湖地區的私家刻書群體研究
一、清華以前兩湖地區的私家刻書及其刻書群體
二、清華湖北的私家刻書群體及其成就
三、清代湖南私家刻書及其刻書家群體
四、清代兩湖地區私家刻書群體特征及其文化貢獻
 

人類生活在許多方面是以群體的方式進行的,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下,社會群體都是社會結構的構成要素,並為社會運行、社會變動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社會群體對於史學研究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是我們考察社會發展與變化的一個頗佳視角。

然而,在社會科學中,對於社會群體的界定,學界並未取得一致的意見。根據社會學對於社會群體的一般界定,大體認為,社會群體是社會賴以運行的基本結構要素之一,它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群體泛指一切通過持續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活動,並有着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狹義的社會群體是指由持續的、直接的交往聯系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其實,不同學科對於社會群體的理解必然存在差異,也應該存在差異。一是人類社會持續着一個漫長的發展、演進歷程,其中的組織形態也在不斷地發展着、演進着;二是不同學科的學術研究,有着自身的研究路徑和學術設定,以解決問題為要旨,形成學科自身的理解十分必要。歷史學與社會學對於社會群體的理解有共性,也應當存在差異性。歷史學領域中的社會群體,應該是在更大的時空范圍中,具備身份一致感,並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群,群體中的成員,並非一定發生直接的交往聯系,但一定生存在一個大的場景之下。比如,明代州縣官群體,是以明代作為大的社會背景,其中前后各地的州縣官並不相識相交,未曾發生直接的交往聯系,但都具有一致的身份認同感和共同的利益訴求。

明清時期,隨着政治格局的演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變動的頻繁,新的群體格局不斷形成,從朝廷到社會,圍繞着日益加劇的利權紛爭,各階層、集團和群體演繹着新的分化與組合。如有明一朝,朱元璋明初的政治改革,造就了這個朝代獨具特色的閣臣群體、言官群體等;明朝商品經濟的翻涌,孕育出了一批批弄潮的大小商人群體,市民階層也具雛形;明朝取仕以科舉為宗的政策,引領出了大量士人,無比仕途的士人們滯留社會,並逐漸沉淀堆積,在地方形成了各具時代和地域特色的士人群體,他們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大變動中,上演了豐富多彩的歷史劇目。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和變動,成為群體滋生的肥土活壤,在這一過程之中,社會成員表現出俞來愈強的群體意識和集體歸屬感。

明清兩代,由於社會交往和交流的擴大與頻繁,群體輩出,並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群體之間產生了更為廣泛的互動關系,群體與社會緊密關聯。因此,明清時期任何一個群體都是我們考察社會變動與發展、社會內部的結構性變化的有力視點。近年來,隨着中國社會史的縱深發展,社會群體的研究日益漸入佳境,社會群體越來越為史學研究所重視。不過,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尚有不足,尤其是群體研究的范圍和視野需要有一個較大的拓展。社會史研究的全面展開,將學術的視線引向了傳統史學鮮有關注的社會下層,使得長期以來史學發展的路徑得到了極大的修正和補足,因此,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這些年來,許多無人問津的下層群體、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皆一並成為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史學研究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掘,史學研究變得更加豐滿、生動、有血有肉,當然也更深入,許多社會深層的深層的問題都得到了討論和揭示。但這些成就取得的同時,有一個問題也必須引起我們的警覺:社會史的研究,對於下層群體和弱勢群體重視的同時,是否一定要對上層群體持以忽略的態度,才能夠體現社會史的學術宗旨?無疑,這是對成熟的社會史的誤讀,這一傾向的發展,必將把社會史引向歧途。社會史在對於歷史問題的把握時,首先是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任何視點的考察,都是為了說明和論證這個整體。而社會群體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社會群體與社會都構成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因而都應是我們考察社會時不能離棄的研究對象。明清時期,上層群體無一不與社會的變動緊密關聯,皇帝、朝廷百官、各級地方官員、高層士人,等等,都是根植於社會的土壤之中,圍繞他們所形成的現象、事件、問題,無不透露大量的社會信息,無不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當然,我們對上述問題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理解和闡述。社會史的興起,對於傳統的政治史、制度史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從中心走向邊緣的傳統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如何重新站立?如何獲得新的立意、確立新的學術意義?吸取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和學術理念、從社會史的視角考察傳統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內容,或者直接將政治史等與社會史打通,應該是可以嘗試和探索的有效途徑。本文集即是這一轉發、探索的成果。其實,這一成果也意在補正社會史目光一味向下的偏差。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